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重返苏北盐阜老区
重返苏北盐阜老区
作者:巴一熔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3-04 浏览次数:6917
进入耄耋之年,我常常怀念那过去的烽火连天征战岁月,怀念那时的领导、战友、烈士,那推着小车送军粮、炮火中抬伤员、小油灯下用粗糙的手缝制军鞋的老区人民……那平原,那潺潺河流,那村庄,那木桥,那呼啦呼啦作响的白杨树,老区的一切时时进入梦中。
进入耄耋之年,我常常怀念那过去的烽火连天征战岁月,怀念那时的领导、战友、烈士,那推着小车送军粮、炮火中抬伤员、小油灯下用粗糙的手缝制军鞋的老区人民……那平原,那潺潺河流,那村庄,那木桥,那呼啦呼啦作响的白杨树,老区的一切时时进入梦中。
重访重建军部旧址泰庙
2008年6月14日下午,我急不可耐地走进那座雄伟古朴的大庙,那石板天井、高大宁静的大殿,走进最后一进三开间大庙殿堂,空旷宁静,陈旧发黑的木制长窗,右手是当年刘少奇的办公室兼卧室,左手是陈毅的办公室兼卧房,我边看边沉思,仿佛回到了67年前。
记得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建立,在成立大会上,宣布刘少奇为政委,陈毅为代军长。那时我在新军部印刷厂任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印刷厂有40多人,承担军部的一切印刷品。2月13日上午突然飞来多架日寇飞机,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那时我军没有高射炮,驻防部队用三八式步枪向空中射击,使飞机不敢低飞。我们印刷厂住在河边马裕仁的房子内,大轰炸时我拿着手枪站在门口不准任何人进出,命令所有人卧倒。只听得炸弹爆炸声,房子倒塌声……日寇飞机飞走后,我巡视一周,机器房被炸倒,我住的二层小楼被炸坍,一位刚从常州来参军不久的青年工人小戴牺牲。我们派通信员向上级作了汇报,同时动员大家从瓦砾堆中重新清理安装好机器,捡起铅字,争取早日开工。这时一位中年军人突然出现在工人们当中,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刘少奇同志。我满手泥巴,很为难的伸出手去,他却伸出大手和我紧紧握住,说,大家辛苦了,我来看望同志们。我向工人们说:“少奇同志来看望大家了。”同志们全部从瓦砾中站起来,鼓掌欢迎。少奇同志挥手向大家问好,连说,同志们辛苦了,印刷工作很重要,敌人天天欺骗老百姓,骂我们,我们没有印刷厂就开不了口(那时没有广播、电视、电脑)。同志们做得好,敌人大轰炸,我们不怕,清理机器再大干,印报纸和造子弹枪炮一样重要……然后和每一位同志握手告别。布衣布鞋步行而来,只带了一位警卫员。同志们群情振奋,三天后就开工。此情此景,深深印入我的心中。
我站在泰庙的石板天井中,思绪万千:1941年刘少奇担任新四军政委时,差不多每周六下午2时都要在泰庙大天井中给干部做报告,部队干部按建制排着队,将背包放在天井石板上,一行行排列整齐,互相拉喊唱歌,文化教员或俱乐部主任站在各自队前,打着拍子指挥,歌声嘹亮,此起彼伏,“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同志们洪亮的歌声,高昂的情绪,热血沸腾。此时刘少奇走到泰庙走廊上的一张小长形木桌前,向大家挥手,开始做报告,一个水瓶,一只瓷杯,陈毅等坐在旁边条凳上。少奇同志慢条斯理抑扬顿挫地操着不很标准的普通话一一道来,既清晰又生动,台下鸦雀无声,时不时爆出热烈掌声。67年后我站在泰庙大天井的石板上,仿佛仍听到那歌声,仍看到那整齐的队伍,那年轻纯朴坚毅的脸,当年的同志们,你们在哪里?是否和我一样怀念泰庙中的一切?
阜宁停翅港的回忆和联想
1941年7月敌伪对盐城进行大“扫荡”,新军部迁到阜宁陈集一带,司令部政治部驻在停翅港村。停翅港有一个四周长着芦苇的小池,中间一块高墩上有数间房子,就是刘少奇、陈毅的办公室兼卧室。这个小岛传说古代曾有凤凰飞过停在这里,故名“停翅港”。当时芦苇茂密似绿色高墙,池水清澈,又易防守保密,故而参谋处选择此处为刘、陈住处。1941年7月日伪大“扫荡”时印刷厂迁往东台大团,第一天到达,第二天拂晓,兴化鬼子坐着汽艇来包围了大团,印刷厂人员全部逃出,设备受损,后来重建。我又到了盐阜总农会当秘书,住在陈集,主席是冯国柱。我自皖南参军数年,但对军事仍不甚了解,除了听报告知道敌我大的形势外,只是跟着行军。在阜宁时我突出的印象是领导特别重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和文化工作。在阜宁周围有三师等部队保护,根据地相对平静,领导利用这一空隙大抓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文化工作。总农会、工会、青年会、妇女会、儿童团相继成立。文化方面,出了《新华报》,大革命时的老党员陈修良当总编辑,鲁迅入室弟子上海《文学》编辑、《译文》主编黄源任副总编。
这时从大后方、敌占区相继来了一批文化人:如范长江、薛暮桥、阿英、王阑西、沈其震、骆耕漠、孙克定、徐雪寒、胡考、池宁等等。
1941年在盐城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下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培养适合根据地的艺术人才,先后培养了400多人,刘少奇兼院长,邱东平、黄源先后任教导主任。
成立了苏北文协,办起综合性半月刊《实践》,主编钱俊瑞。成立文学、美术、戏剧、音乐协会,木刻协会,青年记者协会。
举行苏联十月革命纪念会,高尔基逝世5周年纪念会,鲁迅纪念会等等。
成立文化村,筹备出版发行全国的大型文化刊物,黄源任筹委总编辑。后因形势变化未出成。
陈毅还特别重视统战工作,在苏南茅山地区,在苏中到盐阜地区,一以贯之,争取、团结上层民主人士,对抗日、建立根据地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此时他又倡议成立“湖海艺文社”,团结各方统战人士,和诗、作文,共话抗敌建设根据地。
1942年11月22日,著名抗日民主人士邹韬奋到根据地。
这一时期,华中地区出版各种报刊200余种,兴办中小学4200余所,可见文化教育的发达。
这次我重到停翅港,昔日刘、陈住房已无影迹,池水很小,芦苇稀疏,我注视良久……
昔日农民的草屋瓦房已成水泥砖瓦房,但较江南各地农民住房矮小,突出印象是树木很多,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有的地方已成绿色天幕,步行其中既美又凉爽。当地同志说了一句顺口溜:“富不富,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吃穿住。”我看看阜宁的路很好,树很绿,但树种单一,全是引进的意杨树。群众吃、穿、住,从围拢来的群众反应很不错,一位84岁老人说,有吃有穿有房住,老人有照顾。
由于时间有限,我依依不舍匆匆踏上另一老区的路,昔日根据地盐阜,祝您更美,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