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三十春秋胜千年 ——海安老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三十春秋胜千年 ——海安老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作者:徐步江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2-04 浏览次数:7319
正在喂蚕的农家姑娘
我们每次接待曾经在海安战斗和工作过的老领导、老战士、老同事,谈及对海安的印象时,都夸赞海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无不给人一种30春秋胜千年的感觉。
三十春秋万象新
走进海安老区,人们就会看到:县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派现代气息的都市风貌;农村碧水蓝天,一片美不胜收的田园风景。然而,30年前海安县农民住的还都是平房,而且草房占多数,少数瓦房也是“鸽子窝”结构,而现在90%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就是特困户住的草危房,经过扶贫改造,也早已变成新瓦房。唐代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如今实实在在地实现了。
丰衣足食是千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今天海安的百万人民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多少年来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无论在城市和农村,很难再找到穿打补钉衣服的人了。吃的也是只愁营养过剩,身体发胖,不愁饥饿。即使无劳力、无技术的贫困户,也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过去海安里下河粘土地区是出了名的路难行,现在村村通了公路,不少村民小组也有了水泥路。群众的坐骑不是汽车,就是摩托车、自行车。上世纪50年代人们理想中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出门坐汽车”的理想,今天已超越了。有些农民说:“我们现在家有彩电、电脑、手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比神仙的‘千里眼’、‘顺风耳’强得多,我们的生活比神仙还快乐!”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是夸张、也不是来自神仙的法术,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978年海安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15亿元,2007年达到213亿元;财政收入1978年仅为0.31亿元,2007年达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350元,2007年为13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仅为149元,2007年达到6670元;居民储蓄存款1978年全县总计仅为0.19亿元,2007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182亿元。从这些数字中,人们可以品味30年巨变过程中,百万海安儿女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出的辉煌成就。
时逢改革春风暖
海安30年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首先是遇上了好天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政策,是实事求是的路线,强国富民的路线。许多长期从事农村和农业工作的老干部说: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号召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30年 的变化就不可能这么大。
海安农村的变化是从打破计划种植的框框开始的。海安县西南部的黄桥老区雅周片,地处高沙土,不宜植棉,但多少年来都是年年种棉花。由于产量不高收益低,农民年年过着贫困艰苦的生活。改革春风吹来后,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然这里不宜植棉,为什么偏要年年种棉花?首先是县委支持缩棉扩桑。缩棉扩桑的效果果然很好,多年为温饱愁苦的农民脸上露出了笑容。接着在全县缩棉扩桑。如今全县桑园面积已达15万多亩,蚕农11万多户,蚕茧产量连续26年全省县市第一,连续6年全国县市第一,2006年全县茧丝绸产值就达48亿元。鑫缘茧丝绸集团已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海安的丝绸及其制品已成为中国名牌,享誉全国。这是海安大地上改革春风催发的第一朵艳丽鲜花。
鑫缘茧丝绸集团的织造车间
农户饲养家禽在“四人帮”横行时是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和禁止的。改革惊雷一声响,海安县的党政领导放手鼓励农民养禽致富,于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海安大地上出现了“百万雄鸡下江南”的壮丽景象。然而这只是一个序幕,为了促进养禽业持续发展,县政府从家禽品种、饲养技术、饲料工业、疫病防治等多方面引导养禽业从家庭散养向集约化、现代化进军。到2005年,就已建立品种、饲料、环保等方面标准化、集约化的万羽以上大型鸡场78个,全县养禽超过5000万羽,家禽年产值达16亿元,成为闻名全国的“禽蛋之乡”。海安农村的楼房半数以上是农民养禽赚钱建造的。农民办企业的资本,也有半数以上是靠养禽业积累起来的。
这只是海安变化中的两个小插曲。今天海安农民过上美满富裕的生活,总是忘不了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有首民歌唱得好:“站在田头望北京,心中想念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好,才有今天的好光景。”
地连八方财气旺
海安发展快,变化大,既靠天时,也借助地利。海安的地利得天独厚,水路有通扬运河与通榆运河相交,公路有204国道与328国道相交,高速公路有沿海高速与江海高速,铁路有新长铁路与宁启铁路,特别是苏通大桥通车后,乘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大上海。上海以都市魅力吸引海安人,海安也以田园风味、诗情画意吸引都市人,海安越来越成为财富流通之路、聚集之库,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处处都是生财之地。
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养鸡场
四通八达的交通,使海安在农业迅速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二、三产业也迅猛地发展。据统计资料:1978年全县第一产业绝对值为1.8亿元,第二产业绝对值为0.77亿元,第三产业绝对值为0.57亿元,而到了2007年,第一产业产值为25.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0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4.8亿元。1978年大部分农民都是靠人均几分地维持生活,到了2007年,农村劳动力已有70%以上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上,实现了海安从农业大县向着现代化工业、服务业大县的转变。
海安的区位优势让全国各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迅速向这里集结,促进着海安的变化和发展。30年前许多人还不知道什么叫三资企业?如今在海安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百家,晓星、铃木、东芝等世界500强企业也落户海安。外国人走进来,海安人也走向世界。目前,海安已有海迅、鑫缘等5家企业在境外投资兴业。凭借优越的地利条件,海安人投资兴业劲头越来越足,仅2007年就净增个体工商户4000户,私营企业3100家,新增注册资本95亿元。随着大桥时代的到来,海安的发展将是快马加鞭,猛虎添翼。
人和心齐力移山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促进海安建设、发展的诸因素中,人的和谐是关键。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和谐。
社会和谐的主流是政府与群众和谐、党员与群众和谐。30年来这种和谐关系不断增进,并逐渐形成一种机制。2008年南通市建立四级便民服务网,就是总结海安县三级便民服务网的经验形成的。海安县从2002年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后,相继建立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每年为群众办事10多万件,通过服务把政府与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还有万名党员帮扶万个贫困户的活动,通过万名党员的扶贫帮困,把全县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正是这些服务群众的新载体,使党和政府在发动群众建设新海安中做到干群同心干,力量能移山。
海安人的改革精神、争先精神是海安变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当海安人与外地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时,你会发现海安人跑得特别快。前几年204国道改造,海安段的进度最快,质量最好,受到南通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2008年328国道改造中,又是海安人走在全线进度的最前面。海安人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敢为天下先。当年江苏省政府在全省农村推广抛秧技术,海安人第一个响应,省农林厅在海安召开了第一个抛秧现场会。海安的各项改革也走在前头,是全省三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海安人自己总结海安精神,叫做“海纳百川,聚力超越”。把海安人的那种精神,那股干劲,那宽广的胸怀,表述得惟妙惟肖。
海安老区的人和,还包括了从各级领导到社会各界的对老区开发的关心与支持。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过“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胡锦涛总书记作过“切实帮助老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的批示,江苏省出台了19条老区优惠政策。与此同时,省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对海安县老区建设也非常关心,先后实施了高沙土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了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如鑫缘茧丝绸集团、天成饲料公司、龙洋水产养殖公司、海安蚕种场等,对海安县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省市老区开发促进会还把海安县双楼高级职业中学作为老区人才培训中心,为老区培训1万多人才,使4000多户脱贫。海安老区开发促进会积极组织全县老干部为海安老区建设调查研究,出谋划策,许多好建议、好办法被县镇各级党委政府采纳,对海安建设尽了微薄之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愿海安大地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展翅蓝天,加速发展,年年换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