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爱心邮路演绎无疆大爱
爱心邮路演绎无疆大爱
作者:鞠九江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0-22 浏览次数:8047
在革命老区如皋市,12年来,奔波在农村邮政投递邮路上的137名乡邮员,在完成邮件投递任务的同时,用他们的真情一路播洒春风。他们在漫漫7300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帮扶190户家庭250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走出了137条春风荡漾的“爱心邮路”。
在革命老区如皋市,有137条农村邮政投递邮路。12年来,奔波在这些邮路上的137名乡邮员,在完成邮件投递任务的同时,用他们的真情一路播洒春风。他们在漫漫7300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帮扶190户家庭250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走出了137条春风荡漾的“爱心邮路”。近年来,“爱心邮路”群体荣获“南通市行业形象代表”、“江苏省十大优质服务品牌”、“全国邮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批“工人先锋号”、“全国文明单位”、“中华慈善奖”等殊荣,并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典型。“爱心邮路”事迹报告团赴北京、南京等地作报告50多场,成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扶孤济贫传统美德的一面旗帜。
上访催生爱心邮路
如皋“爱心邮路”的诞生,缘于一次老百姓“上访”。1998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城西乡鹿门村村主任和两名村代表满头大汗找到城西邮政支局局长,见面的第一句就说:“我们全村村民请求你们,无论如何要留下老陈,让他继续跑我们那条邮路,工资哪怕由我们出。”
原来,从1991年起,共产党员、全国邮电劳动模范陈昭斌就默默关心照顾着这条邮路上的十多个孤寡老人和残疾人。鹿门村80多岁的石老太,就是他帮扶过的一位老人。陈昭斌工作之余常去石老太家嘘寒问暖,帮助料理家务,解决日常生活困难。逢年过节或是老人过生日,陈昭斌再忙也要买些礼物前去看望老人。时间长了,老陈成了石老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人。1998年底,如皋市邮政局进行乡邮路调整,听说老陈要调到其他邮路,石老太拄着拐杖,颠着小脚,心急火燎地来到村主任家中,请求主任向邮局领导说说情,无论如何要留下老陈。石老太的想法与其他村民不谋而合。于是,村主任一行3人带着全村人的嘱托来到邮局“上访”。
“上访”事件,在如皋市邮政局引起震动。分管副局长王云飞认为,如果每条邮路都能经营成“爱心邮路”,那么不仅有利于乡邮员素质的提高和邮政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服务“三农”,把“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落实到实处。当年年底,如皋市邮政局决定在全局投递员邮路上开展帮扶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活动,全市137条“爱心邮路”由此诞生,陈昭斌个人的帮扶行为也就转变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体爱心行动。
小姚是“共产党派来的亲人”
白蒲支局邮递员、共产党员姚泽民在同一条邮路上风风雨雨跑了25年。25年来,姚泽民与百岁老人刘镜寰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刘镜寰老人是位退休教师,6个子女均在外地工作,身边没有亲人。姚泽民几乎“承包”了刘老家换煤气、买米、拿药、捎信等家常活。刘家的洗衣机姚泽民最熟悉,每次使用时都是他将洗衣机搬到院内水龙头下接通水,待老人洗完衣服、他投递返回途中再搬回屋里。2002年严冬的一天,刘老家的水龙头被冻裂,不巧又遇上村里停电。正当老人一筹莫展时,姚泽民来了,他从镇上买来蜡烛为老人照明,购回热水袋为老人取暖。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他为刘老家换上了新购的自来水龙头……
平凡琐事,点点滴滴,刘镜寰老人感到有了依靠,姚泽民成了他每天想见的人。在刘老心目中,姚泽民是党派来的人,他内心的感激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他常准备些点心在家等候姚泽民的到来。2002年10月28日,102岁高龄的刘老应邀参加该市组织的百名百岁老人“万岁宴”。宴席上,他感慨万千,挥毫写下“共产党好!”的条幅,委托如皋出席党的十六大代表陈美珍带到北京,向党中央表达了对乡邮员的感激之情。
两个月后,刘老离开了这个充满爱的世界。姚泽民又把关爱献给了另一对老人——88岁无儿无女的吴敬林夫妇,他包下他们家所有重体力活。2004年,吴老去世时,姚泽民像亲儿女一样料理吴老的后事。吴敬林老人生前多次说过:“我要感谢共产党,小姚是共产党派来的亲人!”
“小沈就是我的儿子!”
在磨头镇曹石村,67岁的唐玉成老人常常颇为得意地向乡亲们介绍说:“我是邮政局的家属,小沈就是我的儿子!”其实,老人只是邮递员沈世新结成的帮扶对子。
唐玉成有一个养女,但嫁到外地,不能经常回来照顾老人。老人有高血压,近两年又患上脑萎缩,需要常年服药。沈世新几乎天天都来到老人家中,帮助料理家务,代购生活用品和药品。为了和老人保持联系,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住宅电话号码写在唐大爷的墙上,告诉唐大爷:“有什么事儿,打个电话,我随叫随到!”
2005年5月12日傍晚,雨下得很大。唐大爷忽然觉得胸闷乏力,头晕目眩,他知道老毛病又犯了。他想去村卫生室,可雨下个不停。怎么办呢?老人迟疑片刻后,还是给沈世新打了个电话。电话这头,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述说自己的病情; 电话那头,刚刚送完报纸、浑身湿透的沈世新安慰着老人:“大爷,你别急,我马上就到!”说时迟,那时快,沈世新顾不上穿雨衣,骑上摩托赶到老人家中,看到老人栽倒在床边,便背起老人直奔村卫生室。经过抢救清醒过来的唐大爷眼瞅着守在自己身边的沈世新,老泪潸然而下。他拉着小沈的手心痛地说:“孩子,是大爷苦了你呀!”“没什么,关心照顾老人是邮政人的义务!”沈世新微笑着回答。
2008年腊月的一天晚上,沈世新又来到老人家中。老人洗脚时,他看到老人穿的袜子又破又旧,当即脱下自己的袜子给老人穿上。第二天,他买了两双新袜子放到老人床头。这两双新袜子唐大爷至今都舍不得穿,每逢家里来了客人,他就兴奋地拿出袜子喋喋不休:“看,这是邮局的小沈给我买的,现在我是邮政局的家属啊,小沈就是我的儿子!”
真情感动了远房亲戚
下原镇腰庄村84岁的何兴莲老太,双目失明,行动不便。想喝水,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拎着桶,两个多小时才拎回半桶水;生火做饭,她怕引起火灾,每次只划三根火柴,偶尔点着就做饭,点不着只好忍饥挨饿。“搀要搀个瞎的,扶要扶个跛的。”下原支局乡邮员朱金华主动请缨,承担帮扶何老太的义务。从此何老太家水缸总是满满的,屋里也干净清洁多了。以前逢雨就漏的房子,小朱找村委会帮忙修好了。每隔一两天,小朱就带上饼干、脆饼等食品前去看望老人……
乡邮员热心帮扶何老太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何老太的一个远房侄女耳中,她被乡邮员的真情深深打动,将老太接回家住了一个多月。她说:“人心总是肉长的,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原本与何老太不相往来的远房堂侄张松林,已是一位花甲老人,他瞻养着90多岁的老父母。他听说绿衣使者爱心奉献事迹后,赶忙打的将何老太接回了自己家。张松林的母亲说:“我经常带着儿子、儿媳到寺庙烧香拜佛,祈祷平安。现在邮局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无亲无故的投递员都能这样帮扶何老太,我们做亲戚的怎么能袖手旁观呢?”如今,何兴莲老太与堂侄张松林一家11口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投递途中,朱金华还经常去看望何老太,当看到何老太衣食无忧、脸上挂满笑容时,他的心也就踏实了。
父子爱心接力
“真没想到,刚调走个儿子,又来了个孙子,我孤老太真有福气!”九华镇税房村88岁的李芹英老太拉着乡邮员朱康成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朱康成是子承父业踏上邮路的。他从父亲朱国清那里接过投递业务的同时,也接过了父亲帮扶李芹英老人的担子。朱康成说:“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不情愿,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有事没事常到老太太家里转悠,邻居会怎么议论,会不会猜疑我打老太太财产的主意。再说,我和她没有共同语言,还谈什么帮扶呢?”
朱康成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父亲。父亲开导他说:“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你现在怎样对待老人,这也是在给你的子女做榜样啊!”了解儿子的心事后,朱国清干脆带着儿子一起到老人家中,把李老太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也有爷爷奶奶,他们都是80多岁的人了,你把李老太当成自家奶奶来对待,帮她做做事,陪她说说话,时间长了,就找到感觉了。再说,身正不怕影子歪,你是真心诚意帮助老人,还在乎人家说闲话么?”
父亲入情入理的一番话,治好了朱康成的“心病”。从此,李芹英老人家里时常出现朱康成忙碌的身影,担水扫地、洗衣晒被、锄草耕地,样样事儿抢着干。忙累了,他与老人促膝谈心,一个笑话,一首乡间小调,常逗得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春去秋来,在这条邮路上,乡亲们观察到了小朱给李老太送礼的规律:平时,送些糕点、水果等老人爱吃的食品;逢年过节,送鱼、送肉、送新衣;夏季,送蚊香、毛巾、风油精,三天两头送去西瓜,并早早地为老人安装好微风吊扇;冬季,送麦片、奶粉、热水袋、防寒保暖的衣服,并常将老人搀扶到室外晒太阳。李老太常风趣地说:“我‘儿孙’满堂,一代更比一代强!”朱国清看着儿子尽心尽力照应李老太,心里甜滋滋的。
爱心邮路影响深远
“爱心邮路”感动了如皋,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更多爱的“因子”。在“爱心邮路”精神的感召下,如皋市掀起了尊老敬老、扶贫济困、扶残助残、助人为乐、爱心奉献的热潮。2002年11月起,如皋市对百岁老人每年给予定额营养补贴,年满百岁时赠送一台彩电;对9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瓶牛奶;对90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进行一次体检和会诊。市政府出台的《如皋市残疾人优惠待遇办法》,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个体创业,从工商、税收等17个方面给予特殊扶持。从2004年开始,如皋实施了“百村万户”帮扶工程,78家市级机关部门和22个镇挂钩,帮扶10574个农村贫困户。2006年,该市又实施了“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的“双帮工程”。近年来,全市已有21个镇区建立了“爱心超市”,数万名贫困户从中受益。如皋市被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评为中国10个“爱心城市”之一。
国家邮政局局长刘安东说:“‘爱心邮路’是新时期邮政系统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为党旗添了彩,为邮政争了光!”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王旭东部长称:“‘爱心邮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动者和实践者!”
从1998年到2009年,“爱心邮路”已成为中国邮政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的一个焦点。当“爱心邮路”成为品牌、“爱心”成为文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1998年邮电分开经营的时候,如皋邮政业务收入只有1860万元,函件业务收入123万元,报刊发行流转额1000万元,邮政储蓄余额5.6亿元。到了2009年,邮政业务收入达到9650万元,函件业务收入967万元,报刊流转额超过2000万元。而邮政储蓄则达到了59.5亿元。如今,如皋已成为“中国邮储第一县”。巨大的数字变化,凸显了社会大众对如皋邮政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