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垃圾汇”造出世界级高精尖产品
“垃圾汇”造出世界级高精尖产品
作者:陈心平 王倩莲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3-19 浏览次数:6951
不久前,我们走访了温岭市原先有名的贫困村——滨海镇“垃圾汇”。这里早先是一处由海浪从四方冲来的垃圾淤积而成的滩涂,故称为“垃圾汇”。
改革开放后,“垃圾汇”办起了多家民办企业,村民们都变富了。这些由祖祖辈辈都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们办的企业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家名为“台州奥通化工有限公司”的农药制造企业。这家公司目前规模虽不大,仅40多名员工,年产值也只1500万元左右。
然而,它所生产的产品,却是全世界包括欧美诸多先进国家都在苦研苦求的无毒类农药的催化剂。这种产品,或许将使世界的农产品彻底摆脱“农药杀虫剂后遗污染”的困局。它的创始人就是“垃圾汇”村的村民梁复青,还有值得他骄傲的4个儿子。
梁复青9岁时就失去父亲,全家仅靠母亲编织草帽等收入,十分艰辛地度日,是“垃圾汇”里最赤贫的一户人家。他从小沉默寡言,遇事却坚定沉着,看准了要做的事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到底。1956年他考上了杭州商业专科学校(今浙江工商大学的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三门县一区属供销社里做业务负责人。梁复青以他的精干、敬业、勤劳和钻研,使这家供销社的供销业务一直位居全县同行的前列。但是因为他早逝的父亲是“土匪”(“文革”后才查清楚,父亲是参加我地下党领导的盐民暴动,被旧政权诬为“匪”的),一直被视为异类,不得重用,月工资40元数十年不动。“文革”停课“闹革命”,农村里几乎已无人读书上学。但梁复青仍十分严格地督促儿子们认真读书。4个儿子听从父亲的教诲,坚持刻苦求学。如今这一家4个儿子都有大学学历和工程师职称,二儿子更是出类拔萃的博士,已是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由衷地佩服梁复青的眼光。
改革开放后,政策允许并鼓励职工们“下海”。梁复青经多次申请,终于在1986年被批准“留职停薪”。他成立了“棉布批发部”,到杭州的棉纺厂、印染厂等单位批货。他怕万一生意不尽如人意,欠下公家的账,坏了自己诚信的名声,最后只买了7捆“涤棉”,次日在“路桥小商品市场”上即以低利价全部售出。除去成本仍净获利3000多元,相当于他在供销社6年多才能有的收入。
第一仗打胜后,他取货逐渐增加,货一出手立即结清账款,从不拖欠,始终坚持诚信经营。
十来年过去,梁复青有了一笔积累。他用这笔积累,一溜盖了5间在当时全村算是“最气派”的二层楼房,给“垃圾汇”的亲友们树起了一个“先富起来”的新形象。
1993年,二儿梁鑫淼学有所成,成了国内颇有名气的化工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对父亲说:“我们办企业不能只着眼一个‘钱’字,更主要的还是该着眼在‘怎样才能使国家和民族更快复兴强盛’上。”他详细又通俗地向老爸介绍了他的主要科技项目:把现有农田杀虫剂的农药,变成杀虫效果更高而低毒、无毒这一个目标上。
老梁曾长期从事过农村供销工作,深知农田里的病虫害愈来愈厉害,如果再加大用药量或用更毒的新药,生态环境将承受不住。他知道开发低毒、无毒类农药取代剧毒农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必然有难度,所以他问:“我们家搞这样的产品,行吗?”
鑫淼回答:“我的科研,在理论上和实验室小量试产中虽已过关,但进入车间批量生产,还有很多实际问题要解决,一时很难见经济效益,弄不好还要亏本,以致倾家荡产都有可能。我们家如办厂试产,万一亏本了,让老爸老妈又跟着儿子们受苦,我的罪过就大了。”
梁复青毅然地说:“苦,怕什么!你们兄弟赶上了这么一个能充分施展才能的好时代,就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哪怕把新楼房卖了,甚至砸锅卖铁,我们也要干到底。如果把这种低毒以至无毒的高效农药制成,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受益。我们一家老少再苦再累算什么?”
鑫淼和其他三位儿子都被老爸的博大胸怀感动,一致表示要齐心跟老爸来办这个化工厂;二儿子也表示自己一边在大连搞科研,一边也要尽全力为家办化工厂提供科技支持。
在高科技尖端领域创业是艰难的。他们先花2万元,租了村里废弃的当年下乡知青的住房,改造后作为厂房。又在上海一厂家,买了两只各一吨多容量的搪瓷反应锅。安装时才发现锅底上有裂纹。三儿子梁新建坚持把次品运回上海与厂方交涉,换回了正品。
他们生产的产品学名为“氨基乙酸乙醋盐酸盐”。这是一种用来生产低毒菊脂类农药的中介剂,最低纯度需在92%以上,才能保证生产的菊脂类农药达到低毒要求,使生产正常运行。
但真要做到实现纯度标准并不简单。他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小梁兄弟三个都当小工做苦力,赤膊上阵苦干了十余天,第一批332公斤的“盐酸盐”制成。一化验,纯度还不足80%。
废了,从头再来。反复试,一直到1994年底,产品纯度始终在85%上下徘徊。老梁建楼后结余的百万元,经两年拼搏都花光了,还欠下乡亲们百万余元的债款。幸好“垃圾汇”的乡亲们相信老梁的为人,再次凑款借给他,支持他们继续试制。1995年初,产品的纯度终于达到92%的标准,为正常投产站住了脚。到1997年,全年产值1600余万。被温岭市政府评为重点工业企业。
老梁和儿子们商议,自己年老体衰,今后退任“顾问”;远在大连的老二,仍当“技术总管”;公司的全局由干练的老三负责;老大管生产;老四管供应。
1995年,温岭市主管工业的柯桂苑副市长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在“奥通化工”召开了一次技术改造论证现场会。柯副市长敏锐地觉察到“奥通”今后的发展远景,决定给予政策倾斜,贷款60万元。
“奥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外商也纷纷前来订货,多家国外公司前来考察,表示了合资开发的意愿。2008年丹麦科麦农公司的高层项目经理竟连续三次前来要求与“奥通”合作。老梁和儿子们当然也愿意生意做向全世界,他们以为技术、场地等都在己方,应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合作条件;据初步谈判意向估算,合营后“奥通”的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而其对农业和环保的贡献,更是难以用“钱”来估量。
“奥通”的科技总顾问梁鑫淼博士为父亲和兄弟们在家乡的成就欢欣。他在指导“奥通”进一步试产完全无毒的中介剂的同时,正在研究各类中药有效成分的集成提炼制剂。他发现中华传统医药是博大精深的宝库,许多西方医药难以防治的疑难病症都能被中药攻克。问题是中医在合成、制剂等方面,常存在一些不够科学之处。如果能把各类中药中的最有效精华提取出来,按攻克各类疾病的最好综合方法分别配制成针剂、口服剂等,将对人类今后的健康生存做出划时代的巨大贡献。梁鑫淼和他的科研团队在有关方面支持下,已踏上探索征途,愿以毕生的精力攻克这一项目。现任公司董事长的老三梁建新对二哥说:“你这是在搞一个和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一样的伟大工程,我们家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你、配合你,公司将永远是你们科研实践试制基地。”
站在生产出当世精尖产品的这家小村民办企业家面前,我们这些曾以自己南征北战多年而自豪的老军人们,更为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