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人民军队英雄辈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人民军队英雄辈出
作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6-18 浏览次数:7349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从建国后解放军众多的英模单位和个人中,择选了10个先进集体和10位先进个人,以营造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浓厚氛围。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算起,我军已经走过了82年征程。历史证明这支铁军是人民的军队,英雄辈出的军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从建国后解放军众多的英模单位和个人中,择选了10个先进集体和10位先进个人,以营造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浓厚氛围。
南京路上好八连
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解放后进驻南京路,在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面前,拒腐蚀,永不沾。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一部反映这个连队面貌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教育了几代人。46年过去了,好八连始终是我军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一面旗帜。在连队全面建设上,指战员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部“红色史”、一本“奉献录”、一首“正气歌”。
党和国家领导人给这个连队以充分的肯定和巨大的关怀。1963年8月1日,毛泽东赋诗《八连颂》予以赞扬;周恩来为八连题词并接见了该连的代表;朱德、陈云、邓小平、陈毅等同时为八连题词。随后,全国全军广泛开展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活动。1991年,在国防部为好八连命名28周年前夕,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好八连题词。
八连的传家宝理发箱、木工箱、补鞋箱,每年老兵退伍前都要举行庄重的交接仪式。现在,木工箱已传到第19代,补鞋箱已传到21代,理发箱由过去的单传,发展到现在有15人会用。
近5年来,好八连先后有139名战士通过函授大专和电视中专学习取得毕业证书,246人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等级证书。10年来,连队先后有25人考上军校,6名优秀班长直接提干;33名退伍战士走上厂长、经理岗位,31人成为农村“两委”干部。
硬骨头六连
南京军区某步兵团六连,以“当尖刀、打硬仗”著称。该连1939年3月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在河南省雄县组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作战137次,用刺刀杀出了“硬骨头”的英名,涌现出刘四虎等15名战斗英雄。全国解放后,出色地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战备训练、抢险救灾、施工生产等任务。
1964年1月22日,国防部授予该连“硬骨头六连”称号。叶剑英、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等先后为之题词嘉勉。1984年,六连在南疆自卫作战中,先后打退敌军排至营规模的9次进攻。1985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该连“英雄硬六连”称号。
六连敢于用“硬骨头精神”冲刺新的目标。1999年,当第一辆两栖战车开进六连后,面对新装备,短短两年,全连官兵实现新的跨越。在一次高技术条件下的海陆空三军联合演习中,他们再次担任突击队展雄风。为了加强海上训练,他们苦练3个月,硬是使“陆上猛虎”变成了“海上蛟龙”。在某地山水纵横的训练场,“硬骨头六连”官兵驾驶着新型两栖战车,涉水网、越障碍、穿雷区,展现出“硬骨雄风”的崭新风采。
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某陆航团视灾情为命令,视灾区为战场,在第一时间飞赴灾区勘察灾情、抢运伤员和救灾物资,先后出动各种直升机、运输机1848架次,飞行1542小时,成功救出伤员1126人,运送食品、药品等急需物资619吨,转运被困群众2171人,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5月31日,这个团一架直升机在执行运送受灾群众任务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位同志光荣牺牲。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是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先进典型。
该团多年来出色完成了开辟青藏和川藏航线、西南边境巡逻、国防科研试验等数百次急难险重任务。他们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勇于挺身而出,在艰苦环境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和旺盛斗志,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集体。
2008年6月14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该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
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
驻港部队步兵旅一营二连诞生于1927年。1935年该连17勇士强渡大渡河,为长征中的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从此被誉为“大渡河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们先后参加数十次战斗,屡建奇功。1979年出色完成战斗任务,被广州军区授予“突击英雄连”荣誉称号。1993年连队编入驻港部队。1997年7月1日,二连作为驻港部队的先头部队,参与了洗刷百年耻辱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二连全体官兵热爱香港,尊重特区政府,服务香港同胞;自觉贯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遵守香港的法律,文明值勤,始终保持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二连进驻香港3年,年年被驻港部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36名官兵分别荣立三等功。连队参加上级军事考核课目210项,获得202项优秀,是在特殊环境中全面建设过硬的先进集体,充分体现了驻港部队不辱使命、争创一流的崭新风貌,展示了广大官兵贯彻和捍卫“一国两制”方针、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强决心。
2000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二连“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荣誉称号。
黑河好八连
1997年,守卫祖国北部边疆的某部八连以“严守国门、一尘不染”的精神,忠实履行了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被中央军委授予“黑河好八连”荣誉称号。
八连地处中俄边界的前沿,官兵们面对“哨楼连着酒楼,操场挨着舞场”的特殊环境,在经受寒冷极限考验的同时,也经受着利益诱惑的考验。司机李淼,冬季每天要在江中往返十几次,边境的一草一木他都烂熟于胸。一位经理找到他说:“我在对岸可以搞到各国名车,只要从巡逻道上开过来,一台车给你4万!”李淼拒绝。经理不甘心:“日后出事了,我给你50万元的‘养老钱’。”李淼说:“八连的字典里就没有‘抹黑’二字,拿捅破天的事开国际玩笑,我不干!”
2006年2月20日晚,黑龙江冰面上温度降至-40℃,哨兵贾秀飞在哨位上透过夜视仪发现,在江面上有一个黑影朝着江中边境线跑去。“有人越境!”贾秀飞一面将情况向连队报告,一面飞奔出哨所,甩掉大衣,脱下毡靴,赤脚在冰面上狂奔600米,终于在距离边境几步的江面上抓获越境分子。
随着“电子哨兵、网上管边、多维监控”等一大批高科技执勤装备的推广应用,八连的执勤方式实现了由过去的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近年来,虽然边境管控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但八连辖区没有发生一起涉外事件。他们先后成功制止违边事件73起,堵截企图越境分子284人次,辖区被中俄双方评为模范管段。
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
青藏兵站部自1954年组建以来,常年奋战在青藏高原,担负着驻藏部队和青海驻军的大部分物资、油料运输及通信保障任务。该兵站部驻地分散,平均海拔4000多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6度,四季风沙,空气缺氧,自然环境恶劣。在兵站部组建初期,部队官兵一直住帐篷,取暖靠牛粪,饮水靠雨水和冰雪,没有新鲜蔬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扎根风雪高原,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克服重重困难,为巩固国防,支援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该兵站部为了参加修建青藏公路,官兵们用铁锤和钢钎劈开千年冻土,穿越亘古荒原,顽强奋战近8个月,和兄弟部队一起按时完成了修筑公路干线任务。1968年,该部通信营配合友邻部队,苦战一年,架通了大柴旦至拉萨的通信线路。1973年,他们与兄弟部队共同担负修建格尔木至拉萨的1000多公里地下输油管道任务,全体官兵以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苦战5年,征服了10余座高山,108条河流峡谷,闯过了地震活动区、雷暴区等道道险关,累计完成土石作业540余万立方米,136名官兵光荣献身。
兵站部还根据部队常年工作生活在藏、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一特点,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当地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1988年,国务院授予兵站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0年7月7日,中央军委授予该兵站部为“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
海上先锋艇
1950年5月25日,在万山群岛战役垃圾尾海战中,我南海舰队某护卫艇大队三中队先锋一号艇,逼近国民党海军25号炮艇数十米予以猛烈射击,击毙其艇长。靠近该艇后,他们跳帮拼搏,将炮舰俘获。此役他们还协同兄弟舰艇击沉敌炮艇1艘,击伤击退敌舰艇4艘,完成牵制敌方海上力量、掩护陆军部队登岛歼敌任务,创造了在海战中以小胜大、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成功战例。1965年5月24日,国防部授予该艇“海上先锋艇”荣誉称号。
在1965年“八六”海战中,先锋一号艇担任海上舰艇编队指挥艇。他们勇于近战夜战,冒着敌舰的猛烈炮火,率先逼近台湾国民党海军猎潜舰“章江”号数百米实施猛烈射击。经过护卫艇群数次攻击,将“章江”号击沉;随后又不失时机地追击“剑门”号猎潜舰,集中火力靠近猛打,协同另2艘护卫艇掩护鱼雷艇群实施攻击,将“剑门”号击沉。战后,上级给该艇记集体一等功,7人记一等功,17人记二等功,19人记三等功。
模范医疗惠侨科
1995年3月14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惠侨科“模范医疗惠侨科”荣誉称号,并于4月10日为惠侨科题词:“救死扶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永葆本色”。刘华清、谢非、张震、叶选平、洪学智、傅全有、周克玉、朱森林等领导同志,也先后题词勉励惠侨科。
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惠侨科创办于1979年,是全军最先对外开放的综合性科室。原来只有20张病床的普通科室,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00张床位、近2万平方米病房,集医疗、体检、健身、娱乐为一体、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医疗单位。16年来,先后收治了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共3.6万多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患者,挽救了上千名危重病人的生命。惠侨科以科学的管理、精湛的医术、一流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享誉海内外,展现了新时期我军医务工作者的崭新风貌,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先锋”、“精神文明的窗口”和“卫生界的南京路上好八连”。曾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3次,被评为总后勤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标兵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军妇女先进单位”。
功勋着陆场站
总装备部某基地着陆场站,是我国唯一的卫星和载人飞船回收部队。组建35年来,全站官兵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出色完成了5次“神舟”号飞船和19颗卫星的测控回收任务。特别是在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这个场站创造了飞船落点计算精确、捕获跟踪目标迅速、遥控指令发送一次成功、搜救直升机和飞船几乎同时着陆的好成绩。
他们坚持从严从难锻炼部队,在常人难以忍受的高寒条件下,练意志、练技术,官兵的综合素质全部达到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正常执行任务的要求;他们瞄准世界航天回收技术前沿,组织科研攻关,自主研制了救生回收地理信息和图像显示等系统,突破了一系列搜索回收的重要技术,有8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他们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结合回收测控训练,完善各类保障方案53份、细则61种,为载人飞船安全准确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这个场站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被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表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
2005年1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总装备部某基地着陆场站“功勋着陆场站”荣誉称号。
导弹发射先锋营
第二炮兵某旅发射一营自1997年组建以来,认真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超常规建设,超负荷训练,努力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先后出色完成了“砺剑-2001”、“壁垒-03”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他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组织力量收集整理15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编写80多万字的专业训练教材,制作了5类32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和30多件训练模拟器材,为同类部队战斗力生成与发展摸索了路子。他们重视人才培养,目前全营干部都是“四会教练员”,85%以上的战士达到“一专多能”,先后向其他单位输送了320多名技术骨干,在近几年基地和旅组织的专业技术比武竞赛中,有46人次获得第一名。他们自觉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在复杂条件下组织开展夜训,达到了多套发射单元都能在野外微光条件下实施导弹发射的要求。全营连续两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两次荣立三等功。
2005年1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第二炮兵某旅发射一营“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命令称赞发射一营是一个大力加强战斗力建设、高标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先进典型。
黄继光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的营与敌人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当即被任命为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他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起来,攻击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雷锋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1960年1月入伍,当年11月入党。1962年8月因公殉职。
雷锋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思想。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灾区人民,寄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都先后题词。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的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全国人民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每年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苏宁
“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苏宁
苏宁,男,汉族,山西省孝义县人。1953年12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73年3月入党,历任沈阳军区某炮团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参谋、股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中校军衔。苏宁走上领导岗位后,带领部队苦练军事技术,掌握过硬本领。他目光紧盯着世界军事科学的发展进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军事理论,撰写了70篇学术论文。他与战士情同手足,生前曾3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战友。他家庭条件较好,但自己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当团参谋长以后,他住的宿舍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背阴小屋,却把向阳的大房间让给公勤人员。团领导两次要给他换房子,都被他谢绝。
1991年4月21日上午,炮兵团按预定计划成建制连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苏宁负责现场指挥。轮到12连投弹时,发生了意外情况:一名战士由于挥臂过猛,弹体碰撞到堑壕的后沿,手榴弹落在不到一米的监护员脚下。
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苏宁不顾个人安危,大喊一声“快卧倒!”一个箭步冲过去,一把推开监护员,俯身抓起手榴弹,正准备把手榴弹扔出堑壕,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了。2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1993年2月19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
李向群
“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
李向群,男,汉族,海南省琼山市人。1978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来到广州军区某部,199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向群的家庭拥有百万资产,但他家富不忘报国,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入伍后,他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写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被评为优秀学员。他苦练军事技术,在20个训练课目考核中获得17个优秀,是公认的训练尖子。他“身为特区人,不当特殊兵”,把节省下来的上千元津贴费捐给了家庭生活困难的战友和群众。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李向群所在部队奉命赶到湖北荆州长江大堤执行抗洪抢险任务。8月10日凌晨4时许,李向群和战友在巡查中发现一处管涌,他一边发出紧急信号,一边抱起沙袋堵住管涌洞口,直到战友们赶来及时排除了险情。13日,太平口幸福闸出现3处管涌,李向群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探管涌,在他的带动下,战友们争先恐后地抱起沙袋跃入水中,很快制服了管涌。连日来,李向群带病参加了8次抢险战斗,由于过度疲劳,4次晕倒在大堤上,排长硬是拽着他住进了南坪镇卫生院。21日,他听说洪水暴涨,大堤告急,立即跑出医院冲上大堤。在护堤战斗中,他突然身子一晃,又晕倒在大堤上,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抗洪勇士李向群献出了还不满20岁的年轻生命。1999年3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江勇西绕
“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 江勇西绕
江勇西绕是西藏昌都人,藏族,1977年12月出生,1998年9月入伍。他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撰写了上百篇心得体会和论文。他苦练打赢本领,先后4次参加军以上单位军事比武次次夺冠。特别是2003年参加第十届国际侦察兵比武竞赛,他带领的小分队历时5天4夜、奔袭300公里,高质量完成18个课目,夺得外军组第二名。他大胆创新,先后带领官兵改进射击、战术、体能等训练方式20多项,总结出10余种训练方法,创造了50余项高原特种兵训练纪录。他是忠实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珍惜、爱护边疆团结和民族团结,忠实履行捍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爱军精武标兵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以及第七届西藏“十大优秀青年”,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2009年5月,中央军委授予江勇西绕“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孟祥斌
“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
孟祥斌是第二炮兵某旅司令部副连职参谋,1997年12月入伍,山东省齐河县人。他矢志精武、心系打赢、不辱使命,入伍第一年就2次受嘉奖,并被评为优秀士兵。军校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军事斗争准备任务最繁重的一线作战部队任职,把本职岗位作为履行使命的主阵地,迅速成为专业技术尖子。2007年11月30日,他为抢救一名轻生女子,跳入金华市婺江光荣牺牲,年仅28岁。孟祥斌同志牺牲后,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第二炮兵党委、浙江省委先后作出向孟祥斌同志学习的号召,浙江省、山东省分别追授孟祥斌“浙江青年五四奖章”、“浙江省见义勇为勇士”、“山东省道德模范”。孟祥斌还当选中央电视台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浙江骄傲2007最具影响力人物”,获“2007山东年度新闻人物特别奖”。
2009年5月9日,中央军委追授孟祥斌同志“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李国安
“模范团长”李国安
李国安在任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13年间,带领官兵转战大戈壁,行程400多万公里,先后在内蒙古北部高原、4000公里边防线和张家口地震灾区等地打了580眼井,造福8000里边防线10万群众,成了北疆军民心目中的“水神”。1996年1月7日,中央军委授予李国安“模范团长”荣誉称号,同年6月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3年,17岁的李国安入伍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从一名骑兵战士成长为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他走遍了内蒙古的大漠、戈壁、草原,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人民对水的期盼,也开始了他为民寻水的艰辛历程。1992年初,呼和浩特市水泥厂准备扩大规模,决定打一眼深水井,以缓解用水紧张的问题。由于这里地下全是大漂砾地层,几个打井队先后招标进厂打井,都铩羽而归。后来,水泥厂向给水工程团求援,李国安带领部队开进了水泥厂。他采用连续102次孔内爆破,终于成功打出了一眼日出水量超过千吨的优质供水井,填补了我军在大漂砾地层运用孔内连续爆破成井的空白。
1993年底,李国安患上了恶性腰椎管肿瘤。手术后刚刚能够下地走动的第三周,就办理了出院手续。为了解决4000公里边防线上军民吃水难的问题,他先后派出6个工作组,深入边境一线考察。他亲自带领一个小组,拄着拐杖勘察完了东部的1750公里边防线。他们行程24800公里,全面考察掌握了4000公里边防线的水源分布,确定了沿线109眼井位,命名为“952”工程。1995年春天,“952”工程拉开序幕,1996年10月1日胜利竣工。从此,109眼优质水井像串串珍珠一样镶嵌在祖国北疆的4000公里边防线上。李国安“甘将生命化清泉”的崇高追求和“活着干、死了算”的忘我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李中华
“英雄试飞员”李中华
李中华,男,中共党员,1961年9月出生,1983年7月入伍,成都军区空军装备部副部长,空军特级飞行员。他先后驾驶和试飞过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运输机等3个机种26个机型,安全飞行2400小时,成功处置过15次空中险情、5次空中重大险情。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6次,国家航空工业部门先后给他记一等功4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6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1次。
大漠冬日,歼-10飞机进行低空大表速试飞。在生死极限挑战面前,李中华一连飞出了歼-10飞机的6个第一: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小飞行速度。当飞机达到设计极限时,李中华仍不停止。也正是依据李中华和战友们从“死神”手中拿回的数据,设计人员一步步使飞机的多项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李中华“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方永刚
“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
方永刚,男,中共党员,1963年4月出生,1985年7月入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级。他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1998年以来,他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方永刚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2007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王永志
“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王永志
王永志是辽宁省昌图县人,1932年11月出生,195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1961年3月毕业回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专业技术1级。
几十年来, 王永志致力于我国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试验工作,取得卓著成就,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2项,2003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立一、二等功各1次。
他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导弹、运载火箭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路,参加和主持了多种型号火箭和“神舟”系列飞船为主体的载人航天工程的设计、研制工作;他忘我工作,甘于奉献,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以来,长期战斗在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一线,发现和主持解决了大量关键性技术难题;他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严格审核载人航天飞行每个环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组织制定具体措施,确保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他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2005年1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王永志“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