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订阅《铁军》  订阅《铁军·国防》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四军小知识 >  No.44 重建新四军军部


No.44 重建新四军军部


    1941125日,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在苏北盐城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新四军指战员、盐城各界代表千余人。会上刘少奇宣布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发表就职演说。新军部机关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机关为基础组成,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财经部。新四军军部的重建,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妄图取消新四军的反动命令破产,新四军从此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新四军因受国民党限制,部队编制、活动范围处处受阻,妨碍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斗争的发展,军部重建后,完全摆脱了国民党当局的限制,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可以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可以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军部重建后,由于调整加强了领导力量,纠正了项英的错误,保证了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在新四军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新四军得以更加健康地发展。新四军军部的重建,是新四军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对于坚持和发展华中抗战。克服投降逆流,夺取抗战胜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四军军部重新成立后,将陇海铁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又1个独立旅,军直属单位还有特务团、总兵站、抗日军政大学华中第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共9万余人。

    第一师,由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组成。师长粟裕(侗族)、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共1.3万余人。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京杭大运河,南濒长江,北至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驻地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及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担负着坚持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

    第二师,由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组成,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原第四、第五支队改编为第四、第五旅,原江北游击纵队编为第六旅。全师15万余人。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王集成。第五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第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第二师还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第二师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长期担负着坚持淮南抗日游击战争和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的任务。

    第三师.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组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吴法宪)。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编为第七、第八、第九旅,全师共2万余人。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第三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安、大冈、斗龙港以北,东濒黄海,西至运河的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处侵华日军华北、华中两军的接合部,是联系华北、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枢纽。第三师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

    第四师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组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原第四、第五、第六旅依次编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另辖萧县独立旅、特务团、骑兵团、宿东游击支队、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共1.5万余人。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未到职,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萧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中道。第四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运河以西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扼华中交通枢纽,是联系华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纽带,又是向东挺进苏北、向西发展中原的前进阵地。第四师担负着坚持淮北抗日游击战争,对西防御国民党东犯,进而向河南省敌后发展的任务。

    第五师由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成。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原所属部队分别编为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及第一、第二游击纵队,鄂豫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鄂豫边区党委警卫团、鄂南独立第五团、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共1.4万余人。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一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黄林,政治委员刘子厚。鄂豫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郑绍文,政治委员夏忠武。第五师活动于武汉四周,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边区,处于日蒋重兵对峙的险恶环境中,长期远离军部,孤悬敌后,担负着独立坚持鄂豫边区抗日斗争的任务。

      第六师由原在江南的新四军第二、第三支队组成。第二、第三支队依次编为第十六旅、第十八旅。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另辖江南保安司令部及第四、第五、第六行政区保安司令部,共6000余人。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江南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吴仲超。第六师活动于西起南京、芜湖,东至淞沪,北濒长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战斗在日伪的心腹地区,担负着坚持苏南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第七师由原新四军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突围出来的部队组成。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辖第十九旅及挺进团,近3000余人。第十九旅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曾希圣兼;第七师活动于东起江浦、西到岳西、宿松,南至太平、旌德,北临合肥,长江横贯其中的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该地区是南京的门户,长江的咽喉,向东可打通与第二、第六师的联系,向西可打通与第五师的联系。第七师担负着坚持皖南和发展皖中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独立旅由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组成。旅长粱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原辖第十三、第十四团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团,又以淮海地区的淮河大队改编为第三团,共4000余人。该旅主要活动于淮海区与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接合部。

    此后,为了加强对地方抗日武装的领导,在淮海、苏中、盐阜、淮北、谁南等根据地还先后成立了军区和军分区。19413月,淮海军区成立,覃健任命令员、金明任政委;4月,苏中军区成立,粟裕兼任司令员,刘炎兼任政委;9月,盐阜军区成立,洪学智任司令员,刘彬任政委;10月,淮北苏皖边军区成立,赖毅任司令员,刘子久任政委;19421月,淮南苏皖边军区成立,杨梅生任司令员,刘顺元任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