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为了忘却的纪念——访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为了忘却的纪念——访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作者:赵建峰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4-17 浏览次数:7198
提起“龙华”,便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那充满白色恐怖的地方,埋葬着多少革命先烈的忠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了。2009年,在这喜庆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日子,我们来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追寻他们英勇的足迹。
提起“龙华”,便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那充满白色恐怖的地方,埋葬着多少革命先烈的忠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了。在这喜庆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日子,我们来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追寻他们英勇的足迹。
龙华二十四烈士
当我们瞻仰过龙华看守所遗址后,进入100余米长的地下通道,走向昔日的刑场遗址时,情不自禁地问:从1927年到1937年间,这里到底关押和枪杀过多少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这恐怕至今也无法作出权威性的统计。当时许多“案子”连起码的司法文书都没有。
“龙华二十四烈士”是后人研究历史、褒扬先烈时归纳成的专用名词,并不涵括所有在龙华以及相邻的枫林桥一带遇害的烈士。仅指1931年2月7日被反动当局集体枪杀的20多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这是在上海白色恐怖条件下,党内斗争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大事件,后来写进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1931年1月中旬,由于种种原因,30多名共产党干部、“左联”作家和群众先后被捕,关押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2月7日晚上,其中24位同志遭到枪杀。他们是林育南、何孟雄和“左联”五作家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女),以及欧阳立安、龙大道、彭砚耕、王青士、恽雨棠、李文(女)、蔡博真、伍仲文(女)、罗石冰、段楠、费达夫、汤士佺、汤士伦、刘争、贺林隶等22位已知的烈士和另外2位佚名烈士。
年仅21岁的女共产党员李文和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恽雨棠是一对年轻夫妇,为了革命工作,把刚生下才一个多月的女儿送入了育婴堂抚养。这次双双入狱,一个在男囚室,一个在女囚室。
在狱中,李求实拖着沉重的脚镣,教同牢难友识字,宣传革命道理;柔石和胡也频,怀着强烈的文学创作激情,利用短铅笔头和碎纸片,悄悄记录、整理烈士和难友的斗争事迹;柔石还向殷夫学习德文,向李求实学习俄文,完全忘记了身边的险恶和饥寒交迫。
何孟雄和妻子缪伯英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1929年10月缪伯英病逝后,丢下一对幼小的子女,这次也一起受到株连,关在女牢。何孟雄殉难后,两个无辜的孩子在被关了一年多后送入上海孤儿院。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孤儿院匆匆转移,孤儿在战火中失散,从此下落不明。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诗,是张恺帆于上世纪30年代在此被关押时,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后在难友中传颂一时。
烈士就义地的发现
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位于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西北约百米处,越过河道,便是军法处的刑场之一,占地面积约4亩。此处原是一片空旷荒地,四周杂草丛生,附近有小桥、方塔、池塘和竹篱笆等。
1931年2月7日深夜,“龙华二十四烈士”被强行押至小河边的荒场上,排成两排。这时候,不远处的屋子里预先埋伏的军警,从窗子里伸出了罪恶的枪口,随着一阵狂射,第一排的同志连口号还没喊出口就倒下了,第二排的同志在枪声中振臂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国际歌》声此起彼伏……据目击者称,伍仲文,这位28岁的南国姑娘,是最后一个倒下的,她身上被打了13枪,当打第10枪时,她还在高呼口号。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根据烈士亲属要求和提供的线索,致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设法查找“龙华二十四烈士”的遗骸。陈毅市长指示上海市民政局和龙华地区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调查、勘察。后来,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当年附近居民和知情人。经过挖掘,终于在清明那天发现了当年深埋在地下的遗骸18具和不完整的碎骨、仍锁在遗骸上的镣铐,以及银币和铜钱数十枚、尚未腐烂而留有枪弹洞穿的羊毛背心。经有关专家考证,确认为1931年2月7日深夜被秘密枪杀的“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和他们的遗物。而那件羊毛背心,正是女作家冯铿的遗物。他们是在龙华刑场牺牲的唯一被发现有遗骸的一批烈士。旋即,烈士殉难地得到妥善保护,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地,198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烈士就义地连同淞沪警备司令部部分建筑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烈士陵园的建设
龙华烈士陵园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早在1950年龙华地区挖掘出“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后,老一辈革命家就萌发了在此建立龙华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的心愿。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1957年向全国有关设计院、大学征集了“龙华烈士纪念公园”总体设计方案,并作筹划,后因故而未竟。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重拟建造龙华烈士纪念公园,在原龙华公园的基础上征地、围墙、绿化,在公园入口处矗立“红岩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1983年12月,赵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来上海龙华后,上书中央建议修建龙华烈士陵园,邓小平当月14日批示。次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请示》和《关于龙华烈士陵园总体设计方案的请示报告》。
中央4月14日批示同意。1987年,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将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江泽民为龙华烈士陵园纪念碑题写“丹心碧血为人民”,邓小平为龙华烈士陵园题写园名,1991年2月,陈云为龙华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根据国务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园迁入龙华烈士陵园一并建设,建成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依此批示,龙华烈士陵园建设工程于1994年5月27日开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对社会开放,其纪念馆于1997年5月28日开馆。
龙华烈士陵园占地285亩,建有纪念、瞻仰、碑苑、遗址、烈士墓、就义地及地下通道、青少年教育活动和游憩等区域。每一区域都由不同的建筑群构成。人们在瞻仰缅怀英烈的同时,又沉浸在文化和艺术的氛围中。
龙华烈士陵园建筑的艺术特点是主题、主轴线、立体建筑的融合,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替。红岩石、入口广场、园名牌楼、纪念桥、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馆、无名烈士陵等一系列建筑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园的南北主轴线上。入口处的“红岩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蕴点出了陵园的人文主题;纪念广场是陵园的中心地带;纪念馆以四层素色花岗石阶梯与金字塔型的蓝色玻璃幕墙和谐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这些建筑成功地营造出陵园独特的纪念氛围,并以其庄重大器、中西合璧、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使龙华烈士陵园成为上海标志性纪念建筑之一。
2009年4月4日,清明节到了,在这欢庆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龙华烈士陵园又迎来了数以万计前来瞻仰的各界市民群众,盛况空前。那些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在人们的心上永远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