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新四军名将与沙洲
新四军名将与沙洲
作者:毛冀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5-28 浏览次数:7179
沙洲县是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的前身,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这片近千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上,谭震林、温玉成、谭启龙、何克希、刘飞、夏光等新四军名将都留下过他们光辉的战斗足迹。
谭震林
沙洲县是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的前身,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这片近千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上,谭震林、温玉成、谭启龙、何克希、刘飞、夏光等新四军名将都留下过他们光辉的战斗足迹。
谭震林:铁血争锋在沙洲
1940年4月下旬,谭震林奉中共中央东南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之命,在苏南东路地区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担任“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
9月,“江抗东路”刚进驻澄锡虞地区,谭震林便命参谋杨知方潜回老家沙洲锦丰镇,策反他哥哥杨行方任团长的伪“商团”。“杨团”始建于1938年初,全盛时曾发展到数百人,后遭到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和日伪军的攻击,残部已不足百人,还挂起了伪军的旗号。
杨行方本就对日伪军十分愤恨,加上弟弟入情入理的开导,他决定弃暗投明,率部反正。但部队的实际指挥权掌握在姓王的参谋长手里,此人投靠日伪,极力反对反正,死活不肯交出指挥权。
谭震林得知后,派作战处长夏光率“江抗东路”三支队直奔沙洲,进逼“杨团”驻地。夏光以谭震林的名义对“杨团”发出通牒,限定反正的最后时间。慑于谭震林的赫赫威名和大兵压境,王参谋长不敢对抗,“杨团”成功反正。根据谭震林指示,“杨团”改编为阴沙人民抗日自卫常备队,不久又改编为沙洲江防支队。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全军整编为七个师。整个苏南的新四军部队改编为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下辖十六旅和十八旅。他坚持“一手抓武装斗争,一手抓政权建设”,迅速着手筹建东路地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并决定沙洲单独建县。
1941年1月底,谭震林第一次来到沙洲,详细听取工作汇报,全面部署建县工作,并在徐家埭召开成立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筹备会议。2月2日,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锦丰曹家仓房举行成立大会。随后,后塍、沿江等七个区也相继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当年夏天,日伪调集两万兵力,对东路地区发动残酷清乡。江阴、常熟两地的数千日伪军,从西南、东南两面同时进击沙洲。
8月中旬,东路地区清乡斗争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由于日伪军和“忠义救国军”的联合进攻,新四军牺牲较大,局面严重恶化。谭震林率六师师部和十八旅主力北撤,一路苦战,打破日伪军的封锁、包围和“忠义救国军”的阻击,进入沙洲并作短暂休整。部队在从沙洲向澄西转进途中,行动计划被叛徒告密,遇到日伪军和“忠义救国军”的轮番追击和堵截,发生多次激战。由于谭震林指挥有方,部队于8月下旬杀出重围,渡江北上到达苏中根据地。
谭震林一撤回苏中,便决定在沙洲建立反清乡桥头堡,逐步向南推进,恢复澄锡虞地区。随后,谭震林又令十八旅政委温玉成等率警卫一团一部挺进沙洲,与包厚昌部会合,帮助沙洲县委坚持反清乡斗争。
温玉成
温玉成:浴血强渡横套河
横套河是沙洲县后塍境内一条贯通长江的大河。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政委温玉成曾率部在这里与日伪军喋血苦战,用鲜血和生命在沙洲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1941年9月中旬,根据谭震林师长的指示,十八旅政委温玉成和警卫一团政委曹德辉、参谋长陈新一率领两个主力连,渡江南下杀回沙洲,开展反清乡斗争。不料部队刚一上岸,就被日伪军发觉。敌人立即封锁渡口,切断新四军退路,并调集重兵进行合围。温玉成所部被大批日伪军死死咬住,同敌人周旋在大新、锦丰等沿江地区,一日数战,疲乏不堪。
鉴于敌我兵力悬殊,沙洲回旋余地又十分狭小,温玉成当机立断,决定冲出沙洲,与澄西的六师一部会合。情况危急,时间紧迫,部队紧急动员,组成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突击队。陈新一带领突击队担任先锋,地方干部居中,温玉成带领其他人马断后,向西南方向突围。
26日午夜,部队来到后塍镇东面约一公里处的徐家高桥,准备从那里的木桥穿过横套河。谁知木桥已被敌人破坏,望着断桥下波涛滚滚的横套河,温玉成当即决定部队及随队地方干部泅水过河。部队行动很快被徐家高桥据点里的日伪军发觉,他们居高临下,拼命扫射。很快,驻扎在后塍镇上的日伪军也全部出动,从西面包抄。
温玉成一面命令陈新一带领突击队截击后塍来敌,一面继续组织部队强行渡河。那天正值大潮讯,长江水直灌横套河,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浊浪翻滚,水深处还形成一个个漩涡。曹德辉等一些指战员不会游泳,急切间又无法找渡河工具,只能解下绑腿结成布带,系在腰里,由会水的同志拉着过河。大部分不会游泳的干部战士被顺利拉过了横套河,但曹德辉等18位干部战士因布带断裂和脱结,被汹涌的河水卷入河底,长眠于沙洲大地。
在突击队的全力掩护下,温玉成带领大部分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渡过了横套河。一路上多次与敌人发生遭遇,进行激战,人员不断牺牲和失散。最后只有少数同志跟随温玉成冲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堵,到达澄西。陈新一带领突击队在完成阻击任务后,迅速渡过横套河,却找不到先期渡河的部队,便按照原计划直插澄西。天亮时分,他们在云亭马家村隐蔽休息时,被紧随而来的200多个日伪军团团包围。战士们舍生忘死,浴血拼杀,终因敌众我寡,弹药耗尽,除四名战士幸免于难外,其余人员全都壮烈牺。
谭启龙
谭启龙:挥师激战南丰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应邀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谈。和谈期间,中共坚持抗日根据地拥有自主权,但为了表示诚意,同意交出分布在广东、苏南、湖北、浙江、皖南、皖中、湖南、河南等八个根据地,由国民党接收,浙东根据地也在其中。
9月下旬,浙东军民还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巨大喜悦之中,区党委突然接到华中局转发中共中央的一份急电:“浙东纵队务须于七日内将全体人员撤离浙江。”经过紧张部署,浙东区党委决定将1.5万多名党政军人员分成四路,同时在临山、观海卫、古窑浦登船渡钱塘江北撤。
浙东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谭启龙,率纵队机关、部分地方党政机关、教导队、四明自卫总队、警卫营约5000余人为第一路,于10月1日开始行动。这路人马一撤离浙东根据地,便先后遭到国民党五个师、七个团的围追堵截,险象环生。谭启龙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沉着应战。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和跋涉,于10月19日下午经常熟进入沙洲,当晚宿营于南丰镇,准备休整一天后渡江北上。
战士们很快进入梦乡,新的危险却在悄悄逼近。10月18日前,由伪中央税警团改编的国民党镇波第三纵队熊剑东部,奉第三战区常镇守备指挥部总指挥孙元良之命,进驻常熟、江阴一带“剿匪”。19日,熊剑东率2000余人在常熟福山一带设伏,企图以逸待劳,给北撤的谭启龙部以重大打击。不料新四军进入常熟境内后没有经过福山,直插沙洲宿营南丰,熊剑东计划落空。他重新集结部队,于20日凌晨2时许,兵分三路奔袭南丰镇。由于地形不熟、敌情不明,谭启龙得到情报后没有贸然出击,而是先集合部队,命令教导队向外警戒,并派司令部侦察参谋王挺带队进行纵深侦察。拂晓时分,谭启龙已胸有成竹,他亲自指挥部队投入战斗,教导队、四明自卫总队和警卫营分别迎击气势汹汹的三路来敌。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来犯之敌被彻底击溃,纷纷向东南方向逃窜。
20世纪80年代,谭启龙泼墨挥毫,写下了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南丰之战”,以纪念当年那场难忘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