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
作者:韦泽洋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7-25 浏览次数:8119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分为两大区域,即淮海区和盐阜区。它南至斗龙港、大纵湖、涧河一线;北至陇海铁路;西临运河,与淮北、淮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东濒黄海。包括盐城(今盐都区、亭湖区,下同)、阜宁、射阳、建湖、滨海、响水、淮阴、涟水、灌云、灌南、沭阳等县(区)的全部,淮安(今楚州区,下同)、泗阳、宿迁(今宿豫区、宿城区,下同)、新沂、东海等县(市)的大部。
苏北抗日根据地在灌河以南、盐河以东为盐阜区;灌河以北、盐河以西为淮海区。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苏北抗日根据地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20万。
在抗日战争时期,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抓好政权建设、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的同时,切实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首先是在陕甘宁边区展开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并号召种植经济作物,养殖禽畜。李一氓在领导抗日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时曾说过:“生产增加,就是抗战的胜利。”因此,苏北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规模的大生产运动和农业经济建设。
积极发展粮食生产。苏北抗日根据地为冲积平原,土地较肥沃,少数为碱土。苏北抗日根据地做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改善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在淮海区,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的作物,发动广大农民大力种植小麦、花生、山芋、高粱、黄豆、玉米、小米、芝麻,碱土地种植苦草。根据地的领导同志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指导农民耕种、施肥,抓好田间管理,土质较好的县区粮食亩产达250斤,六塘河两岸有少数土地每亩产量达600斤。盐阜区地处盐河以东,除了种植小麦、高粱,还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苏北抗日根据地通过狠抓粮食生产,增加根据地的粮食总产量,整个根据地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农民手中的粮食多起来了,也为抗战增加了粮食储备,确保抗战用粮不出问题,不闹粮荒。
主动抓好副业生产。在抓好大宗粮食生产的同时,苏北抗日根据地还发动广大农民和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大力发展副业生产。区别各县区乡的不同情况和气候条件,发展畜禽养殖和种植各类蔬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号召广大农民养殖鸡、鸭、鹅,养猪、养羊、养牛、养驴,同时,还充分利用农民的庭院和边角土地大力种植各种蔬菜。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种植的蔬菜,种类有青椒、番茄、韭菜、黄花菜、小白菜、萝卜、南瓜等。通过发展副业生产,使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全面发展,增加抗日根据地的粮食供给和肉类及蔬菜供应,满足抗战需要。
积极组织开垦荒滩。苏北抗日根据地不少地区靠近沿海,滩涂较多。苏北抗日根据地积极按照中央的要求,向大生产运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盐河、六塘河、柴米河、沂河、万公河等流域的荒地进行开垦,对这些荒地打埂、筑渠,形成网格状的田块,便于种植。开垦出来的土地大多种植小麦、黄豆、花生、高粱等粮食作物。盐阜区还利用靠近沿海的特点,制定屯垦计划,确定了屯垦的方针、要领、实施纲要、屯垦经费等内容,部队还投入约4000人帮助开展屯垦,发展粮食生产。
着力改善生产条件。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条件恶劣,对发展粮食生产和副业生产极为不利。在盐阜区,洪泽湖的水大多经过该区入海,经常闹水灾。在淮海区,山东沂蒙山区的河流均经过该区入海,有些河堤每年都决口,如柴米河、沭河沿岸经常发生水灾。为此,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各级领导发动广大农民和部队的官兵,积极投入兴修水利,每年的冬季都对境内的河流进行治理,不断改善根据地的粮食生产条件,确保涝能排,旱能灌。使抗日根据地粮食生产有了良好的水利条件,也确保民房不受洪水冲击,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根据地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