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华中抗日根据地初期县级政权考
华中抗日根据地初期县级政权考
作者:丁 星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07 浏览次数:6970
一
1987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魏文伯因病逝世。在上海举行的追悼会上,陈国栋代表中顾委致悼词。悼词中说到:抗日战争时期,魏文伯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县长。我从《解放日报》上读到这篇悼词,当即给国栋同志写信说:据我所知,魏文伯任县长的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1940年3月17日,在此之前,华中已有好几个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例如由您任县长的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间就早于定远县,为什么连您也说魏文伯是华中第一位县长呢?
国栋同志复信说:“1939年冬到1940年初,安徽的淮南、淮北地区陆续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1940年3月上旬,我任县长。7月间我调动工作。在此期间,主要抓了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基层政权,二是建立地方武装,三是帮助部队扩军,四是征税筹粮,提供党政军给养和经费。原轻工业部部长宋季文同志当时任泗县税务局长,也可提供情况。”复信又说:“华中根据地历来说定远县是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魏文伯同志是第一个县长。我在魏文伯同志悼词中,只是沿袭了过去的说法。”
把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说成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县级政府,的确由来已久,流传甚广,一再见于报刊和史书。魏文伯自己也这样说过。1985年8月15日出版的《大江南北》杂志创刊号,载有魏文伯的一篇回忆录,题目就是《华中敌后成立第一个县政府》。文中说:“打开定远城后,少奇同志立即指示我们要成立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华中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这“第一个”的说法,其实只是误传,并不符合历史。
二
误传是怎样形成的?需要从新四军进入敌后的形势说起。
1938年5月以后,新四军各部队陆续挺进敌人后方。当务之急,是开展抗日游击战,以胜利的战斗取得人民信任,尽快站稳脚跟。还要对打着抗日旗号的各种民间武装进行调查、甄别、改造和收编,迅速壮大自己的队伍。工作千头万绪,因而没有立即着手建立政权。这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建立,一些国民党委派的县政府还能与共产党共同抗日,因而新四军对他们采取团结、支持的态度,通常只成立民众组织,来开展地方工作。例如,1938年7月7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成立了镇句金丹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同年8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召开当涂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协商成立了当涂县各界民众抗战动员委员会。这类组织,不是政权,但起了政权的作用,照样委派乡长村长,照样收税征粮。对这种从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的做法,陈毅后来作过说明:“到了敌后,国民党的镇江县长欢迎我们,给我们搞钱搞情报,帮助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时怎么好委县长呢?不好委。那时委了就要打仗,所以我们就有意识地不委。取得县长的同意,我们搞了一个动员委员会。”
1939年12月初,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到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集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他进入华中敌后以后一再指出:“要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就要建立根据地。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就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建立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政权是人民的,虽然国民党不批准,只要大多数人民承认我们,我们就可以存在,就是合法的。”他对皖东还没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显然不满意。曾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工作的唐述棣将军告诉我,刘少奇到皖东后第一次给排以上干部讲话,就以揶揄的口气说:“你张云逸到皖东搞到现在,连个乡长还没有当上!”
通常认为,在刘少奇提出独立自主地建立政权以后,华中才开始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府。于是,由刘少奇决定成立的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及其县长魏文伯,就被说成了第一个县政府和第一个县长。
三
其实,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各个地区,是由新四军各部队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分头开辟的,时间有先有后,做法不尽一致。在苏南,在皖东,刘少奇来华中以前没有建立县级政权。在豫皖苏边区,在皖东北,早就有了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华中敌后最早建立的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是豫皖苏边区的萧县。
1938年5月15日,侵华日军第九师团的一个旅团分两路入侵萧县,18日攻入县城。萧县县长王雪琴在突围中牺牲。汉奸刘云亭在日军操纵下组织了维持会。以李忠道(李砥平)为书记的中共萧县陇海路南工委(不久改为萧县工委),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在萧县西部组建抗日游击队,并和其他民间抗日武装建立了联系。原任县政府秘书彭笑千也取得县政府存款,购买武器支持游击队。6月下旬,抗日游击队突击县城,打垮了刘云亭的维持会。在尔后举行的工委扩大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应当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县政府。8月初,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根据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党内外协商,推举彭笑千任县长。
这年10月,中共萧县工委改组为萧县中心县委。县委提出,为完善政权机构,应该组成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县行政委员会。11月经各界人士代表会议选举,由县长彭笑千任行政委员会主任,县委书记戴晓东和县委委员李忠道、孙叔平、许西连、纵汉民(纵翰民)等当选委员。许西连兼任行政科长,孙叔平兼任民运科长,纵汉民兼任军事科长,胡育才任财政科长。
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后,陆续对区乡政府的人员作了调整,充实了一批共产党员和拥护抗日的非党人士;大力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组建遍布全县的不脱产游击小组;发行“萧县流通券”,以抵制伪币,促进贸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萧县抗日武装于1941年1月组成新四军第四师萧县独立旅。这个由纵汉民和李忠道任旅长和政治委员的萧县独立旅,是新四军中唯一的由一个县组建的旅(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南通县保安旅,原为国民党组建的保安旅)。
1940年初,豫皖苏区党委派人到萧县检查工作,认为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的形势下,由非党人士任县长已不适宜。经过解释工作,由彭笑千提出辞职,推荐纵汉民接任。3月8日,县参议会正式选举纵汉民为县长。
在后来的根据地史研究中,有人认为由彭笑千任县长的萧县政府,还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中共中央1940年3月6日发出的《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同时强调:“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1938年8月成立的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共产党员在人数上超过了三分之一,而且他们都是县委的领导成员。何况,彭笑千是一位真诚与共产党合作、在当地有影响的非党人士。由他任县长,不仅不影响共产党的领导,而且有利于团结中间派和孤立顽固派。豫皖苏区党委后来显然改变了看法,请彭笑千先后出任豫皖苏边区第八专员公署专员,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过河南省副省长,并于1953年加入共产党。
四
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是由中共地方组织建立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在创建豫皖苏边区的过程中,建立县级政权也比较早。
1939年4月29日,驻永城、商丘日伪军2000余人出动“扫荡”。永城县长王化荣率残部逃往周口地区。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取得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后,于5月成立了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共产党员徐凤笑任县长。
1939年3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越过陇海路南下,进入夏邑、砀山、萧县、宿县,协同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7月中旬,苏鲁豫支队帮助成立了夏邑县抗日民主政府,由爱国民主人士邵雨桥任县长。
到1939年11月举行豫皖苏边区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时,边区已有萧县、永城、夏邑、亳北、宿西五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这些县级政权成立时间都早于定远县。
抗日战争初期的皖东北,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泗县县长盛子瑾曾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接纳了江上青等共产党员到他的部队工作。1939年7月中共豫皖省委书记张爱萍进入皖东北,与盛子瑾商谈并达成协议,划宿县、泗县、灵璧为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地区。9月,国民党桂系将领李品仙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一上任就撤了盛子瑾兼任的泗县县长职务,派反共顽固分子朱天修为泗县县长。1940年2月又以“勾结奸匪”的罪名撤了盛子瑾的专员职务,并予以通缉。盛子瑾率残部出走。共产党、新四军从此独立自主地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扣押了朱天修,成立泗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陈国栋任县长。曾任皖东北行政公署专员的刘玉柱在《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历程》一文中说:“盛子瑾在2月28日夜不告而别,率其嫡系部队1000多人南渡淮河出走。”“在盛子瑾出走的第二天,我军即扣押了桂系泗县县长朱天修,委任我党干部陈国栋任县长。”据此,陈国栋任泗县县长应在1940年3月1日。
1997年6月出版的《新四军辞典》,将定远县称为皖东第一个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这本是对历来说法的订正,但仍然不对。后经考证,在皖东的津浦路东地区,1940年3月15日就成立了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由爱国民主人士郑伯川任县长,比定远县早两天。准确地说,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是皖东抗日根据地津浦路西地区的第一个县级政权,或可称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初期的县级政权之一。
五
如前所述,在刘少奇来华中以前,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部队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县级抗日民主政府,但并不普遍。对于建立政权的必要性,许多同志认识是不足的。刘少奇强调要敢于反摩擦,敢于建立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权,使大家豁然开朗,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陈毅对此高度评价,认为“对全局解决了大问题”。从此以后,县级政府就如雨后春笋般普遍建立起来。
在皖东,津浦路西地区继定远县之后,1940年3月至6月,又成立了由裴海萍任县长的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蔡家璋任县长的滁县抗日民主政府,刘鸿文任县长的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津浦路东地区继来安县之后,趁着半塔集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至1940年9月,又有嘉山、天长、盱眙、仪征、六合、高邮、淮安七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在苏南,新四军挺进纵队于1939年4月10日解放扬中县全境,控制了北渡长江的跳板。1940年2月成立扬中县抗敌委员会,代行政权职能。在此基础上,4月成立了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共产党员李培根任县长。
在苏中,新四军挺进纵队于1940年2月成立江都县抗日自卫委员会,代行政权职能。7月,正式成立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共产党员惠浴宇任县长。8月下旬,随着部队东进和根据地的开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又委派陈同生任泰兴县长,惠浴宇任泰县县长,梁灵光任如皋县长,刘万里任靖江县长,成立了四个县抗日民主政府。11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东进通如海启地区,按“三三制”原则改组了四个县政府,梁灵光任南通县长,叶胥朝任如皋县长,顾民元任启东县长,原海门县长季强成留任。
在苏北,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进入邳睢铜地区后,于1940年9月召开邳南各界人士代表会议,成立了邳南行政公署(县级),公推爱国民主人士杲益斋任行署主任,共产党员赵佑民任行署副主任,中共邳南县委书记林源任行署秘书。刘少奇赞扬说:“在华中我们没有占绝对优势时,邳睢铜地委以和平方式取得了邳南行署政权,这在华中来说是典型。”在此之前,苏北的淮海地区已在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帮助下,于1940年8月23日成立泗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夏如爱任县长。接着淮海地区其他各县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夏仲芳任淮阴县长,钱天素任沭阳县长,蔡贡庭任宿迁县长,孙笃生任灌云县长,薛华甫任涟水县长。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继续挺进盐阜地区,立即成立县级政权。10月10日成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宋乃德任县长。10月15日成立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徐宗田任县长。也是15日成立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赵心权任县长。
在鄂豫边区,1940年9月1日按“三三制”原则成立了军政办事处,作为边区政权机构。军政办事处当即颁布《县以下各级政权组织暂行条例》,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这些华中抗日根据地初期的县级政权,普遍开展了以下工作:改造基层组织,推行民主政治;进行剿匪斗争,维护社会治安;组建地方武装,支援主力作战;实施减租减息,改善工农生活;在发展生产、促进贸易的基础上征税筹粮。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伊始,县长宋乃德就领导修筑海堤,根绝海啸灾害。这项深受人民拥护的工程,被称为“宋公堤”。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初期的抗日民主政府勤政爱民,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使得新四军在经历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挫折以后,有了迅速崛起的坚实基地和可靠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