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创办互助合作社 度过战时困难期——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
创办互助合作社 度过战时困难期——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
作者:王传厚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1-07 浏览次数:7826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安徽不到半年时间,全省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国民党省政府退缩到大别山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则深入敌后,同日军进行英勇的斗争,先后创建了淮北、淮南和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安徽不到半年时间,全省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国民党省政府退缩到大别山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则深入敌后,同日军进行英勇的斗争,先后创建了淮北、淮南和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三块抗日根据地位居华东敌占区腹部,对津浦铁路、陇海铁路、长江、淮河四大交通动脉和南京、徐州、蚌埠、扬州、开封等日伪盘踞的重要城市,造成很大威胁,对整个华东特别是华中战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日伪对这三块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十分恐惧,多次进行“扫荡”,并在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
1941年至1942年,安徽各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灾荒,广大群众生计难维,财政经济非常困难。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和经济封锁,战胜灾荒,最根本的是发展农业生产。为此,淮北、淮南和皖江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华中局的号召,积极组织军民大搞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农村经济,度过了困难时期。
组织生产互助合作社
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生产的指示》中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发展生产的中心关节是组织劳动力(采取按家计划、变工队、运输队、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在自愿和等价的原则下,把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即在现时战争情况下,都是可能的和完全必要的。”早在1940年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就曾颁布合作社组织大纲,指示各级民主政府协助合作社组建工作。1942年春,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发出指示信,要求县、区、乡、村民主政权和农抗会等群众团体,积极组织广大农民进行春耕互助。1943年秋,中共中央华中局把发展生产作为群众运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强调互助合作就是为发展生产这个中心服务的。华中局《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中,要求各地“要研究和提倡当地群众习惯中所存在的各种劳动互助的形式,以组织劳动互助运动,提高劳动效率。劳动互助不但要根据群众习惯和经验,而且要严格按照民众自愿的原则。”
在很短的时间,淮北、淮南和皖江根据地内的各地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为根据地农村中仅次于减租减息的又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944年7月,淮南区党委召开路东各县七一生产互助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六、盱嘉两县24个较好的互助组组长。淮南区党委负责人刘顺元在会上对1943秋至1944年夏收以来劳动互助运动作了初步总结。张劲夫在会上发表《路东劳动互助的几个初步经验》的讲话。对成绩突出的互助组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1944年夏收时统计,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已组织8000个互助组,培养了大批领导生产的好干部,出现了大批生产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到1944年秋天,仅来安县就组织起互助组3909个,全县劳动力70%都组织起来了。淮北根据地已有互助组8061个。1945年,皖江根据地的巢县槐林区组织了100多个互助组及换工队、短工队,实行劳动互助。如槐林区的蒋家冲、尚礼区的后陈家、小蒲草凹等处的劳动互助组,都办得非常出色。
在互助运动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其中农业互助办得最好的是津浦路东来安大余郢骆腾云互助组,该组于1941年10月成立,有18户参加。骆腾云将农户组织起来,制定生产计划,劳动互助不讲吃喝,不招待。互助组集中吃饭,节省粮食、烧草。由于实行互助,少雇长工、短工,省钱又省粮,增产增收,农民群众从互助合作中得到好处。1944年除两户外,全庄各户都杀了年猪,多收了棉花,家家户户添了新衣。骆腾云互助组在淮南第一届群英大会上被称为淮南劳动互助的一面旗帜。
坚持自愿原则 组织形式多样
农业劳动互助的组织是自愿参加的,互助合作的内容很广泛,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有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运输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互助组等。综合性合作社则兼营消费、生产、运输等。合作社是集体经济,也有公私合营。在互助合作中,大量是农业互助组。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十分强调“互助自愿”,通过宣传动员,因势利导地组织贫雇农和缺乏劳力、耕牛的军烈属参加互助,也欢迎中农甚至富农参加互助。互助合作内容由农民自愿确定,有耕作方面的互助,有收获方面的互助,也有耕牛、人力、工具和水利工作上的互助。互助的形式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临时性的,也有长期的,主要有扯伙、换工、耕牛队、互助组、匀田互助等各种形式。“扯伙”盛行于淮南抗日根据地内,是三五家比较合得来的农民结伙互助;换工就是你帮我,我帮你,进行换工互助;耕牛互助是把村里耕牛集中,以多余牛力的农户帮助没有耕牛的农户,忙时谁使用谁喂养,闲时轮流喂养。匀田互助是人田比较均匀的一些农户之间的劳动互助,人工负担公平,简单易行。还有“拨田”互助,即从田多劳力少的农户中,拨出一些土地给田少劳力多的农户耕种。这种互助实际上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实行后,抛荒耕地逐年减少,效果很好。在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成立了大量的纺织互助小组。有的集镇还兴办了纺织厂,这是由合作社组织农民集股办的,其办法有资金入股,有劳力入股,也有工具入股等。如淮南根据地的嘉山县自来桥纺织合作社,就是农民在半个月内集资33.5万元办起来的。
淮北、淮南和皖江根据地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运动,对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发展根据地的经济起了积极作用,是安徽农村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加强指导 巩固成果
为了推动根据地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经常派干部到农村进行检查指导,总结推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经验:
典型示范,由点带面。对互助合作办得好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广泛宣传。如淮南根据地的来六县半塔区的农业生产互助发展较快,就因通过典型示范,在1944年春天发展到了300多个。
在发展中做好巩固工作。互助组组建难,巩固更难。总结推广巩固与发展互助组的主要措施是:管理上强调公平;宣传上提倡互助互让;在农忙时做工先后的问题,发扬民主讨论解决;注意培养劳动英雄,鼓励人人争当“模范生产者”。特别要注意合理地规定牛工,既帮助贫农,又照顾到中农利益,也不侵犯富农利益。1944年5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津浦路东劳动互助的经验》:第一是互助组成员人事关系要好;第二是小组长要好;第三是公平;第四是民主;第五是要有规矩。具备这五个条件的,一般说是互助合作搞得好的,能够长久的。
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加强领导,以保证互助合作运动健康发展。在互助合作运动开展起来以后,各级领导注意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强领导,引导先进的劳动互助组织帮助后进的。坚持按实际情况办事,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保证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各大区设立了生产领导机构,行署设立生产建设委员会,县生产建设委员会下设互助合作指导科。淮北根据地各县选派有一定生产经验,能联系群众的人员,建立生产建设科,区设建设委员。淮南津浦路东一些地区,设立了由农抗会、妇抗会和党的组织共同组建的两级生产委员会,这些机构领导着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深入地发展。
坚持按需要开展互助合作。个体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是非常多的,这些困难靠一家一户农民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民众的困难有各种各样,因而互助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灵活掌握。如有的组织车水互助,有的在水利建设中互助,有的在纺织业中互助,有的盖房互助等等。需要什么互助什么,根据农民群众自愿,形式灵活多样。1944年夏,高邮闵塔区太平乡农抗会在夏季农忙时,于太平镇成立散工招待所,解决了互助组内剩余劳力的出路,起着牵线作用。
互助组的规模要适当。互助组不宜过大,户数不要太多。互助组一般以10户左右为宜,户数少便于团结富农,富农参加了,就可以充分利用富农好的生产条件,又可把富农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互助组小些,便于组与组之间的互助,这有助于提高互助组的作用,符合农民“自愿”的组织原则。
安徽各抗日根据地普遍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合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劳动互助合作运动促进了大生产运动,反过来,大生产运动也推动了劳动互助合作运动的深入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渐认识到互助合作的优越性。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的不少经验和措施,也可为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