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望江矶上千秋魂——参与修建项英等三烈士墓回忆
望江矶上千秋魂——参与修建项英等三烈士墓回忆
作者:汤汉祥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9-10 浏览次数:7101
1953年3月我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任助理员,与科里老助理员邵德孚同志一起分管优抚工作。优抚工作主要为革命军人的牺牲、病故、伤残以及军烈属的优抚等,当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安葬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三位领导: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
举行追悼会现成
1953年3月我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任助理员,与科里老助理员邵德孚同志一起分管优抚工作。优抚工作主要为革命军人的牺牲、病故、伤残以及军烈属的优抚等,当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安葬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三位领导: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
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党中央批示,华东军区领导决定:由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邵德孚同志和了解当时情况的刘奎等其他同志及遗属数人,于1952年8月14日专程赶赴皖南泾县项英、周子昆遇害地点和袁国平牺牲地点,在当地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寻找到三烈士的安葬地。起出遗骨,就地包裹编号,于8月下旬运回南京,存放在华东军区总医院,以备重新安葬。随后华东军区领导与江苏省、南京市领导商量决定,组织人员勘察研究选择墓地,最后选定雨花台西南二公里左右的花神庙望江矶一块丘陵荒山为墓地。
改造地形
1953年春节后,修墓整地工作开始,第一步是平整土地。
4月的一天,邵助理员与我第一次同往望江矶墓地去察看,只见两台大型推土机及几位工人正在工地上推土作业。我们沿着望江矶建墓地段来回走了几圈,根据观察,望江矶地段南北宽近200米,东西长约3公里,东接雨花台到花神庙的一条土公路,西连菊花台的南京至安徽芜湖公路,地形是东高西低。在高低不平的小土丘上,野生小杂树随处可见,这里没有庄稼,只有农民取土后留下的土坑。整个地段高出两侧庄稼地面,墓地所在处是望江矶东段的最高处矶头,由十多个大小土墩组成,最高的有十多米。
按照平整建墓需要,土方工程量很大。推土机推下的土中含有大量的鹅卵石,据说为长江冲击而成。当地年长的群众讲,六朝皇帝曾在这筑过土垒城墙。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太平军也在此挖过战壕,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已不是原来的地貌了,但仔细辨认,依稀可见痕迹。
施工期间我每隔几周,便从萨家湾办公地骑车前往工地察看和了解进程,回到机关后将工期进展情况和有待协调的问题详细汇报。到1954年夏天,改造地形工程基本完成,前后用了一年半时间。
改造后的地形是:墓道前是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广场,广场正中北侧是数米宽的墓道,直至矶顶墓穴广场,墓道两侧平地是绿化带,再外边是两侧土岗,高约数米,直达矶顶墓地平台的两侧,对墓穴形成合抱之势。花神庙通往墓地的土路加宽后,大小车辆可以通行。工程进入尾期,为了使墓穴广场能够容纳三座墓基,着重对祭奠活动、墓后三面种植柏树等设计,进行了反复的细加工。
修建中式墓穴
改造地形平整土地的后期,建墓办公室对墓型墓材墓碑等二期工程进行规划:新建的墓外表既要美观庄重,材质又要坚固耐腐蚀。
军区领导特地向中央军委、国务院汇报了工作,陈毅副总理的指示是:你们可以派人来北京看看八宝山公墓任弼时同志是怎么安葬的。军区领导当即决定由组织部派人赴京。
我是分管优抚工作的,接受任务后带着军区政治部介绍信,于1954年夏天赶赴北京。
在中南海办公室里陈毅的秘书接待了我,让我直接去八宝山公墓,再到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去看看听听,搜集些资料回去研究确定。
我持介绍信,在八宝山公墓负责人陪同下,参观了汉白玉石建造的任弼时的西式墓,听取了情况介绍,索取了一套建墓资料及照片。
接着又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在场的工程师接待了我,参观中我问到:碑体为什么不用汉白玉材质?工程师耐心向我解答说:汉白玉是很美观,云南昆明的比河北房山质量更好,但是价格很昂贵,大量材质难于开采,运输费用很大。而花岗石产地广,就近开采价格便宜,能取大材,且质地坚硬、耐腐蚀,使用年代久远。
回南京后,我在科务会上做了汇报,展示了资料,说了个人的看法:三烈士墓取中式为好。鉴于南京地区历史上对重要人物的安葬都是采用馒头形的中式墓,它占地大、用材多、气势雄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葬俗。新平整的三烈士墓地宽大,中式墓高大宏伟,建材就用苏州的花岗石,品种较多造价不会太高。而西式墓虽然用料讲究施工精细,美观庄重,但材质昂贵耐腐蚀性差,不如中式墓坚固。
军区领导经过多方征询、反复研究和论证,并征求遗属意见,最后确定为馒头形的墓体、墓前立碑的中式墓。据此军区后勤部营房部的建墓办公室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设计图纸,采购备料、组织运输、聘请施工人员。
1954年底大批建墓用的花岗石毛坯运到墓前面的广场和路旁,次年开春天气回暖后,工程部门组织工人、石匠进场全面施工。1955年3月间我再到墓地时,看到建墓办公室的工程师、技术员带领数十名工人,对石料进行细加工。据说这些师傅是从苏州花岗石厂请来的,少数老工人有20多年工龄,技艺精湛。他们按照图纸对每一块石料的六面、每根线条精细加工。工程要求严,工艺要求精,建墓用的石块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每块石头必须符合图纸要求,最后才能拼装成三个馒头型的墓体和墓碑,施工人员的辛勤劳动令人敬佩。
建墓同时,还在广场东侧100多米处,修建了一座三大间砖木结构的蓝色琉璃瓦屋顶的墓地用房,以备前来祭扫的人员休息、护墓人员住宿、放置祭品使用。
工程于1955年5月完工,用时两年之久。
请萧娴写碑文
碑文的起草,也经过反复研究思考。因党中央对当年皖南事变中各种事件尚未做出明确结论,所以对三烈士的称谓和事迹不好写定。最后决定碑文正面:称某某某同志之墓,上款为立碑时间,下款为立碑单位,这样体现了革命队伍中亲密同志关系。碑背面的业绩从略。
碑文格式确定后,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书写。当时南京书法界名气较大的是萧娴女士,她是康有为的关门弟子,南京街面的商铺店号、广告牌匾,大都出自她的手笔。
1954年冬,上级决定请萧娴写碑文。我即骑车赶往萧娴女士长江路的家中,请她帮助写三个碑文。她表示同意,要我把碑文格式草稿留下,过一周来取。一周后,我去取碑文,她把写好的碑文展示给我看,谦和地问我是否可以。看到她柔韧刚毅的笔法,我非常满意,请她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她说: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是新四军的三位领导,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决不能收费,请转告南京军区领导,这是我的本分和义务。令我非常感动!
精选棺木
根据军区领导的指示,三烈士遗骨安葬时要用较好的棺木。科长交待我去了解一下情况。
当时南京土葬较为普遍,市面上棺材铺较多。经多方打听,新街口、大行宫一带有较大的棺材铺,我骑车经长江路中段时见到一家较大店铺,里面棺木数量较多,经仔细观看,其中一口外形庄重、漆黑光亮、木质坚硬厚实的棺木被我看中,价位为600余元。价格虽高,但物有所值。在科务会上,我汇报情况,会后由有关部门去联系购买。
吊唁安葬
1955年5月底建墓工程结束。隆重的吊唁安葬仪式拟定6月中旬举行。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带一名助理员、军区司令部及后勤部各派一名参谋或助理员,后勤卫生部及总医院的有关人员,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派来两位摄影师等人组成治丧办公室。组织科长任办公室主任,集体研究治丧吊唁的内容、项目、时间安排、具体要求并分工到每个单位。各单位组织实施和所需人员、车辆、物资经费等均由各单位自负,保证按时完成。
灵堂设在军区总医院礼堂,礼堂东头的舞台前用整幅白布挂成屏幕将大厅隔开,幕前大厅设为灵堂。治丧办公室在屏幕后舞台右侧室内办公。
灵堂是这样布置的:离屏幕约2米多处,并排竖放三口黑漆棺木,棺盖凹面朝上,整个棺木用白布覆盖,尸骨放在棺木凹面白布上,项英居中,左为袁国平,右为周子昆。军区总院根据治丧办的要求,安排医务人员按照人体解剖结构,细心地将尸骨用细钢丝连接包扎后穿上衣服,外穿黄色呢军服,头面部用近似人肤颜色的丝绸包裹,戴上大盖帽后,粗看仪容安详逼真,棺木前用花圈鲜花簇拥并挂遗照,以供吊唁瞻仰。灵堂四壁挂着数副挽联花圈,中间为吊唁瞻仰区。
吊唁瞻仰定在1955年6月16日至18日。军区司、政、后机关各派两名部长轮流参加守灵和接待陪同吊唁。三天中前来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有以唐亮政委为首的南京军区首长,军区司、政、后领导及机关干部代表,驻宁军事院校的领导和代表,江苏省与南京市的党政领导及机关代表、各界人士,烈士遗属、亲朋及战友。整个吊唁活动,气氛庄严肃穆凝重,一些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幸存新四军老战士闻讯后纷纷前来吊唁、缅怀和寄托哀思。
皖南事变虽已过去14年多了,但当时的悲壮与惨烈依然历历在目,他们对皖南事变痛失战友的悲愤心情更是难于言表。三天的吊唁仪式结束后,将三烈士的遗骨入殓封棺。
出殡安葬定于6月19日上午。19日清晨,三辆灵车一字形停在灵堂前的广场上,工人把三具棺木抬上灵车,项英在前,袁国平、周子昆在后,灵车四周及车头挂上花圈,每台灵车上有两名全副武装的礼仪战士护灵。项英灵车上的大揽两头各固定一根30多米长的整幅白布绞成粗绳作为绋带。
送殡车队提前统一停于灵堂大院外东侧的黄埔路上,依次是向导指挥车、军乐队车、两台花圈车、三台灵车车位空着(留下车位距离)、其后是遗属车、首长车、送殡大客车以及服务车辆。
上午9时正,出殡仪式开始。在军乐队缓缓的哀乐声中,以唐亮政委为首的军区首长、机关领导、院校领导、省、市领导约50人,分别站在项英灵车前面白色绋带两侧,他们手执绋带,随着奏哀声引导灵车徐徐前进,送殡的遗属及机关代表跟随灵车在后送行。执绋送约200多米进入车队灵车位,奏哀停止,执绋人员各自上车前往墓地。
我坐在最前头的向导车上负责带路。出殡路线是:军区总医院东侧黄埔路、中山东路、太平路、建康路、中华路、出中华门、雨花路,经雨花台西侧到花神庙的望江矶三烈士墓地(现雨花台功德园)。
在南京市公安、交警的大力支持下,沿路增派了警力,途经之处实行了交通管制。我在向导车上往后看,只见长长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尽头。悲壮的哀乐声和长长的车队惊动了沿途的许多市民,他们驻足观望,自发的站在马路两旁,默默地目送出殡车队远去,场面令人肃穆。
10点钟出殡车队抵达望江矶墓地广场,安葬仪式开始。在哀乐声中三烈士灵柩由十多位工人缓缓抬上矶顶,整理好墓穴内的滚木,把灵柩放在滚木上,徐徐推入墓穴内,之后开始封墓。400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从此,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三位将领的忠魂长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