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驰骋在朝鲜战场的铁甲劲旅
驰骋在朝鲜战场的铁甲劲旅
作者:朱 鹏 谢 镤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9 浏览次数:7014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铁甲劲旅。自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入朝参战的志愿军装甲部队有八个坦克团,在28个月的时间里,共参加大小战斗246次,毁伤敌坦克74辆,摧毁敌火炮20门、工事864个。我志愿军装甲兵部队的光辉业绩,和其他兵种一样被载入史册。
第一次“超越射击”
志愿军入朝后,苏联向中国交付了十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装备,共有Т-34中型坦克300辆,ИС-2重型坦克60辆,ИСУ-122自行火炮40门。我军用这批装备组建了三个坦克师辖九个坦克团。1951年2月,装甲兵党委决定,以坦克第一师师部为基础成立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率领四个坦克团及两个高炮营、两个工兵营、一个摩托步兵营及修理厂,计5000人首批入朝参战。
1951年夏,五次战役已经结束,敌我双方沿“三八线”处于对峙状态。这时,经过三个月战前训练的装甲兵部队开至前线,准备接受血与火的考验。
朝鲜境内河流纵横,山路崎岖,不利于坦克运动,而制空权又掌握在敌人手中。如何发挥坦克的作用?我装甲兵部队决定采用“超越射击”的方法配合步兵作战。所谓“超越射击”,就是以坦克炮打击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目标。
担任第一次出击任务的坦克第一团三连连长董扶来,指挥两辆坦克趁着夜色绕过盘山公路,跨过临津江,到达坦克发射阵地。为了隐蔽自己,掩体挖得深,坦克炮身基本与地面持平。为了增大火炮仰角,掩体底部前高后低。在微弱手电照明下,董连长在作战地图上将坦克阵地和目标连成一线,量出了两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方向角,发出:“预备,放!”的口令。“轰!轰!”火光一闪,雷鸣震耳,两道火光划破了漆黑的夜空,直向目标方向飞去。“打得好!打得好!敌人的汽车被打中了,继续射击!”观察所传来了喜悦的声音。
从7月上旬至9月中旬,装甲兵“超越射击”19次,有力打击了敌纵深的炮群、指挥所、观察所、集结坦克、汽车和步兵等目标,取得了坦克火力配合步兵作战的经验。但“超越射击”毕竟不是坦克、自行火炮的主要作战手段,且影响装备性能。随着志愿军炮兵的不断增加,装甲兵在后期就较少用这种战法了。
闻所未闻的“徒手坦克团”
第四次战役前夕,我军在战斗中缴获了敌人的部分装甲车辆,上级决定让坦克第二十六师五十三团(入朝后改编为独立第六团)不带装备,徒手入朝,到战场上搜集和抢修缴获的敌坦克装备自己。全团入朝时除了修车工具和轻武器外,只有三辆汽车。
从平壤到三八线以南几百公里战线,都是独六团的活动阵地。出国时的三辆汽车被敌人炸毁了,主要靠徒步行军。为了和敌人抢时间,部队一再轻装,但不肯扔掉一件修车工具。
一次,在大同江畔的公路上,团长发现有一辆歪倒着的坦克,车体没有损伤,但狡猾的敌人把化油器和磁电机拆走了。没有这两个关键部件,坦克无法开动。战士们听附近的人民军介绍,前边一个小村庄有几辆被破坏的坦克,但周围有定时炸弹。勇敢的坦克兵们小心翼翼地排除定时炸弹,爬进坦克内,拆下能用的器材,连夜赶回。破晓,大同江畔响起了隆隆的马达声,那辆遭敌破坏的美式坦克,又滚动着履带,加入了志愿军装甲兵的行列。
多数情况下,战士们是在头上有敌机轰炸、前方有战斗的情况下抢修坦克的。1951年8月中旬,他们受领了到平壤市郊抢修坦克的任务。战士们刚刚展开工作,八架敌机忽然从东南方向飞临上空,疯狂地俯冲、扫射,大家并没有因此停止工作,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炸弹不落在头上,就一定要把坦克修好。当天夜里,修复了五辆美式坦克,开向了指定地域。
为了争取时间,独六团还组织了精干小分队,配合前沿步兵边缴获坦克边修理,在八个多月的时间里,共修复坦克30多辆,特种车5辆,并收集了大批坦克零部件,真是“徒手出国,满载而归”。
山地潜伏十七昼夜
阵地战阶段,志愿军装甲兵经常采用伏击战的手段,把敌人的坦克放到500米至1500米的距离上将其击毁。
1951年秋,美军发动了“秋季攻势”,企图逼迫中朝将战线北移,我军与敌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10月7日,坦克第二团一连三排排长高三合接到命令,要求在沐浴洞东山小高地设伏,待机消灭迂回到我阵地翼侧的敌坦克。14日深夜,三排的三辆坦克在炮声的掩护下,向伏击阵地驶去。
三排的伏击阵地,距敌前沿仅500多米,双方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眼皮底下。高三合带领战士们在夜间用草皮和树枝进行伪装,使阵地尽量和原地貌保持一致。第二天拂晓,敌机开始盲目轰炸,伪装网冒起了黑烟和火苗。为了不暴露目标,战士们在浓烟里用树枝扑打,用身体滚压火苗。高三合的一只胳膊被弹片击伤,但他坚持不下火线,利用夜间修复了坦克掩体。
10月17日,我军步兵因遭敌多面火力威胁,被迫转移阵地。高三合向上级再三要求坚持潜伏,使潜伏点成为我军前哨阵地。在潮湿的掩体里,白天见不到阳光,夜里看不到月亮,从射击孔里看到敌人大摇大摆地晃悠,却不能开枪射击。一天、二天、三天……17个昼夜过去了,潜伏的时间是如此漫长。这期间,阵地上落弹1500余发,工事七次被炸又被修复,创造了我军坦克潜伏时间的最长记录。
10月31日上午9时,高三合终于等到“出击”的命令,首创我军坦克以七发穿甲弹击毁敌二辆坦克的战绩。战后,三排荣立集体三等功,高三合立一等功。
飘落在铁履下的米字旗
1951年11月,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普遍开展阵地反击。坦克第一团以10辆坦克配属第六十四军一九一师反击马良山之敌。
坚守马良山的是英军苏格兰边防团的四个连共500余人,负责阵地指挥的是任职15年的英军营长。他苦心构筑了明、暗地堡群,前沿设有10米宽的铁丝网,由拉雷、踏雷、照明雷构成的混合布雷场,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我坦克阵地设在马良山脚下的贵存里、麻伐洞等地,很多地段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黑黝黝的沟壑,弹坑一个接着一个,坦克行进十分困难。11月3日晚,我军炮兵掩护10辆坦克秘密进入阵地。4日下午3时总攻开始。第一排炮弹射向敌人的280高地、216.8高地、317高地,苏格兰边防团精心构筑的坚固地堡被掀上天,汽油桶、弹药箱的爆炸声,使阵地陷入一片浓烟烈火中。
40分钟后,志愿军以部分炮火假延伸进行火力侦察。敌人误以为总攻开始了,残存的火力点喷吐着一条条火舌,暴露无疑。机警的坦克手们按照火力分工逐个“点名”,掩护步兵不断前进。我军出其不意的在白天发起进攻,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顺利地占领了马良山,而我方坦克无一损失。打扫战场时,英联邦的米字旗飘落在志愿军坦克的履带下。在一处被摧毁的碉堡口,发现了英军营长的尸体。战后,参战的坦克二连荣立集体二等功。
夜雨中怒吼的铁甲
1953年的夏季反攻战,是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
7月6日黑夜,暴雨倾盆,朝鲜驿谷川内洪水滚滚,坦克第四团二连的215号坦克在布满弹坑的S形道路上慢慢爬行。当坦克距离射击阵地不足300米时,突然颠簸了几下,掉进了两个并排的大弹坑里,淤泥顶住了车底,无法前进。
215号车在排长杨阿如的带领下,利用夜晚挖淤泥、垫木头,把坦克伪装得像小山丘一样,炮管像一根“树枝”。天亮了,主峰上敌人的三辆M46重型坦克向石岘洞北山开炮。黄昏时分,炮长根据观察和计算,向第一辆坦克射击。只见一道红色的火球划起一道绿光,向敌人坦克左上方一闪而逝。杨阿如急忙喊道:“跳弹!向下瞄,放!”炮长稍稍转动了高低机,右手食指又按动了电击发。又一道红色的火球正中敌坦克中心。“打中了!”敌坦克瞬间喷出大火,火光照亮了另外两辆坦克的轮廓。215号坦克几发速射,将另外两辆坦克一一击毁。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战士们在身上裹一层泥、捆上草进行伪装,从几百米外的山上把炸断的树干、树枝用绳子拴在腰上往回拖,在傍晚聚集了70多根木头,垫平了道路,使215号坦克开出了泥潭。第三天晚部队发起反击,惨白的亮光映出了346.6高地两辆敌坦克的黑影,215号先敌开火,迅速将敌坦克打成了两堆废铁。
215号坦克成了闻名遐迩的“钢铁堡垒”。在朝鲜战场上,215号坦克共击毁敌重型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敌迫击炮9门、汽车1辆,摧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七次完成了配合步兵作战的任务。为此,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全车乘员记集体特等功,排长杨阿如记一等功,同时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