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老辞典里看罗炳辉
老辞典里看罗炳辉
作者:龙美光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6-05 浏览次数:6958
阅读老辞典里的人物词条也是一种快乐。我早年着手收集罗炳辉将军的资料时,即埋首图书馆、新老书店,耐心翻阅各式辞典对罗炳辉的表述。
我认为,不同时期出版的辞典对人物的表述往往代表着当时社会和编撰人员对人物的认识水准乃至是非评判标准。我在旧书摊头翻阅那些沾满了半个世纪尘灰的老辞典,却鲜见关于罗炳辉的只言片语。
牛年春天,我却有新发现。当我来到一家久违的旧书肆淘书时,看到一堆杂乱的旧书上面,放着几本破旧的辞典,便径直捧着翻检起来。一本上海春明出版社1949年出版、1950年印刷的《增订本新名词辞典》引起我的注意。这辞典我已见过多次了,这回再次见面,只因印制时间早于先前遇到的版本而让我充满期待。
我快速地直接进入“人物之部”,找到“军事人物”部分,倒数翻页,竟在瞬间看到了“罗炳辉”三个字端端正正地列在“军事人物”部分的倒数第二条。
这一版次的《新名词辞典》是这样描述故去的军事家罗炳辉的:
【罗炳辉】云南彝良县人,1898年生,农家子弟,幼为帮工,十六岁投身行伍,由士兵升至营长,曾参加讨袁、北伐、讨陈炯明诸战役。他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深恶旧军阀部队的腐败,不足以解放劳动人民。内战中带兵与红军及苏区人民接触,开始对共产党同情。1929年加入共产党,率领民团千余人起义。起义后任红十三军军长、九军团总指挥等职。抗日战争后领导新四军江北部队转战于淮南、津浦两路之间,创造淮南解放区。“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二师师长,继续扩大根据地,予日寇及伪军以严重打击。1946年病逝于山东兰陵。
这就是老辞典对罗炳辉的表述。由于当时编者对罗炳辉个人生平知晓的局限,其1897年的出生年代被误为1898年,其红十二军军长任职被误为红十三军,其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任二师师长的说法也欠妥。因为罗是抗战胜利后才任的新四军副军长,其抗战时期长期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副师长、师长,不存在“兼”的关系。但总体而言,在信息闭塞、资料匮乏的时期,在罗炳辉去世几年后,这一词条即能作出在当时已相对详细的介绍,已是难能可贵了。
罗炳辉作为一位不是军校科班出身、没有政治背景、出身草根的泥腿子军人,能够出现在这本时代特色极强的辞典的“军事人物”部分,单从词条字面解析,无不和他青年时期即投身军营,后又脱离旧军队发动吉安起义,参与领导红军,开辟根据地,抗日立功有关。其中“创造淮南解放区”、“予日寇及伪军严重打击”诸语对他抗战功勋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他的起义投红、长征建功、抗战卫国的功绩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可以说,罗炳辉作为军事家,其卓著功勋不仅仅是哪一方面,也不仅仅是哪一段时间,而是贯穿了其军旅生涯的方方面面及其军旅生涯始终,这一点,从辞典中可清晰读出。
这本人物辞典中的“罗炳辉”词条不仅简述了他的生平,还配有一幅免冠线描肖像。此肖像的图像材料估计来源于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记》中刊发的罗炳辉与红小鬼合影的照片,其表情与那张照片真是如出一辙。这本辞典里只有重要的人物词条才配发美术肖像,罗炳辉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1950年前后是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时期,也是文化变革与新旧观念交替的时期,编好一本有鲜明特色的辞典很不容易。尽管这本辞典的编撰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单就“罗炳辉”这一词条而言,其基本材料还是比较可靠的(其来源应该是罗逝世后新华社有关生平介绍通稿)。正如《人民日报》1950年4月5日的文章《评几本辞典》指出的,“特别是北新续编(指北新书局同一时期出版的《新知识辞典续编》——笔者注)和春明本也有许多条目是解释得恰当而有益于读者的。”这本《新名词辞典》影响非常大(其封面书名由郭沫若题签,扉页书名由邵力子题签),其与众不同的编法使不少读者对词条中涉及的事物发生了兴趣,因而此辞典出版后一直很走俏,其印数总计当在100万册以上。
无须置疑,这本辞典是历史的产物,其编撰者带有本人乃至时代所赋予的强烈的爱憎色彩,当中对罗炳辉等正面人物事件的褒扬就毫不掩饰。由于这本书是以适应当时社会的政治大环境而编纂的,故而也就营造了独具上世纪五十年代特色的时代浓郁氛围。
我也找到了天下出版社1951年5月出版的《学习辞典》,此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著。在该书第546页的词条对罗炳辉有如下介绍:
【罗炳辉】(1898-1946)革命战争中的著名司令员。云南彝良人,出身贫农,父母早丧,幼为帮工,十六岁投唐继尧炮队,参加过讨袁之战。早年参加北伐战争。1922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北伐,1923年参加讨陈炯明战役,大革命北伐时任营长。1929年秋在江西加入共产党,就率民团起义,参加红军。1930年1月任红军十三军军长,1934年任红九军团总指挥。抗战爆发后,他领导新四军江北部队转战于淮南路和津浦路之间,创造了淮南解放区。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后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1946年6月21日在山东兰陵因患脑充血逝世。
《学习辞典》的词条除了和《新知识辞典》一样存在出生年代、任职情况等误记外,也较为清晰地记载了罗炳辉光辉的军事履历。
到了1960年代,《辞海(试行本)》于1961年11月由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出版,其第八分册有两处、第九册有一处涉及罗炳辉。其中第八分册“历史”第269页词条介绍:
罗炳辉(1897-1946)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军事指挥员。云南彝良人。早年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西吉安起义。1930年任红军第二十军军长,1934年任红军第九军团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在江苏、安徽等省坚持敌后抗战,并开辟了皖东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1946年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是年6月21日在山东兰陵病逝。
第295页词条介绍:
“吉安起义 1929年10月,共产党人罗炳辉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在江西吉安率领当地国民党靖卫大队士兵举行起义,成立红六军第六旅。”
第九分册“地理”第154页词条介绍:
“炳辉旧县名。在安徽省东部。原名天长县,1946年为纪念罗炳辉将军,改名炳辉县,1959年复改名为天长县。”
1961年版《辞海》的三个词条互为补充地介绍了罗炳辉生前的辉煌军旅历程和去世后的荣耀。
1979年起,《辞海》由原辞海编辑所组成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于当年10月起出版,此后时有修订本问世。在其1979年版缩印本里,再次收入“罗炳辉”词条(第1682页):
罗炳辉(1897-1946)云南彝良人。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和北伐战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任红军第十二军军长,1934年任第九军团总指挥。后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和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在苏皖地区坚持对日作战,开辟了皖东根据地。1942年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病逝。
尽管这1979年版《辞海》仍有瑕疵,但较以前各种辞典的有关词条,已有相当改进。而再过二十年,到《辞海》1999年版出版时,除了完善、改进相关介绍文字,还在生卒时间后加入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定位,将这一词条的存在价值予以充分的彰显。新版《辞海》,更是将罗炳辉本人的半身标准照片印在了陈述越来越考究的词条旁,方便人们对这位传奇将军进行虔诚的纸上瞻仰。“罗炳辉”,正更为频繁地成为各种工具书所收录介绍的对象。
在老辞典里看罗炳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罗炳辉个人在各种辞典里的分量,更透过有关词条对他的介绍感受到整个辞书行业乃至整个文化新闻出版业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因此我更期待着与罗炳辉在越来越多的新老辞典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