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淮海战役留给萧县人民的记忆
淮海战役留给萧县人民的记忆
作者:吴孝桐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2-13 浏览次数:7485
萧县东有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西有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中间的萧县似乎不被注意。孰不知,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在此,双方的指挥官在此斗智斗勇。萧县发生的战事最多,也最为激烈,受的损失最大,全县支前口号就是“倾家荡产,支援淮海战役”。如今,战争已经过去,历史正在启迪人民。
萧县东有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西有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中间的萧县似乎不被注意。孰不知,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在此,双方的指挥官在此斗智斗勇。萧县发生的战事最多,也最为激烈,受的损失最大,全县支前口号就是“倾家荡产,支援淮海战役”。如今,战争已经过去,历史正在启迪人民。
萧县曾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淮海战役,震惊世界。据说美国总统杜鲁门,每天都要白宫听取华盛顿陆军司令部关于中国淮海战役的汇报;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消息,连呼:“奇迹,奇迹,奇迹!”淮海战役结束一个甲子以来,这块热土一直受到中外史学家、特别是军史学家的青睐。萧县一些村庄、一些地段,因淮海战役而名声远播。像蔡洼、青龙集、李石林、王白楼、王寨、相山庙、吴楼、陆菜园、张老庄、孤山集、卢村等,都已名载史册,成为淮海战役胜利的“萧县元素”。
1948年11月30日晚11时,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和地方党政机关及后方人员30万人,放弃徐州,向西南逃窜,沿萧永公路分数路漫山遍野涌进,车马混乱,拥挤不堪,沿途抢劫掠夺,“过一村,光一村”。华野组织10个纵队,经萧县多路、多梯队平行追击,多层次超越拦击,使萧县过境部队成为多层交错状态。我军开始拦截的目标,是切断敌人逃往永城的通道。敌人各兵团采取“滚筒式”密集队形渐次掩护行进。我军在追击中,相机插入敌人各军之间,进行突袭或奇袭,以打乱敌之部署。第三天上午,杜聿明突接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要杜停止向西南撤退,转向濉溪口进攻,以解黄维之围。敌人遂改变方向也改变了战法,采取三面掩护、一面突击的战法,向南攻击前进。我军针锋相对,采取三面突击、一面阻击的战法,突击则以东北方向为重点,阻击因敌改变方向,重点也就扩展到南及东南。开始是村落阵地攻坚战,村落及其土地经炮火犁翻几遍以后,渐次变成壕沟战。最后总攻,也是从东部开始,处于这一区位的萧县承受的压力最大,遭受的损失也最重。据战后统计,淮海战场重灾村120个,萧县占42个;半重灾村155个,萧县占47个;轻灾村370个,萧县占125个。大战之后,县境留下纵横交错的网式战壕折合7万亩,萧永边界共掩埋尸体10万多具。当时是天上不见飞鸟,地上不见树木,根本说不清原来的村庄在哪里?战后,后勤机关和地方政府对因战火受损的补偿是尽了最大努力的。时任萧县副县长单劲之回忆说:“追击逃敌的我军来到萧县,后方粮食一时供应不上,遭受洗劫的萧县人民把隐蔽起来的口粮拿出来供应部队,当时叫借粮。战后全县归还借粮2000多万斤,一次发放战灾区救济粮868万斤,上级总计拨给萧县小米近3000万斤。”
在萧县亮相和表演的将军
淮海决战,双方都投入数百名将军,他们斗智斗勇,都登台亮相作了历史性的表演。萧县人民有幸目睹双方近千名将军指挥千军万马的场面。我军参加淮海战役的将领,新中国成立后授衔时,被授予元帅2名、大将4名、上将18名、中将59名、少将数百名;国民党参战部队是7个兵团、2个绥靖区部队,共34个军、82个师,有的师长、副师长都是将军,想象得到有多少将军。在徐州集结的国民党部队也非一般部队,李宗仁说:这是中央嫡系精华,全系美式配备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强,杜聿明、邱清泉皆是“天子门生”,平时志大言夸,骄横跋扈。这是一场强强对决,其艰巨性和激烈程度是空前的。毛泽东对于这一决战评价是:“淮海一战,江南无大仗。”意指在淮海地区消灭了杜聿明集团,江南国民党已无多少有战斗力的部队了!
淮海战役期间,以军委名义下发的指示,有卷可查发往蔡洼华野指挥部的电文就有10多件。敌方主帅杜聿明接蒋介石空投手谕,是第二兵团第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在萧县瓦子口附近接到送给杜聿明的,要杜改变前进方向,向被围的黄维兵团方向攻击前进。结果杜聿明在萧县张老庄被俘。在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中,给萧县留下两处标志性的遗址,一是“华野指挥部——蔡洼”,一是“杜聿明被俘处——张老庄”,两处相距25华里,一东一西遥相呼应,仿佛是镶嵌在萧县大地上一幅大写意画卷,极具历史的冲击力。
200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有一位老人在胡锦涛总书记搀扶下,走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这位老人就是当年华野第十二纵司令员、90高龄的谢振华,他曾写了一首“会战淮海决雌雄”的七律,后四句是“盐淮子弟显智勇,攻克碾庄围青龙;壮大成长十二纵,疆场浴血建奇功。”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在淮海战役中印象最深的是“攻克碾庄围青龙”。十二纵是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北上后,以留在苏北盐阜、淮海地区的地方武装组成的新四军十旅为基础,于1947年组建而成的。他们在围攻萧县青龙集的战斗中,曾立下不朽功勋。
萧县人民永志不忘
萧县,因黄河故道的涛声凝聚了厚重,因淮海战役的炮声远播了威名。历史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本来淮海决战并没打算在萧永边界打,华野原计划是打淮阴、淮安、海州、连云港,此谓“小淮海”;国民党打算放弃徐州守淮河,此谓“守江必守淮”。然而,华野在徐州东围住黄百韬兵团后,国民党以为要打徐州,便向徐州收缩,把兵力部署在徐蚌线上。为了割断徐蚌,中野攻克宿县,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这时蒋介石才决意放弃徐州,经萧永涡向阜阳方向撤退。于是历史再次选择萧永边作为决战的战场。
朱德元帅说:“徐州从历史上就是进行决战的古战场。”萧县县城离徐州仅25公里,是徐西屏障。自古以来,欲夺徐州,必先取萧县,萧县失,则徐州难保,这是地理位置及山川形势决定的。古时苏轼在徐州“放鹤亭记”中描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若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这“其西一面”,指的就是进徐州唯萧县一条通道。近代徐州修了津浦、陇海铁路,徐州又成为控制南北、东西交通枢纽,凡有战事,必争徐州。而原萧县辖区,津浦、陇海纵横其间,要夺取徐州,萧县又成为不可逾越的军事要地。
敢打硬拼,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刚从县大队、区中队上升起来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奉命由萧东向萧西追击逃敌,1948年12月2日晚到达青龙集附近,听到前方传来嗡嗡马达声和坦克的滚动声,从抓来的一个俘虏的口中,得知是邱清泉兵团第五军。他们也知道第五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独一旅不畏强敌,决心拖住敌人。旅长部署,一团打青龙集,三团打相山庙,二团作预备队,构成交叉点,相互支援。一团趁敌人不备,飞快地占领青龙集,给敌拦腰一刀;三团也乘敌之虚,以突然动作拿下相山庙,从敌人背后捅上一刀。由于他们紧紧咬住了敌第四十五师,迫使邱清泉先令第七十军派一个团解救,未解决问题,又令第七十二军派一个师前来支援。这就拖住了敌人的后腿,为围歼敌人赢得了时间。
从徐州西逃的国民党军某部,路过黄口车站南侧20多户的一个小村庄,拉走了23头牲口,抓走村民40多人。其中有一个57岁的李保仁老汉,他的一头驴被拉去驮炮弹,他被抓去抬子弹,三天中李老汉仅喝一碗稀山芋汤。他饿极了,遂于12月6日早上,痛心地舍弃自己心爱的驴子,乘机爬过保安山逃出了虎口。他跑了4里路,碰上了追击敌人的解放军。解放军同志问他:“老大爷,你要到哪里去?”他说:“我叫‘中央军’抓去抬子弹,饿得跑了出来!”解放军同志就说:“老大爷,我们就是去打‘中央军’的,你能再给咱带带路吗?”李老汉半信半疑,就往帽子上看了又看,说:“你们真是解放军?跟我来!”李老汉带着解放军,又翻过了自己刚才爬过的保安山,他兴奋地指着不远的敌人,对解放军同志说:“同志,你们就朝南面沟里过去!”这支解放军部队很快插到了敌人的腹部。萧县张老庄名叫段庆香的那位“拾粪老人”,不受金戒指诱惑,把他认为是国民党大官的人报告给驻在村上的解放军部队卫生处,让卫生处的战士捉到了“高文明”,这就是在淮海战役俘虏中官职最大的杜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