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才子萧华
作者:吴东峰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6 浏览次数:7105
1946年5月,萧华与罗荣桓、曾克林(从左至右)在安东
萧华将军丰姿秀美,面如朗月,英气逼人,任总政主任年正40,凡出面参加活动,人人争前觅其容色。
萧华将军喜跳舞,年轻英俊,舞姿优美,一下舞场即有“轰动效应”。
1955年,萧华将军授上将军衔,时年39岁,为57位上将中最少者。
萧华12岁参加共青团,13岁任团县委书记,曾动员万名青年参加红军。1930年春,毛泽东至兴国,见萧华聪慧过人,口笔两利,甚爱之,偕之交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曰:“此人日后将大有出息!”萧华初任红四军青年委员,后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等职。
林彪要求高,眼界高,极少表扬部属。红军时期某日,林彪召萧华汇报后,指其背影与军参谋长陈奇涵曰:“看来你的这个兴国小老表我们选对了。”
1933年8月5日,红军“少共国际师”于江西博生(今宁都)诞生,萧华任师政委,时年17岁。萧华率7000“娃娃兵”驰骋疆场,先后参加了黎川战斗、团村大战、驿前战役、石城保卫战等。萧华战法灵活,或空城计,或拖刀计;或迷魂阵,或麻雀阵;或火攻,或水攻,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娃娃兵”威震沙场,其战斗力几与主力部队不相上下。其时,“少共国际师”师长为吴高群。
萧华将军富有政治工作经验,且有创造性、艺术性。
1934年初春,红军供给困难,士气受挫。某日晚,时任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举火把访萧华,问计曰:“能否拿出办法来,活跃部队,鼓舞士气?”次日,萧华即提出开展“红军青年冲锋季”竞赛活动的建议,其口号为“四不五要三努力”,“四不”为不生病、不掉队、不怕苦、不犯纪律;“五要”为每人要识三百字、要团结友爱、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要搞好军民关系、要讲究卫生;“三努力”为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努力提高军事本领、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并以《苏武牧羊》谱曲教唱。罗闻之大喜,抚其头赞曰:“我知道你一定会拿出办法来。”1950年10月,罗荣桓在全军首届青年工作会议上指出:“‘红军青年冲锋季’虽然在执行中有些偏激现象,但它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据云,苏联专家曾将此活动翻译为:“青年红军在春季里的活动像冲锋枪那样迅猛。”
萧华将军回忆言,红军初期,青年工作异常活跃。1931年1月,苏区共产主义青年团于瑞金召开首届团代会。嗣后,团中央发布《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红军总政治部颁发了《红军青年工作的条例》以及《关于团与青年工作的训令》等。是时,红军中建立和完善了青年工作机构:军以上单位有青年部,师有青年科,团有青年干事,连队有战士兼任的青年委员。将军又言: “红军时期,做青年工作不会教唱歌不行,不会表演节目也不行。”
抗日战争时期某日,毛泽东于延河边散步,遇王新兰,有人介绍之:“萧华的对象。”毛问王:“想见萧华吗?”对曰:“心里想,嘴巴不想。”毛大笑回,即命有关人员调王新兰至一一五师工作。1939年底,王新兰辗转至一一五师,喜见萧华。1940年,萧华与16岁的王新兰喜结良缘,人称“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国民党电台曾播新闻曰:“延安最近给匪首萧华送来一个美人,此人经过特种谍报训练,能飞身上马,双枪百发百中。”是时,萧华24岁,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
建国前夕,萧华将军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率领第一个友好使节团到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当选为第二届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理事,而后,应邀访问了东欧诸社会主义国家。
1961年3月,萧华将军偕妻王新兰自费回江西探亲。其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将军宿招待所,断然拒绝为他做“三牲”荤菜,特意交代厨师只准做南瓜、番薯、芋头、青菜。某日,食堂师傅偷偷加炒鸡蛋与河虾,将军略动几筷,均端给乡亲吃。
1964年《解放军文艺》编辑部举办“四好连队、五好战土、新人新事”征文,一年半内,发表300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小型剧本、曲艺等征文作品。萧华将军欣喜万分,建议集结成册,并执笔作序,遂有《开顶风船的角色》《硬骨头颂歌》《雷锋班纪事》《三战三捷》《好连长》《大路朝阳》等征文集出版。军中一批年轻作家由此脱颖而出,如任斌武、朱光斗、金为华、肖玉、王宗仁、章明、甘耀稷、刘家驹、杨子才、叶楠、林雨、徐怀中、张永枚等。将军为军中文艺工作之贡献,功不可没。
萧华将军文采风流,先后出版诗集《长征组歌》 《铁流之歌》和回忆录《艰苦岁月》。
1964年春,萧华将军于病中创作《长征组诗》,以“三七句、四八开”格式,即每段诗用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组成,共十二段,首次发表于《解放军报》,继由战友文工团改编为大合唱,易名《长征组歌》,1965年8月1日于北京民族宫礼堂正式公演,轰动京城。继连续演唱三十余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此组歌大手笔,大制作,文辞壮丽,情真意切,既有豪迈之慨,又有婉约之美,闻者热血沸腾,击节而和,无不为之动容,传唱至今已历40余春秋而不衰,于国内外演出1000余场次,观众达上百万,堪称中国合唱史上之奇迹。
萧华将军回忆,《长征组歌》中第四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原有“主席用兵妙如神”句,战友歌舞团排唱时因“妙”字不好发音,改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萧华将军曰:“此为一字之师。”周恩来曰:“此为神来之笔。”
萧华将军回忆,周恩来总理极喜欢《长征组歌》。1966年6月至9月,周恩来“点将”战友文工团带《长征组歌》剧组随同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苏联等国,连演数十场。后又专门安排《长征组歌》赴苏联、日本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共演出60多场次,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文革”前夕,江青至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林彪要萧华参加,将军闻之曰:“江青不是搞京剧改革吗?怎么又管起军队的事来了?管得这么宽呀!”拒绝出席。陈伯达曰:“萧华是绅士,不是战士。”萧华将军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文革”前某日,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将军至军事博物馆审查展览,见一幅《井冈山会师》油画,林彪居画面主要位置,将军曰:“不妥,不妥。”遂将此画剔除。
“文革”之初,周恩来闻造反派欲揪斗萧华,与之曰:“萧华同志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随毛主席几十年,他怎么会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呢?”又问造反派:“《长征组歌》,你们能写出来吗?对毛主席没有感情能写出来吗?”
“文革”中,萧华将军身陷囹圄,长达7年。将军回忆,1967年12月,造反派炮制了一份《关于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萧华的罪行和处理意见的报告》,他继被关押于松树胡同某院,居一屋,五平方米,一床,一凳,连转身都困难。因“态度顽横,拒不交代问题”,常被打得遍体鳞伤。获释时,全身浮肿,毛孔出血,望之令人怆然。
1974年9月,毛泽东审阅国庆25周年观礼人员名单,挥笔添两人:萧华、刘志坚。“四人帮”恐慌,急指示专案组立即释放萧华,并为之赶制军装。萧华将军不领情,对曰:“当初你们为什么抓我?现在为什么放我?我要一个文字结论。”
萧华将军出狱后,朱德召见之。时年90的朱德元帅出门迎候,左手拉萧华,右手拉王新兰,上下打量,看了又看,连连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1977年4月,萧华将军被任命为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兼甘肃省委书记。杜义德将军告余,是时,杜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赴任前,邓小平接见谈话,告之曰:“萧华有水平有能力,但你要把他给我管好。”杜曰:“他是政委,我是司令;他是上将,我是中将,如何管他?”小平告之办法,杜义德心领神会而去。
萧华,江西兴国人。父萧能赇任中共兴国县委宣传部长、母严招胜任城区委妇女主任、大叔萧能岩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小叔萧能隆任城区工会纠察队长。1930年初夏,萧华别母离家,参加红军。后,母严招胜于某战斗中牺牲。1958年春,萧华将军回故里,寻访母亲牺牲地,并作祭母长诗一首《哭严招胜同志》:
辞别故乡去远征,母亲送别五里亭。儿跟毛委员去杀敌,娘在家乡干革命。红旗插到南京城,公忙勿忘寄家音。征师凯旋回兴国,山歌满道迎亲人。青松挺拔严招胜,鞠躬尽瘁为人民。任凭黑夜豺狼嚎,雄踞东江唱黎明。烈士忠骨埋桑梓,鲜花朵朵祭英灵,将军奉上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