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永嘉:从红十三军诞生地到中国包产到户第一县
永嘉:从红十三军诞生地到中国包产到户第一县
作者:陈启中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21 浏览次数:8111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濒临东海,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
永嘉县面积26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2308.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277.0平方公里,河流湖泊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拥有耕地面积36.16万亩,林地面积291.8万亩。下辖42个乡镇,912个行政村,总人口90万人。岁月沧桑,永嘉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
诞生红十三军的革命老区
受“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当时的永嘉县年轻一代十分向往革命。1921年10月,永嘉县的胡公冕由陈望道、沈定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永嘉谢文锦1920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受党派遣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担任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军事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兼中共中央秘书。1924年8月中共中央派谢文锦回家乡筹建党组织,他介绍郑恻尘、胡识因、林平海、庄竞秋等人入党,1924年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用教材中就有谢文锦在莫斯科写的《列宁与农民》。胡公冕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先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党代表、政治科学生大队长等职。1924年秋,军校为扩充革命武装筹办教导团,派他回浙江招募新兵,其中仅永嘉西楠溪就有30多人入伍,进黄埔军校学习,而跟随胡公冕参加北伐战争的有200多人,他们对当地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后来的西楠溪农民暴动和建立红十三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叛变而失败,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杀害。党的“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1929年夏秋两季,浙南地区大旱,永嘉县各区平均减产75.4%,人均口粮不到85斤,再加上国民党苛捐杂税,地主加租加息,农民无以为生,纷纷揭竿而起,浙南地区多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其中以永嘉的西楠溪最为激烈。中共永嘉中心县委因势利导,决定成立浙南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游击队。1930年3月初,中共中央军委派胡公冕回浙南领导武装斗争,在永嘉、仙居交界的黄皮建立浙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3月下旬金贯真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浙南武装斗争情况,永嘉籍的中共中央军委秘书李德钊从中联络安排,中共中央决定浙南红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并组建浙南特委。永嘉西楠溪红军游击队于5月初攻下枫林后召开红军战士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红十三军军部设在永嘉县五尺村,下辖三个团。最多时拥有6000多人,活动遍及浙江南部的温州、台州、丽水、金华地区20余县。
红十三军建立后浴血奋战四年多,共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1930年春是红十三军活动的全盛时期。可就在这年6月之后,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开始在中央占统治地位。根据“赤化浙江”和集中兵力打中心城镇的指导思想,红十三军在不利形势下仍频频出击,在不断攻城掠地中实力几乎耗尽,至1932年5月解体。
红十三军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并为以后红军挺进师活动、浙南游击根据地建立和解放以后革命和建设起了奠基作用。
中国包产到户第一县,成为农村改革的源头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带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获得好收成。然而在合作化运动中,由于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初级社未站稳脚跟又马不停蹄地跨入高级社,因而许多合作社内存在着干部乱派工,生产大呼隆,社员只挣工分不求质量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正在此时,《人民日报》于1956年4月29日发表了《生产组和社员都应包工包产》的署名文章。永嘉县委随即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决定派农工部生产管理组负责人戴洁天到三溪区塘下乡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为温州市瓯海区郭溪镇任桥、凰桥、曹埭村)试验,将全社5482亩水田和130亩园地的田间作业、工种工分和计划发包的产量,全部落实到788个有劳动底分的劳动者身上,做到土地丘丘有主、产量人人有责。这种计酬办法的核心是将社员自身利益直接与劳动成果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后来,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将这种“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形式定名为“包产到户”,在具体政策上明确规定一切生产资料仍然属于集体所有。
1956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崔峰文章《包产不可到生产小组》,担心包工包产会损害集体经济。1956年11月19日《浙南大众报》发表评论员《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的文章,指出燎原社包产到户是打“退堂鼓”、“在生产方式上就从集体经营退到分散经营”。浙南大众报的批评,使永嘉县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李云河与县委书记李桂茂研究后起草《“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的专题报告,向中央农工部、华东局、浙江省委、温州地委报送。报告说:包产到户是有效提高社内社会生产力的先进办法,可以使社员劳动生产主动性、细致性和集体劳动优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合作社生产服务。报告认为:作为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在实行包产到户后其公有制性质没有变,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变,而且得到很好的贯彻。对《浙南大众报》的批评提出反批评。这场辩论引起中共浙江省委的注意,省委于1957年1月4日召开调研会议。会上省委负责农业的副书记林乎加听取永嘉县包产到户的汇报后对“包产到户”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他说:“永嘉提出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四句话应颠倒一下,改为统一经营、三包到队、定额到丘、责任到户。有人讲永嘉的办法是倒退到小农经济,这是不对的,是站不住脚的,社队都保存下来,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变,怎么会成单干呢?”林乎加讲话是对永嘉包产到户试验有力的支持。《浙江日报》全文刊登李云河署名《“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有理论、有事实,影响很大。永嘉包产到户就是在这场辩论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因而迅速得到推广并形成燎原之势。到1957年2月,永嘉县有25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包产到户,温州地区有1000多个社17万多社员,占总农户15%实行这一办法。
《浙南大众报》发起的对包产到户批判,在得不到省委支持的情况下,通过媒体转给中央领导,嗣后行政干预代替了说理辩论。1957年7月,随着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对包产到户的批判调子越来越高,7月3日《浙南大众报》发表《打倒包产到户,保护合作化》的专论,罗织包产到户“十大祸害”。9月14日,永嘉县委常委会将包产到户定为“资本主义性质”,对李桂茂、李云河进行点名批判。1958年2月至6月,省、地委对永嘉县包产到户有关人员作出处理:李桂茂被撤消地委委员、永嘉县委书记职务,作为一般干部使用;县委副书记李云河被定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下放劳动。试点工作组长戴洁天,被划为右派、反革命分子,送回原籍管制劳动。与此同时,下面受批判斗争的有200多人,有20多人被判刑劳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本清源、拨乱反正。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又燃起了包产到户的火炬。1981年7月15日,李桂茂、李云河、韩洪昌、戴洁天等10位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当事人给党中央写报告,提出: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制之一,批判处理包产到户有关干部是极“左”路线的产物,要求为包产到户案件彻底平反。8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在第282期《情况简报》上发表了《永嘉县包产到户10位当事人给党中央的报告》,提出:1956年永嘉县试行“包产到户”的冤案应彻底平反。1981年10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为李桂茂同志平反的批复》指出:给李桂茂同志的处分,不仅事实确有出入,而且问题的性质也搞错了,省委同意为李桂茂同志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工资级别。接着其他同志也一一得到平反。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建立不同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纪要》给包产到户登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农业战线上这场延续25年之久的大辩论至此告一段落。
燎原社首创的包产到户蜚声全国,访问的、研讨的纷至沓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全国政协、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农业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教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和天津、安徽、上海、广西、福建、山东、湖北、江西等省有关专家学者、港台地区和印度、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都先后访问了1956年永嘉包产到户的当事者李云河、戴洁天等人。与此同时,130多家报刊、出版社和电视台先后发表文章、出版图书和摄制影片,评价当年永嘉包产到户。一致肯定永嘉包产到户在当时独领风骚,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它在我国新经济形态刚刚建立时,就提出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时代所要求的立论,从这角度看,可以说它是共和国改革史上第一声春雷,在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8年,时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润生在永嘉县改革开放20周年暨永嘉农村包产到户42周年座谈会上说:“永嘉县是中国包产到户的先驱者,它最早推行包产到户时间是1956年,那时候全国只有3个地方推行包产到户,永嘉的规模最大,而且在县委指导之下有领导、有组织搞的,所以说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这是站得住脚的。”杜润生还为永嘉县题写了“包产到户第一县”七个大字和“燎原社史陈列馆”匾额。2000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历史记录片《世纪》,在第6集《大转折》中就有燎原社包产到户和燎原社史陈列馆等内容。
发扬包产到户的勇于探索精神,全面建设新永嘉
包产到户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是突破口与全局的关系。邓小平说:“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改革”。永嘉县以包产到户的勇于探索精神为动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创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永嘉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健全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同时,着力开展百村扶贫大行动。1996年全县贫困人口由60万人减至3万人,在浙江省贫困县中第一个被摘掉穷县的帽子。近几年,他们引进适用技术132项、购置农业机械11354台,涌现出农工贸、产供销为一体的71个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出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32个。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年产值达2.5亿元,培育出“碧莲早柚”、“东皋红柿”等名优特农产品,“乌牛早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继续发扬包产到户的探索精神,永嘉工业生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迅速崛起,形成鞋服、泵阀、钮扣拉链、教玩具等支柱产业。新增国家级技术企业3家、新产品项目6项,有27个国家驰名商标,35个国家免检产品,永嘉跻身全国和省科技先进县行列,成为“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纽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奥康、红蜻蜓、报喜鸟成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1986年3月2日视察桥头钮扣市场后题词:“百工之乡,千品万象”。
2008年永嘉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6.34亿元,同比增长9.7%,财政总收入21.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62元,同比分别增长12.2%、13.4%。
永嘉运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其中楠溪江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旅游总人数93.9万人,总收入5.19亿元。龙湾潭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大若岩镇列入2005年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岩头镇被国家住房和城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永嘉昆剧列为世界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折桂记》在中国第三届昆曲艺术节上获“剧目奖”。
沧海桑田一瞬间,永嘉旧貌换新颜。所有这些都是由上个世纪包产到户的基因结出的改革开放之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