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离休后仍然是个兵 ——记新四军老战士施夫俊
离休后仍然是个兵 ——记新四军老战士施夫俊
作者:毕长春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1-27 浏览次数:7147
兰州军区在合肥有个干休所,所里有位满头银发的老干部,他就是新四军老战士、兰州军区原炮兵副司令员施夫俊。1938年4月,刚满13岁的施夫俊泪别母亲和兄弟,投奔新四军。开始给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团团长詹化雨当勤务兵,不久被调支队司令部学吹号。此后,从1946年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炮兵连副连长到1984年从兰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施夫俊与炮兵结下了半世之缘。他创造过炮击平射法、山炮打飞机、以枪代炮射击等作战和训练的新方法和好经验。
干休所的勤务兵
施夫俊入伍后首先当的是勤务兵,离休后来到干休所仍然是个勤务兵。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施夫俊则认为,不愿当个好兵的将军不是个好将军。施夫俊来到干休所,众望所归被推选为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这是个不拿薪酬的官。干休所初建,软件、硬件多有欠缺,他“软硬兼施”,从建章立制抓起,制定会议、学习和党员生活制度;协调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系,搞好拥政爱民。为给干休所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不远千里,跑“娘家”解决经费。他在所里成立了书画、歌舞、门球、钓鱼等协会和政治学习小组,使老干部能怡情养性,健身益寿。他倡导每逢老同志过生日,所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登门祝寿。这样的勤务兵一当就是十年。干休所被评为二十一集团军先进干休所,施老也作为先进老干部多次受到该集团军和军区的表彰。
不忘传薪火
施老离休后,对历史在一些人心中淡化的现象不无担忧。他说,有些中青年人热衷于“酒酒酒”,不知道“一二·九”;只想“发发发”,忘记了“九一八”。这不是好事。他担任原兰州军区军史研究员、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团长,为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院校师生做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40多次,受众数万人。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集团军组织传统教育巡回报告团,曾任该军副军长的施夫俊从合肥登上西去宝鸡、天水的火车,为他曾战斗过的“红军师”等单位宣讲革命传统。教育别人首先要充实自己。施夫俊广泛涉猎党史、军史和历史资料,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回忆文章。如:《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新中国的军队建设》《永远不忘人民的支援》《抗战时期艰辛的战争生活》《胸怀全局,重拳出击——忆罗炳辉将军与新四军第二师》《挺进皖东 转战淮南》《抗美援朝轶事》《决战淮海建奇功》《渡江战役我营战斗历程》等。他说,要抓紧有生之年,尽可能把潜藏在记忆中的革命战争年代有意义的人和事写出来,对自己是个小结,对历史是个交待。
心里装着战友和百姓
施老回顾战争年代上战场前和战友告别时,不是打招呼、握手、拥抱,而是说:“不死再见!”都是作好牺牲的思想准备的。1942年10月,施夫俊在定远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负伤,支前民工用担架送他到旅卫生部医疗所包扎伤口,然后被安置在一个农户家养伤。为了防备日伪军的搜捕,农户把他扶到村外田野的一条深沟里,上面用高粱秆子掩盖好,每天黑夜给他送红薯、玉米和饮水,用盐水给他洗伤口。几天后,他的伤口奇迹般愈合了,胜利归队。他说:“我施夫俊一个小号兵能有今天,是托老百姓的福。对老百姓应当感恩,尽力相报。”在干休所,他生活俭朴,粗茶淡饭,但救灾、扶贫和公益捐款数万元。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的第3天,副师长李士怀命令施夫俊所在的炮兵连摧毁敌人设在一个粮店的团指挥所。但军用地图上找不到这个粮店的方位。正在这时,有位老大娘带领施夫俊往前走了一段路后,用手指给施夫俊看:对面那个白色墙壁的高房子就是。恰在此时,新华社随军记者、著名摄影家邹健东拍下了这一镜头。目标明确了,我炮兵很快就解决了敌指挥所。2002年5月20日,施夫俊应邀参加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55周年活动时,他拿着这张照片,请蒙阴县武装部的同志协助寻找这位老大娘。经打听得知老大娘早已过世。施夫俊拿出6000元钱,请武装部的同志转交老大娘的后代,以表对老大娘的敬意。施老深情地说:沂蒙山区这位老大娘是千万老区人民的代表,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