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新四军有无“沙家浜”部队的商榷
新四军有无“沙家浜”部队的商榷
作者:范执中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6-08 浏览次数:7167
近年来,在一些公开发表的个人回忆文章中,常常出现“沙家浜”部队的称谓。甚至言之凿凿的称自己是“沙家浜”部队第X任团长、第X任连长(政治指导员)。不久前有人宣称“今年是原新四军‘沙家浜’部队成立70周年,届时将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新四军部队中果真有个“沙家滨”部队吗?所谓“沙家浜”部队,顾名思义,或是该部是由沙家浜子弟组成的;或是该部在沙家浜建立特殊功勋,由上级机关授予的荣誉称号。
沙家浜地名的由来
翻阅1992年以前出版的江苏省分县(市)地图,在常熟县(今常熟市)的阳澄湖周围,有不少以“浜”为名的村镇,唯独没有“沙家浜”这个村或镇。1964年,北京京剧团移植反映新四军和苏南人民浴血抗战的沪剧《芦荡火种》,在首都演出时,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盛赞这是一出弘扬新四军爱国主义、发扬民族精神的好戏。随后,毛泽东也观看了演出。因这出戏里主要人物中有个沙奶奶和她的儿子沙四龙,沿湖又多以“浜”为村名,毛泽东便提议把剧名《芦荡火种》改名为《沙家浜》。可见“沙家浜”的称谓最早出现在1964年。这还不是地名,而只是剧名。
随着京剧《沙家浜》的演出,后来又拍成电影搬上荧屏,影响波及国内外。常熟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在阳澄湖畔办起《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1990年5月,叶飞参观该馆时,提议改称教育馆。从此,这里成了人们寻觅新四军游击健儿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以芦苇丛生的湖荡为依托,与敌伪顽艰苦斗争的往事,更欲踏访“沙家浜”这个村庄。1992年全国范围的撤区并乡扩镇时,常熟把横泾乡改称沙家浜镇。可见“沙家浜”作为地名始于1992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怎么可能有什么“沙家浜”部队呢?
新四军军史上没有“沙家浜”部队的记载
目前公开出版的有关新四军的战史、军史,都没有关于“沙家浜”部队的记载。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于1938年进入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陈毅派叶飞率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名义,从茅山地区挺进苏南东路地区。开辟了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和昆(山)嘉(定)青(浦)地区,一直打到上海市郊,取得重大胜利,部队有了很大发展。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也为了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大的摩擦,“江抗”部队于当年9月西撤扬中,与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为适应斗争需要,叶飞派原“江抗”第三路政治处主任杨浩庐返回东路地区,会合留在阳澄湖养伤的原“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江抗”第五路参谋长夏光和中共常熟县委领导,重建抗日武装。11月6日,“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成立,在伤愈的伤病员中挑选10名组成一个班,对外称特务连(也称特务排),坚持东路地区的斗争。1940年1月,陈毅又派何克希、吴仲超、陈挺等返回东路地区,领导新“江抗”的斗争。到4月,新“江抗”已发展到5个连,组成相当于营的两个支队。此时,谭震林奉命到东路,统一领导东路地区党政军的斗争。部队发展到6个支队,组成相当于团的3个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苏南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东路地区部队整编为第十八旅。1941年夏苏南反“清乡”中,第十八旅于10月转移苏中江(都)髙(邮)宝(应)地区,开辟新区。
多少年后,当年亲身参与了那段斗争的刘飞、夏光、黄烽、陈挺,以及军旅作家崔左夫等所写的回忆录或纪实文学,真实地、生动地记述了当年军民在阳澄湖畔的英勇斗争,尽情地讴歌了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戏剧家又把它们搬上了舞台和荧屏。但他们都没有提到所谓的“沙家浜”部队。
没有任何机构授予过“沙家浜”部队的称号
人民解放军总部对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褒奖,历来有严格的规定和批准程序。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刘老庄连”、“狼牙山五壮士”;解放战争时期的“临汾旅”、“塔山英雄团”、“洛阳营”、“人民功臣第一连”;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杨根思连”、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罗盛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南京路上好八连”、“海上猛虎艇”、“神仙湾边防连”等等,都有授予和批准机关。至于“红军师”、“红军团”、“红军连”等,则依据部队的历史沿革及其贡献,由解放军总部确认的。如济南军区某部的“红军师”、“红军团”,沈阳军区的“红九连”等。那么所谓“沙家浜”部队的称谓是哪级机构授予的?又是哪级机构批准的?查遍我军军史和英模谱,均未发现“沙家浜”部队、“沙家浜团”、“沙家浜连”的影子。
看来只能作这样的解读:随着刘飞、崔左夫等回忆录和纪实文学的发表,以及据此创作的戏剧、影视作品的传播,在1992年横泾乡扩建为沙家浜镇以后,当地群众把在阳澄湖地区抗日反顽的新四军部队誉为“沙家浜”部队。这是当地人民对新四军子弟兵的一种昵称,完全在情理之中。但这不能成为某个实体部队的荣誉称号。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实实在在之事的纪录。一度在传媒频繁亮相的“沙家浜”部队,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有人进而又把它揽到某个实体部队,称之为“沙家浜团”、“沙家浜连”,某某人还担任过“沙家浜团”的团长、连长等,成了一种荣誉称号,自己也就因此荣誉了。这就会误导没有亲身经历那段斗争的读者,把艺术虚构的“沙家浜”,当作抗战时期的地名,把群众对新四军的昵称“沙家浜”部队当作某个实体部队的荣誉称号。至于“今年是原新四军‘沙家浜’部队成立70周年”,那是把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东唐市组建的新“江抗”,演绎成“沙家浜”部队。我个人认为,这样做纯属移花接木,结果会授人以柄。如果要纪念,应该纪念“江抗”成立,而不应单单纪念新“江抗”成立,更不能把新“江抗”和“沙家浜”部队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