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我与新四军 > 铁军精神耀马钢
铁军精神耀马钢
作者:马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6-09 浏览次数:7047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即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马钢”,地处风景秀丽的马鞍山市,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国际上市公司,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素有“江南一枝花”的美誉。从1958年、1959年毛主席两次视察后,先后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马钢,江泽民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曾为马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60年的发展中,一代代马钢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些创业建设者中,有一个具有相同历史背景的特殊群体——新四军老战士,他们将铁军精神带进了马钢,并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马钢发展的奠基者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138名新四军老战士复员转业到马钢工作。他们中有的曾战斗在云岭,有的参与了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有的是“皖南事变”的突围者,有的是黄桥决战的亲历者。到马钢后,其中有4人担任马钢公司领导(地市级)职务,48人担任厂矿领导(县处级)职务;有的重新学习成为技术专家;有的流血流汗成为省市劳动模范;有的默默无闻坚守在一线岗位发光发热。因为共同的名字——新四军老战士,使他们具有共同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们将铁军精神带进了马钢,丰富了马钢“创业、创新、创造”企业精神的内涵。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壮心不已,继续传承和弘扬铁军精神,积极从事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教育新一代职工。老同志们这种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革命精神,得到了马钢人的赞许和尊敬。
马钢没有忘记这些新中国的创建者,没有忘记这些马钢的创业者。为了更好地宣传、传承和弘扬铁军精神,马钢党委于1999年12月14日批准成立了马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确定由公司级领导担任会长,每年划拨工作经费10万元,并确定了专门工作人员。10年来,研究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宗旨,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10年间,老战士们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参观瞻仰了新四军几乎所有著名战役、重要活动的原址。先后编写了马钢新四军老战士回忆录《铁军岁月》《铁军足迹》,制作了两本纪念画册《铁血》《铁军颂》,拍摄制作了三部专题片《云岭慰忠魂》《战地黄花分外香》《重温铁军足迹》,并在电视台播放,受到广泛好评。过去的10年,研究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担任研究会领导的新四军老战士黄中兵、刘正奎、黄志轩、王桂清、武昆、马江、时庆华等,他们在公司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关心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为马钢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将硝烟化作了春风,使铁军精神成为马钢人不竭的精神动力。
2001年11月27日,新四军老战士、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南京军区原政委傅奎清将军在家中接见了马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要成员,并为马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二本画册亲笔题名《铁军颂》。
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俗话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在马钢新四军老战士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是老战士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王家齐,1938年10月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就是出了名不怕死的人,人称“王大胆”。在枪林弹雨的年代,他全身负伤16处,是二等残废军人。孟良崮战役中他带领一个连坚守无名高地,激战两天两夜,全连打得只剩3个人,他是被战友从土堆中扒出后抢救生还的。新中国建立后,他脱下军装换上工装,选择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冶金战线,并且一干就是40年。老一代马钢人都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执著的人,只要认准的事,就一定会一干到底。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任马钢党委书记的王家齐,就审时度势,以惊人的魄力作出马钢要上高速线材,而且要上世界最先进的高速线材轧机的重大决策。当时,马钢有铁难成材,效益很差,而且全国也没有一条高速线材轧机生产线。由于时处计划经济年代,决策虽快,但立项、资金、外汇、技术引进、操作人员等困难重重,要变为现实难上加难。但王家齐身上始终充满着一往无前、压倒困难的铁军精神,一旦认准,决不回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年已6旬的王家齐率领工作组踏上了“立项建设”之路,这一干就跨越了8个年头,他也从党委书记干到顾问,直到高速线材建成投产才真正离开岗位。
同是离休干部、原马钢计划处副处长海振东,回忆起当年王书记进京跑立项的日子,还由衷地感慨:只有军人,才有这种执著的精神和毅力。海振东这样描述:为立项,他们17次进京,行程10万里,历时1242天,盖完了大小100多个图章。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为节约开支,他们自己租房,背米进京,自己做饭,外出挤公交。有一次王书记老伴病重也顾不得回去看望,自己也多次累倒病倒,但每得到一次肯定的答复,他都像打了一个胜仗兴奋无比。1987年5月28日,最具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西马克高速线材轧机终于在马钢建成投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成功引进技术的典范,成为中国第一条高速线材生产线,马钢也因此迈进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剪彩仪式上,时任冶金部副部长的黎明同志,在仅有的670字的祝贺讲话中,有108个字是赞许王家齐同志的,他用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训,给王家齐那种坚韧不拔、顽强奋战的铁军精神以最好概括。
铁军精神的传承者
1982年10月从马钢一钢厂党委书记岗位上离休的黄志轩,现在担任马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谈起58年前建设马钢的峥嵘岁月,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黄老,脸上依然洋溢着激动和喜悦,眼睛里充满着兴奋和自豪。
黄老激动地说:“1952年安徽省委决定,利用马鞍山和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马鞍山的炼铁工业。我就是那时候由省委派过来的干部之一,当时我受命担任土木工程队队长。土木工程队就像部队的‘尖刀连’,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带着200多人进驻了重建小高炉的现场,拨开茅草,我们看到的是日本人留下的小高炉,只有几座炉壳,锈迹斑斑,光清理垃圾就用了很长时间。那时的条件艰苦,我们硬是用肩挑人扛,清理出一片炼铁战场。随后又把所谓的小高炉扒掉重建。”
“当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学过炼铁技术。就说我吧,很小就参加了新四军,打日本鬼子,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了,国家要搞建设,我们放下了手中的枪,投入到马鞍山的炼铁建设中来。我们边学边干,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小高炉终于建成了。1953年9月16日,小高炉冶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然而,在黄老一生中最能体现铁军精神的是1954年那场保长江大堤、保生产、战洪水的战斗。他不屈不挠,奋勇拼搏,誓死战胜洪水的大无畏精神,震撼了无数的人。由此黄老被评为安徽省工业交通建设积极分子即省级劳动模范。
回忆这段往事,黄老说:“百年不遇的长江大水,从6月份开始到8月份才结束。防汛工作成了头等大事,无论如何,要保住高炉生产。我受命担任防汛队大队长,和上千号职工、民工一道,昼夜坚守在防汛大堤和厂区排涝的第一线。那种场景,真的像部队打仗一样,大伙都在拼命哩。哪里有险情,就往那里冲。有一回,高炉料坑积水了,我们立即赶到。料坑环境狭窄,我们就用双手往外排水,最后采取用炸药炸掉了挡水的障碍物,让水排出来,保证了高炉的生产运行。当时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常常是一连干上几天几夜不睡觉,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临阵脱逃的,因为高炉是我们的命根子啊!”
是的,散去了硝烟弥漫,远去了炮火连天。但历史不会忘记新四军,不会忘记铁军精神。如今,铁军精神在老战士的心中,在新一代的手中,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正在发扬、光大、传承。
经过60年的发展,马钢已经由只能生产铁并且已经倒闭的小厂,发展到具备1800万吨铁、钢、材配套生产规模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总资产达840亿元。现在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冷热轧薄板生产线,高速线材生产线,我国最先进的热轧大H型钢生产线和亚洲最大的车轮轮箍专业生产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产品出口到4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和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