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永远怀念一氓老人
永远怀念一氓老人
作者:徐忠宁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7-03 浏览次数:7047
1990年12月4日,李一氓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李老的一生,高风亮节,有口皆碑,我以崇敬的心情,记叙片断往事,以志深切怀念。
李一氓
1990年12月4日,李一氓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李老离开我们,不觉整整20年了,但他对我的教诲犹在耳际萦回,他的音容笑貌使我难以忘怀。李老的一生,高风亮节,有口皆碑,我以崇敬的心情,记叙片断往事,以志深切怀念。
李老生前常说:“我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年,喝了这个地方的水,吃了这个地方的粮食。我也和这个地方的广大农民群众共过命运。当然我还记得那些村庄、道路、田野、河流,更记得那些淳朴而勇敢的人民。”深情的言语,充分表达了李老对淮阴人民的感情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血与火中铸就的。1985年6月,我受淮阴市政府的委派,带着淮阴千百万人民对李老的良好祝愿,前往北京到李老身边工作。
记得那天中午,我走进李老的家门,正要午休的李老听说我的到来,立刻从卧室出来,显得和蔼可亲,步伐稳健,完全看不出是80多岁高龄的老者,还有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示出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在那简朴的会客室里,他同夫人王仪和颜悦色地询问了一些淮阴的发展情况后,同我谈起了家常,并谦虚地说:“我已老朽,以后有许多日常生活琐事都得麻烦你了。”然后就关照我们休息,以消除旅途的疲劳。他亲切的话语中,让我深感在他身边工作是莫大的幸事、乐事,同时我也倍感任务艰巨,必当尽心尽力。自此,我在李老身边工作了五年,耳濡目染,受益良多,终生难忘。
在李老身边工作,常听到他和夫人王仪讲述当年在淮阴的故事。李老是1942年3月到淮阴的,任淮海区行署主任,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王老任机关党总支书记。那年淮海区正闹春荒,抗战又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李老和王老都在各自的单位工作,常常好几月也见不上一面。当时的生活相当艰苦,吃的都是玉米糊、山芋干,有的山芋干还是发霉的,李老的两个女儿就是在这时相继出生的。二女儿叫苏苏,当时寄养在泗阳县穿城区倪大庄一个姓陆的小学教师家里,有一段时间淮海行署就驻在倪大庄附近,可李老却从来没去看过二女儿。陆老师便问王老:“李主任为什么不来看苏苏?”王老说:“老李讲,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多少老百姓丢儿弃女,我们的孩子能这样就不错了。再说老李工作忙,哪有工夫看孩子”。
三女儿出生在泗阳众兴镇的一个老乡家里,所以就叫李众兴。她出生不久,李老因公到众兴镇,可当他听取当地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后便骑马走了,也没有去看他夫人和孩子。
李老平易近人,初次接触的人感到他很严肃,但是接触后就感觉很和善,重感情。1986年冬,淮阴党史工委在京举办原在淮海区工作过的老同志座谈会。在会议照相合影时,各位老同志互相谦让不肯落座,李老既风趣又实事求是地说:“开辟淮海区,金明、杨纯同志是功臣,局面是他们打开的,应该让他们先坐。我去得晚,坐在边上好了。”于是我也站在李老旁边留下这美好的瞬间。每当我看到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想起了李老那种谦虚大度、不计名利的高尚品德,一股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有一年李老二女儿苏苏的奶妈去世,李老得知后,他亲拟文稿,要我及时转发唁电,他夫妇俩还寄去钱物以表哀悼。虽事隔40余年,这份情意仍在。
李老对淮阴有着特殊的情感。李老总是关注着淮阴一点一滴的信息,每当在报纸、新闻媒体看到或听到有关淮阴的报道,他总是神情关注。1985年的初冬,淮阴市市长徐燕等前往北京,邀请在淮工作过的老同志对如何发展淮阴经济出谋划策,李老和夫人王仪应邀出席,和大家广泛交谈,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老谈话时十份认真,语重心长。
李老晚年书法日臻上乘,墨宝殊不易得。很多国内外朋友向他求字,他常有婉拒;但凡淮阴有人请李老题字,他却总是尽可能给予满足。淮阴市共青团开展的“恩来读书活动”,他亲自题写了“读有用的书,读立志前进的书,读发奋图强的书”条幅。1987年冬天,淮阴文艺界举办“周恩来故乡赴京摄影、美术、书法展”,李老闻讯,十分高兴地提笔挥毫,为淮阴书画展题字。
李老身为中顾委常委,又是知识渊博的文化名人,虽然年岁已高,社会活动依然繁忙。为了减少工作外不必要的干扰,组织上要在他家门口设立警卫班。李老知道后说:“这样要牵涉好多问题,既要为警卫战士要房,同时又让探访者遭到问询,无形中便会产生出隔膜,我也是个老百姓,就不要设立警卫了。”一桩桩小事体现了李老的高尚品德。
李老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即使是一些所谓礼节性的小事也不放过。每次给地方题字,他们到北京李老家探望时,总会带一些地方土特产以表谢意,李老却总是婉言谢绝。有些外地同志在李老关怀下,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亦出于感激之情,捎带一些工艺品做礼品,李老见后也很不高兴,或原物奉还,或作价付款。
李老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教育他们要和普通群众一样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有丝毫特殊,更不能用他的名义去谋取私利,保持了一个老共产党人的优良品德。李老的女儿李众兴要调动工作,以李老的地位名望,只要打声招呼,就能绿灯放行,但他就是没有这样做。时隔几年,他的女儿靠自己的真才实学,终得如愿。他的大女儿当年寄养在浙江乡下,新中国建立后才找回来,如今依然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
李老对身边工作人员,无论工作、学习、生活都关怀备至,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决不迁就。有一次我给李老整理一些书籍,准备寄给老家彭县图书馆,我无意中把李老有用的一本书也给寄走了。李老批评了我,并对我说:“以后对待每一件事都要认真仔细,不能出丝毫差错,年轻人要多学一点知识,以后都会有用到之处。”中联部举办职工夜校,李老鼓励我去参加学习,并且为我创造有利条件。每当我学习日,李老和他夫人王老便早早催我吃完饭去上课。由于李老的关怀和支持,我顺利完成了夜职大的学业。
1990年初,李老为我考虑终身大事,他说:“你现在年龄大了,在我身边工作不能耽误你的婚姻问题。”李老亲自给淮阴市委写信说明我在京的情况,并给予工作肯定,同时要求市委再换一名同志来京。李老对我方方面面的事都考虑得很周到,我内心非常感动。
同李老的几年接触中,我深深体会到,李老是一个好导师、好前辈,他给我的教诲、鼓励、帮助很多很多,但是我距离他对我的期望差得太远太远。
李老的故去使我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长辈、可敬的师长。然而,他还是回来了,他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撒在淮阴这块深沉凝重的土地上,他要守护着和他一同战斗过、生活过的淮阴人民。从此他与如今淮安(原淮阴)这块土地、淮安人民朝夕相依。
敬爱的李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颗水晶般纯洁、正直、朴实的心,那种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一点官气,不搞任何特权,真正一心为民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间,我将终生怀念他!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