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老兵风采 >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中共常州市委武进区委党校离休干部冯悦群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中共常州市委武进区委党校离休干部冯悦群
作者:施安银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0-08 浏览次数:7007
一直打算写篇介绍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党校离休干部冯悦群同志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动笔。
本文主人公冯悦群
一直打算写篇介绍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党校离休干部冯悦群同志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动笔。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常用的借口“忙”;二是觉得冯老的事迹有点“平淡无奇”,要写好比较难。那为什么现在又写了呢?原因也有二:其一,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冯老的事迹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一座精神富矿,好生挖掘能给人启迪。其二,适逢冯老八十大寿,作为有缘相识的文友,按常言“秀才人情纸一张”的说法,也该写点祝贺的文字。有此考量,这篇文章就不得不写,且值得一写。
于是,我便写了有关冯老离休之后事迹的如下文字——
离休了 却更讲奉献
1990年10月,冯老从武进县(后改市,现为常州市辖区)委党校离休。一下子离开了情深有加、站了32年的三尺讲台,他还真有点不适应。通过学习、思考,他很快地调整心态,认识到人总是会老的,到了一定年龄总是要离退休的。但是,人可以退,革命意志决不能退。是共产党员,就要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离休不离党
谱写新篇章”、“心里装着党再创新辉煌”的要求,并请书法家写成条幅装裱好后挂在书房里,作为离休后的座右铭和晚年的人生追求,决心继续为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为了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前进步伐,冯老把学习作为离休生活的第一需要和人生的一大乐趣。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同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多次在离休支部会议上发言交流,并到湖塘村党支部、武进中医院等单位进行宣讲。他所撰写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多篇论文在市、区相关理论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
《中华人民共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之后,为学习贯彻“两法”和《纲要》,冯老参加了武进区湖塘镇关工委青少年法制宣讲组,先后到湖塘中心校、淹城中学、湖塘中心派出所、新阳湖大酒店等单位宣讲25场次,听讲的青少年学生和家长、职工群众达3000多人次。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冯老不辞辛苦,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2007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77岁的冯老不顾体弱多病,认真准备讲稿,主动走进社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湖塘镇广大中小学生讲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教育他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冯老的家在湖塘镇花园社区。无论是离休之前还是之后,他都十分关心镇上的工作和热心社区的公益事业。离休次年,他就协助镇党委、政府组建基层老年协会,并多年担任镇老年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除此之外,他还和退休的老伴分别担任了社区通讯员、老年志愿者和居民小组长。
2000年前后,常州市14路公交湖塘终点站内形成了一个非法劳务市场,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也给公共安全带来了隐患。冯老发现这个情况之后,立即写了题为《市公交14路车站秩序必须从速加以整顿》的稿件寄给《武进日报》,并同时写信给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以引起领导重视。文章发表后,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后来,根据情况变化,冯老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又写了《非法中介市场已取缔》《湖塘14路站外非法劳务市场死灰复燃》《整治14路站外非法劳务市场见成效》等多篇跟踪报道。一位已经离休多年的老同志,如果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是不会这样做的。
冯老还乐于助人,常做善事。在一次采访过程中,冯老了解到湖塘镇一位特困村民的儿子患严重风湿性心脏病急需手术,但面对大笔费用,这位村民束手无策。他当即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掏给了这位村民。(要知道,他当时的离休金并不高。)接着,他又与村委会,湖塘镇委、政府联系,通过“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活动,筹集到1万多元善款,解决了这位村民的燃眉之急。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最近,冯老又自掏1000元,为湖塘镇花园、南街、花东、湾里4个社区以及镇老年活动中心各订了一份《武进日报》。这件事,在湖塘镇老人中已传为美谈。
人老了 却愈加勤奋
冯老特别热爱新闻写作。许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并担任多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人生苦短,岁月如金。离休之后,他对新闻写作不仅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愈加努力,愈加勤奋。尽管身患高血压、冠心病,曾几次因脑梗塞住院,但他依然乐此不疲。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经常地白天忙于采访,晚上集中精力“爬格子”写稿到深夜。为名吗?没人相信写几篇稿子就能出名。为几个稿费那点利吗?更不是了。冯老和老伴都有离退休金,衣食无忧,不差钱。何况,他每年用于采访的交通费、电话费和稿件的打印、邮寄费都远远超过了稿费收入。他这样做,完全是受高度社会责任心的驱使。就是老了,也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为,心里才踏实。天道酬勤,他的勤奋终于换来了笔耕的累累硕果。
2000年10月,即冯老离休10年的时候,中共武进区委党校、区老干部局、区老龄委、武进日报社、常州市老龄委、常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六个单位为他举办了“夕阳红似火
余热著华章”为主题、设有8个专题13块展板的笔耕成果展。这在常武地区尚属首次。
到2005年10月,也就是冯老离休15年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他共有4500多篇、60余万字的各类文章,先后被55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录用,其中有20篇在市、区级以上获奖。同时,他还参与编写了各类书籍22本,并先后担任《武进县志》《领导科学新编》《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武进分卷》的分纂、主编和编审。11月,一本28万多字,汇集了他长期笔耕主要成果的《不已集》出版。
所有这些,都是冯老在牺牲自己的娱乐休闲、不顾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利用别人打牌、喝茶、看电视的时间,一字一字地“爬格子”爬出来的。从这里,我们不难感悟到他身上那种坚韧的毅力、执着的追求和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勤奋。他的精神令人感动,他的作为令人敬佩。
家大了 却非常和谐
家是人生温馨的港湾。特别是对年纪大了的人来说,这个港湾更显得重要。冯老夫妇有三儿一女。随着儿女结婚成家、第三代出生,小家变成了十几人的大家。虽然不全住一个屋檐下,但好多年来,都在一个桌上吃饭。要说不发生一点龃龉,恐怕是不现实的。儒家经典《大学》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冯老深谙其理,十分重视修身、齐家。为此,他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为抓手,精心构筑和谐家庭。
为创建“学习型家庭”,冯老认真制定了学习计划和每月一次的集体学习制度,成立了三人学习指导小组,自任组长。经与儿子、儿媳商量,腾出一间屋子专门用于集中学习。集体学习时,一般是先由冯老主讲,然后大家讨论。人人都要作学习记录,并建有学习台账。
刊于2002年10月10日《武进日报》的他外孙唐俊写的《假日我家忙“充电”》一文,具体记述了当年国庆节晚上全家三代10人集体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情况,并深有感触地写道“像这样的学习,对我们全家成员思想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并且使我们更加和睦团结。对大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尤其是怎样做人都有很大帮助,真是受益匪浅。”
为推动“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冯老创办了“家庭图书阅览室”。他花费2000余元,购置600多册各类图书,订阅了十几种报刊,不仅为全家人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条件,同时还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
冯老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大大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武进区图书馆举办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卷答题竞赛活动中,冯老率全家参赛获得唯一的“学习型家庭”集体奖和优胜奖。在离退休党支部参加区图书馆组织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题竞赛中,他和老伴又获得一等奖。
冯老的家里也有下岗职工,但都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国家的困难,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或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一个孙子、一个外孙即将大学毕业。一家人能做到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整个家庭形成了乐意融融的和谐氛围。
他的家庭被评为湖塘镇“学习型示范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常州市“学习型家庭”。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冯老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事迹。他本人先后获得“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学习型老人”、“优秀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关心中小企业发展优秀离休干部”等多个光荣称号。
幸福了 却总爱唠叨
冯老离休之后,享受副县级政治生活待遇。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他,却难忘过去,时不时地总爱唠叨唠叨,要家人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不是年纪大了爱忆旧、话啰嗦,而是有种割舍不去的“特殊情结”,每时每刻都在拨动着他的心弦。他忘不了深埋心底的国仇家恨!忘不了党对自己的教育培养!
1930年2月,冯老出生于原武进县马山区桃坞乡(现为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东钮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哀鸿遍地、民不聊生,内忧外患频仍,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8年3月,日寇对马山“大扫荡”,冯老的父亲和弟弟惨死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刚满8岁的小悦群,从此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靠种地、砍柴,过着极度贫寒的艰苦日子。1949年6月,19岁的冯悦群由时任马山区区长潘汉东同志介绍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过桃坞乡政府武装委员、民兵中队长,马山区委宣传科干事。1950年5日,调任常州军分区武进县马山区人武部军事教育参谋,穿上绿军装,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52年7月,调任镇江军分区武进县新闸区人武部政工助理。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调任武进县人武部(兵役局)征集科助理员。1958年3月,转业至中共武进县委党校任教,直到离休。
是党把冯老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并指引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给了他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饮水思源,党的恩情深似海。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冯悦群今天的一切!”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加上作为党校教员所具备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觉悟,使他始终怀着一颗知恩图报的赤诚之心,矢志不移,紧跟党走。不忘过去苦难,珍惜今天幸福,也就成为他坚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为党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成为他向儿女和孙辈们唠叨的经常性话题。
仁者爱人仁者寿,夕阳无限夕阳红。谨以此联,祝冯老健康长寿,老而弥坚,并在今后的岁月里不断创造出新的人生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