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76年的等待
作者:赵建峰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4年第4期 日期:2014-07-03 浏览次数:7084
1937年12月13日,一个无法忘却的日子。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持续六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人惨遭杀戮。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 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屈辱的记忆不容淡忘。历经76年的等待,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种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让追思惨遭侵略者杀戮的同胞,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仪式,令中华儿女精神为之一振。2014年3月12日,公祭日决定出台后的第13 天,南京城乌云密布,天空中飘洒着丝丝细雨,记者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访问。尽管距离第一次公祭日的举行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力已然开始渐渐地显现。
纪念馆座落在南京水西门大街418号,此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建了纪念馆,后经1995年、2007年两次扩建,如今该馆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 万平方米。远远望去,纪念馆新馆造型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
纪念馆前挤满了排队等候参观的人群,其中有青年学生,有普通市民,有部队军人,有旅游团队,还有许多肤色不同的外国人。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纪念馆大门前排队,慢慢地蠕动,然后川流不息地鱼贯而入。
排队等待的人们纷纷将目光集中在纪念馆前的一系列雕塑上。最高的雕塑是一位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形象,约十几米高,这位母亲仰望苍天,无声无泪地呐喊,显得那样无助和悲伤。雕塑底座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被杀害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子,苍天啊……”沿着纪念馆外墙放眼望去,排列着当年逃难人群的雕塑:有苍老悲戚的祖父用痉挛的双手捧着孙子僵硬的尸体在踽踽独行,有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搀扶着受污辱的妻子在挣扎,有俯身为路边遇难者抚合双眼的僧侣,有在飞机轰炸中惊恐逃生的孤儿,有牵着失明老母亲逃难的男子,有背着亲人尸体亡命的少年,有悲愤欲投河自尽的少女……尤为催人泪下的是这样一组雕塑,母亲倒在地上已经死去,而她可怜的孩子还趴在胸前吮吸乳汁。
进入纪念馆,展厅从入口向地下延伸,像座巨大的墓冢,光线阴暗。中、英、日三种文字组成幽蓝惨白的荧光灯在黑暗中闪烁:“遇难者300000”。展厅内《人类浩劫——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用影视、图片、图书、报刊、雕塑、沙盘、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分别展现了当年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入侵南京和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焚烧破坏、奸淫掠杀、毁尸灭迹等罪行,还展现了慈善团体掩埋遗体、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审判和众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展厅中有三面高耸的墙,特别引人注目:一面是遇难者名单墙,一面是幸存者照片墙,一面是档案墙,均是密密麻麻,让人感觉沉重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纪念馆现有三处遇难者遗存:一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馆时,首次发掘到的大批遇难者遗骸,已存放在墓地广场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另一处是1998年4月至1999年12月发掘的“万人坑”遗址,遇难者遗骸分七层排列,分布在表层的就有208 具,经专家考证原样保留;第三处是在2007 年扩建工程中新发现的遇难者遗骸,现被原地原貌陈列在新展厅内。这些遇难者的遗骸,是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最后的冥思厅,室内烛光熠熠,映照着几句祈福语,表达了善良人们的祈愿:“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在和平公园里,著名雕塑家沈家彬创作设计的高达30米、用汉白玉制作的《和平》雕塑,以一对手托和平鸽、展望未来的母子形象,表达了人类期盼和平发展的心声。纪念馆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从历史走向未来”,展示了“铭记历史,呼唤和平”的建馆宗旨。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参观者,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听闻设立公祭日的消息后,慕名而来的。王克同学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之前来纪念馆参观过一次。前几天他从新闻中得知设立公祭日的消息,于是决定再来纪念馆缅怀一下遇难者。他说:“公祭日的设立是对死难者的一个很好的慰藉,同时给大家一个谨记,不管是国家还是民族,都必须要强大起来。对全国的青少年来讲,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72岁的南京市民冯姓老人对记者说:“南京人忘不了这段历史。我期待设立公祭日这一天很久了。这段历史应该被全中国人记住,勿忘国耻,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当被问及今年12月13日首个公祭日那天都会做些什么时,许多参观者表示,没有特殊情况一定会来纪念馆参加集体活动。
据纪念馆保卫处负责人王庭山介绍,自从设立公祭日的消息被报道后,近几日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人数已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他表示目前纪念馆方面也在准备相应的预案,以满足游客的参观需要。
愿死难的同胞安息!诫生生不息的后世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