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雾海遇敌舰
雾海遇敌舰
作者:胡亦男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7-01 浏览次数:8052
60多年前,滩浒岛上的男女老少以生命作担保,从敌人的军舰上救下了东海游击总队战士,这个体现军民鱼水深情的真实故事,至今仍在滩浒岛上流传。
1948年9月中旬,为了粉碎敌人逐岛清剿的阴谋,保存革命力量,中共浙东临委领导的东海游击总队一部在政治副主任(当时该部队内只设政治主任和副主任,未设政治部)余力行率领下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舟山群岛北部海岛坚持斗争,分别住在滩浒、白山和黄盘三个小岛上。
滩浒岛只有近40户渔民,白山和黄盘两岛更小,黄盘只住着一位孤寡老人。9月21日晚,余力行带着战士沈长隆,在当地渔民鲍阿洞和其外甥庄满兴的协助下,划着一只豆壳船(一种很小的舢板,形如豆荚壳)到白山岛看望战友,顺便为已近断粮的战友带点番薯。归途中,他们装扮成从小岛砍柴归来的渔民,乘黑夜划船回滩浒。下半夜了,当豆壳船快到滩浒时,突然海面上起了浓雾,几米远的地方都看不清楚。
沈长隆和庄满兴慢慢地划着船,余力行和鲍阿洞两人分别站在船头和船尾观察。小船快到滩浒岛时,太阳突然从云层中钻了出来,白雾像幕布被拉开了。突然,一艘飘着青天白日旗的灰色大兵舰映入眼中,“不好!敌舰!”沈长隆惊叫起来。
怎么办?余力行和沈长隆紧张地瞪着眼睛思考着,他们把手枪快速藏到船上的柴捆中,小船继续向滩浒岛摇去,沈长隆看到了滩浒岛边的一块凸出在海面上的大山嘴,向余力行呶了呶嘴。余力行会意,船慢慢地靠近大山嘴,他一翻身就从豆壳船上钻入海中泅到了山嘴下面隐蔽起来。沈长隆、鲍阿洞和庄满兴继续把小船向滩浒岛摇去。
“喂——小船快靠拢来!国军要检查!”敌舰上的哨兵拖着长音叫着。沈长隆为保护在海水中的首长,慢慢地将豆壳船向敌舰靠胧。敌人跳上小船,剌刀对着沈长隆:“从哪里来?干什么的?”
沈长隆镇定地回答:“我是滩浒人,刚从对面小岛砍柴回来。”
敌人用剌刀向柴捆戳了几下,突然“咚”的一声响,敌人警觉起来,一把抓着沈长隆披着的破棉袄:“柴里有什么?快说!”
鲍阿洞见状忙应声道:“老总,这是侬的枪捅到船板的声音。”
说时迟,那时快。敌人抓住的破棉袄被撕破了,露出一张纸片。“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沈长隆见状,沉着地回答:“在山上砍柴时捡来的,我见这花绿纸好看,天冷了,捡来回家糊窗户。我又不识字,谁知它是啥东西。”
敌人从沈长隆破棉衣中搜出的花色纸片其实是一张东海地区的地图。敌人如获至宝,无论沈长隆怎么解释,还是把他押到兵舰上去了。
敌人放豆壳船回了滩浒。滩浒岛的渔民们听说国民党兵舰抓了“东总”的战士,第一反应是救人要紧!沈长隆的房东柴奶奶拖着一双小脚,拉着孙子高一脚低一脚地哭喊着往沙滩赶,后面跟着一大群男女老少。大家凑了点东西,由保长徐云信带着几个人摇着一条小船到敌舰上去探望。兵舰上的敌人一见有人来,还带有东西,问道:“你们是滩浒岛人吗?”
徐云信一看,果然沈长隆被押在敌舰的甲板上。连忙开口说:“老总,行行好!他是地道的滩浒捕鱼人,刚到对面山上砍柴回来。我是保长,阿拉全村老少都担保他是好人,让他回去吧!”
徐云信说着还用手指了指沙滩说:“老总,侬看!他家中的老母和儿子等亲人都要心急死了,等在沙滩上呀!”
一个当官模样的敌兵抬头向沙滩望了望,沙滩上确有一大群老百姓在哭喊。敌人似信非信,为了试试沈长隆是不是真正的渔民,由两个敌兵押着沈长隆到小船上,叫沈长隆摇橹看看。
沈长隆一到小船上,熟门熟路地摇起橹来,一点也没有破碇。敌人相信他是不识字的滩浒渔民了,同意放他回去。沈长隆立即随徐云信等人摇着小船飞快地回到滩浒岛。
敌人的兵舰驶远了,沈长隆马上跑到大山嘴去叫余力行。这时的余力行已在海水中浸了四个小时,爬上岸时脸色已经发白,但他顾不上自己,而是去慰问受损群众,向他们表示感谢。
60多年前,滩浒岛上的男女老少以生命作担保,从敌人的军舰上救下了东海游击总队战士,这个体现军民鱼水深情的真实故事,至今仍在滩浒岛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