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国防动员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国防动员
作者:劲红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3-11 浏览次数:7396
在以色列的度假胜地特拉维夫海滩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的泳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在以色列的度假胜地特拉维夫海滩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的泳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1982年6月5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突然从高音喇叭里传来了军队番号的呼叫声。与此同时,在特拉维夫全城、在海法市、加利利地区乃至整个以色列国土,电台、电视台都在不断地播发着这种番号呼叫。于是,许多泳客迅速离开度假海滩,公民离开机关、学校、商店,直接奔向了军营……
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
原来,以色列时任国防部长沙龙花3年时间制定了一个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人逐出黎巴嫩的计划,此时以军认为时机成熟,1982年6月4日至5日,以色列战斗机轰炸了黎巴嫩南部地区,紧接着以军投入12万兵力、1600辆坦克、1600辆装甲车和600门火炮,越过叙以边界向黎巴嫩发动突然袭击,由此拉开了著名的贝卡谷地之战序幕。电台、电视台的呼叫声,实际上就是全国转入战时的秘密“动员令”。
以色列国家很小,只有600万人口,难以经常保持庞大的军队,平时主要是在地方储备预备役兵员和实施“全国皆兵”的国防动员体制,为战时做好准备。
你只要走进特拉维夫犹太人聚居地,就会看到大街上军人很多,但没有一个空着手的,军人全部带枪,而且全都压着子弹,满城尽是“荷枪实弹”的景观。军人执行完勤务返回家坐公共汽车都背着枪,而且腰上挂着手雷、手榴弹,还有的军人坐出租车时也全部带着枪。很难看到以色列军官衣冠楚楚、西装革履的样子,他们平时全部穿作训服、作战服。无论参加什么会议,军人都拿着枪,枪就直接放在地上,一不小心,别人就会踩到自动步枪上。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自动步枪烤蓝漆的枪身,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都磨光了,帆布的枪背带也都毛了边,说明经常用,枪不离身,无论什么时候弹夹全部压满了子弹。
以色列的安全观念,跟别的国家不一样。公民普遍认为,如果军人没有枪,没有子弹,就觉得很危险;只要他们的人带着枪和子弹,反而觉得很安全。所以,以色列“武装下的和平”意识非常强,要想和平、平安靠什么?就要靠武力来保卫,凭借武力控制局势。
在世界各国国防动员体制中,以色列可以说是最完善的。无论是在国防动员的时间效率、人员素质和动员数量,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常备军遭到惨败,8个装甲旅和1个步兵旅大部被歼。面对濒临失败的危险局面,以色列立即发布动员令,在不到20小时的时间里,部分预备役部队就开赴前线投入战斗。48小时后,全国就动员了30万预备役人员,约占当时总人口的7.9%,使以军兵力由11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从而奠定了转败为胜的雄厚兵力基础。
军事化的民族军营
以色列将全国划分为14个征兵和动员区,区设若干征兵和动员中心,全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动员网。国防军平时仅保留少量军官和技术骨干,大部分士兵服役3年后退伍并全部转成预备役。全国预备役人员都按区编成预备役旅:一级预备役旅武器装备齐全,成员为29岁以下的青年,平时保持200名左右军官和装备维护人员;二级预备役旅武器装备配备编制数的75%,成员为30-55岁的中年人,通常保持100名左右军官和装备维护人员。各预备役旅编入所在军区战斗序列,人员相对稳定,职务和任务都有明确分工,紧急动员时立即到附近动员中心报到,按预定建制组成部队开赴前线。民间的车辆、物资器材等平时均登记编号,战时一律纳入军队后勤系统。
以色列还建有准军事组织——“纳哈尔”和“加德纳”。“纳哈尔”即“青年战斗先锋队”,平时除从事生产和军训外,还担负边境警卫和配合现役部队执行巡逻搜索任务,战时负责组织居民依托工事阻滞敌军进攻,为后方完成动员和实施反击争取时间。“加德纳”即“青年军”,负责对14-18岁少年男女进行基础军事训练,为服现役做好准备。
根据1974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北与黎巴嫩交界,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东面是约旦,西濒地中海,南连亚喀巴湾,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特殊的国家地理条件使以色列缺乏厚重的国土纵深,无法进行防御性的机动作战,这使得以色列对进攻和主动出击的战术非常重视。
以色列由于国小人少,人口只有625.9万(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因此以色列创立了“全民皆兵,迅速动员”的国防体制,实行独特的志愿兵、义务兵与预备役三结合的兵役制度,一方面保持精干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役和预备役正规部队,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全民的战争动员意识和普及军事常识,并且把战争动员体制作为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特别重视,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民族化军营”。
全勤国防动员机制
以色列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由总统、总理以及国防、外交、内政、财政、运输、通信部长和总参谋长组成,总理任主席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战时成立以总理为首的战时内阁。国防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国防部长行使总司令职权。总参谋部负责训练和作战指挥,下辖陆、海、空三个军种司令部。以军的预备役军人平时由负责人力资源的部门管理和训练,在战时则交由负责作战指挥部门调配和使用。
军队和地方都设有动员机构。以色列在作战部队中也设有动员征召中心,地方各城市则设有委员会,负责动员、征召预备役人员。除以色列外全世界还分布着近800万犹太人,为了能够迅速动员组织犹太人回国参战,以色列国防军还在全球设兵站,首批的9个兵站涵盖四大洲,分别设在纽约、洛杉矶、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曼谷、孟买和约翰内斯堡。
以色列当局在全国14个动员区内,建立了就地征召、就地储备、就地动员的机制。公民在所在区应征服现役,退役后编入该区预备役,战时编入原服役部队,从事原专业。每支预备役部队的编组都很固定,人员相对稳定。对预备役人员的管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规范化,动员时每个人到何地集中、到何部报到,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种地方交通工具平时也登记在案,动员时立即纳入军队后勤系统,到指定地点待命。战时,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发布征召令。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武装所属军队,突然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击毙8名、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奋起还击,两方交战多日,死伤多人,不仅引起中东地区情势不安,还导致国际油价上涨,使得国际上对此军事冲突事件相当注目,开始了调停、撤侨的动作。27日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哈卢茨在记者会上宣布,以军将再动员3个预备役师(每个预备役师平均有5000人),以加强在黎巴嫩南部对真主党武装的清剿行动。
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空军数十架战机在4分钟内,向加沙的哈马斯100个目标投掷了上百吨炸弹,当日造成至少270死亡,700多人受伤,其中多数是哈马斯的警察和武装人员,当然也有无辜平民。这次代号为“铸铅”的军事行动堪称典型的“闪电战”,据以《国土报》披露,此次军事行动包括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分别为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第三阶段为地面攻势升级,包括派遣更多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占领关键区域;第四阶段为全面占领加沙地带。随着战争的进行,以色列的大批预备役军人已经奉命开赴加沙地区。到2009年1月18日哈马斯单方面宣布停火,已造成巴勒斯坦1300多人死亡,5300余人受伤。可见,以色列的预备役军人在每一场局部冲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次地区冲突的实践证明,将以色列称为“全勤国防动员国家”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有人称:“以色列的老百姓平时是休长假的军人,战时是冲锋陷阵的勇士。”
完善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
为保证国防动员体制的顺利运行,以色列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最主要的是《兵役法》和《国防法》。以色列早在1951年就制定了《兵役法》,逐步建立了全民皆兵的预备役体制。法律规定,所有公民(阿拉伯人除外),除宗教和健康原因,不分男女,年满18岁必须服兵役,高中毕业先当兵后上大学。公民服完现役后,将转入预备役。预备役时间很长,一般男子服役到51岁,女子到38岁,一些军官直到60岁仍然是预备役。以色列《兵役法》的内容很详细,对预备役人员参训的时间也有明确规定。预备役人员每年都要征召服役,接受军训,一级预备役人员每年集训42天,二级预备役人员每年集训26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男的18-21岁,女的18-20岁,都要到部队里服兵役,适龄青年每年应征比例男子达90%以上,女子为50%左右。所以,以色列军队是一支年轻的军队。
在以色列看来,“举国皆兵”不仅是量的要求,还有质的规定。为此,以色列还先后制定了《预备役储备计划》和《预备役动员法》,因此,其战争动员不仅速度快,而且能迅速形成战斗力,其动员的一级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不亚于现役部队。在战时条件下,以色列可在24小时之内有效动员30万人的国防后备力量编入现役,并立即投入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