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我的家乡——古镇临泽与祖国共辉煌
我的家乡——古镇临泽与祖国共辉煌
作者: 史善成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22 浏览次数:8047
特禽养殖:高邮麻鸭
江苏省高邮市古镇临泽是我的家乡。1960年,我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公社团委书记、信用社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乡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直至1987年当选副县长,在临泽工作战斗了27个春秋。
古镇临泽是革命老区,是高邮最早有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早在1928年11月中共临泽党支部就已建立,是高邮有史料记载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1929年春经中共扬州特委批准,在临泽成立中共高邮县委,下设四个区委,27个支部,共有党员100多人,其中临泽区就有32人。为开辟苏北根据地,1939年9月中共苏北特委在高邮建立高邮县工委。因高邮城沦陷,同年12月初县工委转移到临泽继续开展工作,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和人民武装配合新四军驱日寇,打顽匪。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临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自由平等、驱逐外敌、夺取政权,同心协力、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仅有史料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近200人。
解放初期,临泽农业落后,商业萧条,手工业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缺衣少食,社会事业百废待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人民埋头苦干,与时俱进,不断加快老区的振兴步伐,先后实现了从一个以农业、商贸为主的古镇到工业亿元镇再到今天建设全面小康镇的飞跃: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418元。
工业经济特色明显。形成了鞋业、服装、包装纸业、面粉加工企业5家,包装企业6家,服装加工企业19家,其他各类企业近300家,其中规模企业15家。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28.1亿元。
传统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形成了优质稻米、大棚蔬菜,芡实种植,特畜特禽、大闸蟹、荷藕桃梨、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并申报了江苏省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成功注册了“金荡牌”银鲫、“王四瘪子”牛羊肉和“菱川牌”大米、面粉、挂面等农副产品商标。农业旅游也初具规模。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镇区面积由原来的0.4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48平方公里。过去家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如今京沪高速、332省道、国家南水北调三阳河工程等国家重点水利交通枢纽工程的建成,以及安大路、菱临路、周八线的开通,将家乡融入了苏中大交道圈。同时修建了92公里灰色道路,实现了村村通。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镇有2617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新建了敬老院,集中供养孤寡老人100人。村和社区都设立了卫生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8%。实施了“校校通”、“三新一亮”、“四配套”工程,全镇中小学校条件明显改善,临泽中学成功创建扬州市模范学校和省“三星级”学校。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镇共有党支部69个,党员2200人,党组织已扩建到非公规模企业。
家乡古镇临泽历经60年风雨历程,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今年初,镇党委、政府向全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出了“提振信心、科学发展、强镇富民、全面小康”的动员令,为把临泽建设成为“新型工业重镇,现代农业强镇,商贸旅游新镇、历史文化名镇”而努力。
祝愿我的家乡古镇临泽明天更美好,祝愿我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