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紫金山下戴笠墓——戴笠墓葬及被毁揭秘
紫金山下戴笠墓——戴笠墓葬及被毁揭秘
作者:贺雨辰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1 浏览次数:8367
编者按: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副局长(掌管实际工作,局长由蒋介石侍从室主任贺耀组兼任)。他的一生,包括坠机死亡,无不充满谜团与传奇。与充满谜团和传奇的生前相比,戴笠死后的归葬之地却是非常清楚的。然而时常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关于戴笠墓的文字,多数并不准确。本刊特登此文,以匡讹谬。
戴笠墓倾倒的墓碑
从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灵谷寺无梁殿西侧向西,沿着一条石子小路前行约500米即到路的尽头,那里有一堵与无梁殿后面形状相同的环形水泥围墙和圆形花坛,一块说明牌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当年的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第三公墓。在第三公墓的南半侧,依稀见到一座废弃的墓址,那便是戴笠墓了。
戴笠墓掩映在一片一人多高的竹林里,杂草丛生。墓已被严重毁坏,通过残存的墓框能大至推测出原来的规模。在墓室北侧的乱草丛中斜躺着一块长约2.5米、宽约1.2米的石碑,以及3块残缺不全的碑座,那便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题写的墓碑了。由于碑面向下,无法看到墓碑上的字迹。墓室南侧的三层水泥台阶还算完好。墓南侧不远处是一片不大也不太深的水塘。墓址背倚紫金山,面临小水塘,应合了“前有照,后有靠”的传统风水之说。在水塘和墓南台阶之间有一条水泥小路,直通墓台。与这条小路交叉的,是一条绕墓址一圈的环形水泥路。墓室周围其他建筑均荡然无存。整个墓区面积约七八千平米。
戴笠墓被人屡屡提起却鲜有人至,其缘由大体有以下几点:那里是一片废墟,无甚可看;那里地处相对偏僻,景区管理部门没作任何标记;也许更主要的,是在国共之争中军统杀人太多,人们对军统头子戴笠怀有深深的忌恨。
据资料记载,戴笠于1946年3月17日在江宁岱山坠机身亡后,其棺材先是放在军统南京中山路办事处,三个月后移到总理陵园(今中山陵)内的灵谷寺,暂厝志公殿内。因坠机时戴笠的面部已完全烧毁,殡仪馆技师按照其生前的照片,代制了一副假面具套上,装入一楠木棺材中。同机死去的其他人,另葬于南京东郊仙鹤门军统公墓。
志公殿灵堂布置得很讲究,殿的西间立有木制精雕细刻的亡灵牌:戴雨农将军之灵位。蓝底金字,边饰云纹,灵牌高1米,底座高0.3米。
灵堂内挂有许多国民政府部门和高官、社会名流的挽联。
一代名士章士钊所送的那副挽联最为著名:
生为国家 死为国家 平生具侠义风 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 诽谤天下 乱世行春秋事 是非留待后人评
戴笠搞特务组织20多年,组织暗杀了杨杏佛、史量才等诸多爱国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确实血债累累。但这位令人胆寒的特务头子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者。当年面对强大的日寇,国民党内部意见很不一致,但戴笠是主战派。在对日情报工作上,军统也是绝对的主力军。对这一点,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政协委员的老军统沈醉说过这样一件事,淞沪抗战之前,国民党大员们在南京开会,休会的时候议论纷纷,戴笠很坚定地对其他人说,这次我们一定要打。有人问他,武器、经济都差得那么远,拿什么打呢?戴笠说:“哀兵必胜,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是等不来独立平等的。”这句话对其他国民党人震动很大,后来成了军统对于抗日的经典创见。淞沪抗战时,已是位高权重的戴笠,坚守在淞沪战场,组织对日情报战,建立军统武装别动队协助正规军作战。抗战期间,戴笠组织收集日伪情报,对敌施行恐怖活动,策划暗杀了伪上海市长傅筱庵、华北汉奸头目唐绍仪、准备出任伪浙江省长的张啸林等,令汉奸们闻风丧胆,对打击日本侵略军和汉奸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期间,戴笠所领导的军统作出了很多贡献和牺牲。军统正式在册的人员和学员中,在抗战中牺牲者达1.8万多人,死亡率高达40%,其他附属人员牺牲者更众。当时,日本人对他的人头悬赏金额,在对中共领导人悬赏之上。台湾出版过大批歌颂戴笠的书籍,对于戴在抗战期间的谍报工作和暗杀汉奸尤予赞誉。
戴笠墓的墓道
在戴笠所有的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对蒋介石的忠诚。戴笠原名戴春风,他选择戴笠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戴雨帽”,其象征意思是“一个仆人”,即强调了封建观念中对主人蒋介石的“忠”。戴笠曾这么解释自己的名字:“有一首古诗这么说:‘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戴笠的行为确实不愧其作为蒋介石的忠实心腹。据说,蒋介石在听到戴坠机身亡消息时悲痛得掉了眼泪,亲赠挽联: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绩;苛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予心 戴笠墓墓址是蒋介石亲自选定的。当年,第三公墓并未全部安葬北伐烈士,还有一部分位置空着,正好由戴笠填空。
承建戴笠墓的,是当年实力雄厚的上海陆根记营造厂。陆根记给近代中国留下了许多著名建筑,如南京的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和上海的百乐门娱乐场等。之所以选中陆根记承建戴笠墓,主要是戴笠生前与其老板陆根泉是老朋友。
戴笠墓墓道是水泥建造,分左右两股环绕。红漆木棺四周镶嵌花岗石,墓顶以凸形巨石封闭。所用石料与中山陵一样,都是从苏州运来的优质花岗石。墓呈长方形,整个墓地大约在1500平方米,墓前竖立一块3米多高的花岗石墓碑,正面刻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题字“戴雨农将军之墓”,背面是章士钊撰文并书写的墓志铭。
1947年3月26日下午,国民政府在灵谷寺为戴笠举行移灵暨公祭典礼,典礼结束后,即将戴笠的灵柩移入墓穴。下葬的前一天,毛人凤找到负责监造戴笠墓的沈醉商量:如何把戴笠墓穴筑得牢固一些,使别人无法打开棺材。因为毛人凤深知,戴笠生前血债太多,日后不免有人找他算账,历史上掘墓鞭尸的事情很可能会在戴笠身后重演。沈醉与陆根泉研究后决定,在戴笠棺材放入墓穴后,将水泥石块搅拌的混凝土灌在墓穴内,把棺材与整个墓穴铸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对于这一段史实,沈醉在《我这三十年》一书中写道:“戴笠的墓地,是蒋介石亲自选定的,是我亲手为之营造的。当时,毛人凤担心戴笠的棺材会被人打开鞭尸,就叫我设法弄得特别结实。我特意让人用水泥渣搅拌灌在墓穴里,使棺木与整个墓穴结成为一大块,这样便不容易把棺木打开了。”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曾想过要把戴笠墓迁至台湾以免将来落入共产党手中遭辱尸。但墓穴筑得太坚固了,开掘难度太大,要打开棺材,只有用炸药将水泥炸开。而这样一来,可能就把棺材也一并炸碎,致尸骨不存。研究再三,最后只好决定原地不动。毛人凤辞别大陆前,带着几个军统骨干分子在戴笠墓前深深鞠了一躬,算是与老上司挥泪告别。
戴笠墓虽然坚固,却还是逃脱不了厄运。1951年,曾经固若金汤的戴笠墓被十来个民工轻松解决。这倒不是这些民工有什么先进技术,而是他们心中对墓中之人满怀仇恨,无所顾忌。1953年,毛泽东到中山陵游览时曾问到戴笠墓,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拆除了。毛泽东惋惜地说:“不要把他搞掉,让他做反面教员嘛!”
据中山陵园相关人员回忆,当年挖掘戴笠墓时,不仅仅是把墓碑放倒打断,把字凿去,而是把整个墓穴挖空。戴笠墓穴打开后,里面的红漆楠木棺材也被损坏,被农民拿走,而棺木中的戴笠遗骨等物,则被抛到了墓地前的池塘里。
戴笠墓传奇之处不在于墓之本身,而在于墓内一件特殊的随葬品,清朝乾隆皇帝下葬时的随葬宝物——一把御用“九龙宝剑”。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记述,当年沈醉从江宁农民手中寻回九龙宝剑时,它的剑鞘和剑柄已被烧得一干二净。于是沈醉将它和戴笠的遗骸一起放入棺材中。1951年平毁戴笠墓的农民撬开戴笠的红漆木棺时,发现里面除了戴笠遗骸外,只有一把被烧得变形的左轮手枪,一个皮鞋后跟,还有就是那把九龙宝剑。这些东西被一股脑扔进墓前的池塘中填埋。
检视戴笠的一生,功过集于一身,功在抗日,过在反共。本文写到戴笠坚定抗日的一面,绝不是为其歌功颂德,更不是要为其“平反昭雪”。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客观地、历史地看待戴笠,而不应将其与秦桧、汪精卫等汉奸卖国贼相提并论。其实,在评价戴笠的问题上,章士钊先生为其写的那幅挽联,可谓恰如其分,也是颇具历史眼光的。
随着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关于地下工作的电视剧多了起来,戴笠正成为许多电视剧中出镜较多的国民党历史人物,因而戴笠墓也就受到更多的人关注。隔不多久,总会有一些报纸杂志发文提到戴笠墓,有的还故弄玄虚说“找到戴笠的墓地了!”其实,戴笠墓始终就明明白白地在那里,许多人都知道,只是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罢了。
曾经有报道说,中山陵园管理部门将对戴笠墓做一些修整,以尽早对游人开放。这个说法也不对。有关部门对戴笠墓址并没有采取任何禁止参观的封闭措施,因此不存在“尽早对游人开放”一说。至于修缮戴笠墓,亦无此事。
历史终究是历史,名人墓是历史留在大地上的标记,不管他留的是清名还是骂名,我们都应该尊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