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将帅传奇 > 军政双全的开国中将张藩
军政双全的开国中将张藩
作者:谢建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6-25 浏览次数:7222
开国中将张藩,是我们非常敬重和爱戴的一位老红军、老新四军。他军政双全,曾任红军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参谋长,解放军纵队、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的张藩
开国中将张藩,是我们非常敬重和爱戴的一位老红军、老新四军。他军政双全,曾任红军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参谋长,解放军纵队、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湘鄂赣边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期间参加了郭村、黄桥、反“清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宿北、鲁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屡建战功。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大军区和军队院校领导工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的游击战争
张藩,原名张环继,1909年2月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藩曾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湘鄂赣红十六师四十八团政治委员等职。
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2月,张藩奉命率领一支游击队深入九宫山区,与国民党军兜圈子。游击队时而集中,时而分散,集中以打击国民党军,分散以做群众工作。
在游击战争中,张藩和红军战士一起,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们紧紧依靠人民,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时缺粮是最大的问题,常常几个月吃不上一顿饱饭。他们将仅有的一点米和红薯干磨成粉,做成汤喝,后来连米汤也没有了,就用竹笋、红薯叶、野芹菜充饥。没有油和盐,他们就用辣椒和墙上的硝盐代替。有一次,几个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来了米和盐。张藩感动地对战士们说:“老百姓真好啊!没有他们的支持,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游击队穿着单薄,天气暖和时还勉强过得去,到冬天就难熬了,有时冻得全身发抖,只得找个隐蔽地方,砍柴生火取暖。没有房子,就在深山老林搭个棚子,铺着树叶、茅草,几个人合盖一条单被,或者背靠背互相取暖。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张藩就用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述鼓励大家,坚持斗争不动摇。至1936年底,湘鄂赣苏区还保留有张藩所在的九宫山以及黄金洞、冷水坪等几小块游击根据地。
七七事变后,为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湘鄂赣游击区进行了改编,傅秋涛任第一支队队长兼政委,下设3个营,张藩任一营营长,江渭清、王怀生分任二营、三营营长。国民党表面上与共产党联合抗日,实际上想借合作控制瓦解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当时,湘鄂赣领导听取蒋介石的安排,在队伍中安插国民党的人当副手,结果搅得内部混乱不堪。张藩敏锐地感到这种合作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当省委派他去武汉汇报工作时,他向董必武说了不赞成国民党派员到我军当副手的想法。董必武当即派李涛来湘鄂赣纠正了这一错误。毛泽东知道后,随后发表文章,指出部队要独立自主,靠山扎营,不能叫国民党派人到我军里来捣乱。
战功卓著的戎马生涯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张藩将军历经的战役战斗无数,保卫郭村、黄桥决战、收复兴化等等,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经典的要算郭村保卫战了。
1940年5月,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江都的郭村进行休整,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为阻挠“挺纵”东进抗日,借口“挺纵”进驻他们辖区为由,强令“挺纵”撤到他们指定的吴家桥地区,否则将消灭之。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忍让,听从国民党的调遣;一种是坚持独立自主,一切行动要有利于抗日,有利于发展抗日力量。张藩经过深思熟虑,在纵队军政委员会上发表了意见。他指出,从表面上看,听从调遣符合合作大局,政治舆论也处于主动地位,但全面深入地看,“挺纵”进入国民党指定地区,地形对“挺纵”十分不利,如敌进剿,“挺纵”有被歼灭的危险。如坚守郭村,地形有利,看起来是孤立作战,敌我又兵力悬殊,但只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取胜的把握很大。叶飞和许多同志完全赞同张藩的分析,叶飞决心打这一仗,他们一面派代表与顽军谈判,一面做抗击顽军“围剿”的准备,叶飞、张藩负责军事指挥,姬鹏飞负责政治动员,管文蔚负责后勤保障。
根据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张藩立即从部署上做了调整,在战术手段上又作出了分三步打的部署,即:战斗第一阶段,顽军锐气正盛,采取短促反击;第二阶段,顽军主力遭到削弱,采取局部反击;最后,当顽军削弱到一定程度,开始总反击。
6月28日拂晓,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率13个支队(团)突然发动进攻。挺进纵队在人民群众支援下,浴血奋战,坚守了一天。夜晚,挺进纵队一个营组成小部队进行反击,将顽军逐出数里之外。29日,新四军苏皖支队赶来增援。战至30日,新四军两个营向扬(州)泰(州)线出击,占领重要据点宜陵,歼其3个支队(团)部。7月1日,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鲁苏皖边区游击军第三纵队第八支队(团)陈玉生部和第二纵队第二支队第五大队(营)王澄部举行战场起义。7月2日,顽军集中所有兵力和火器向郭村进攻,以整团整营兵力冲锋。新四军顽强反击,至下午3时许,顽军对郭村的围攻宣告失败。
此次战斗历时8天,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700余人(含团长两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战后,为争取李明扬、李长江部团结抗日,将俘虏700余人全部释放,并归还其部分枪械。
郭村保卫战,新四军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打出了军威,而且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达到把“二李”拉回到抗日这一边的目的,最终促成了联李抗日,孤立和打击了顽固派,壮大了抗日力量。
1940年6月挺进纵队指挥郭村保卫战的主要指挥员。左起: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参谋长张藩
钉子般的钻研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利用台湾、定海等军事基地,从空中对华东各大城市进行轰炸。为了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活动,1950年8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华东军区空军,张藩被任命为副司令员。
张藩到任后,为了使自己从空军外行变内行,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航空知识和指挥业务。他协助司令员聂凤智,狠抓航校的开学和建设,力争在短期内培养出合格的飞行员;同时狠抓司令部的思想作风、业务工作,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军区空军机关很快走上了正规。
1951年1月,张藩入军事学院学习,成为首届高级速成系第一期学员。1952年7月,张藩以全优成绩毕业留校,先后担任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高级兵团教授会主任、战役法教授会主任、副教育长、副院长。
张藩文化程度不高,留院工作后,为了讲好课,经常备课到深夜。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在教授会上深入讨论。听过张藩讲课的人,都说他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张藩坚持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他除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外,还亲自撰写、审定了一批教材。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合同作战的训练,为部队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军事指挥员。
1955年9月,张藩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张藩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军委总部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率工作组对山东、福建方向及广东珠江方向沿海防御体系,进行了实地勘察。他深入边海防,跋山涉水,调查研究,从未来反侵略战争战场准备的高度,精心筹划,周密思考,提出了沿海防御作战战略性的意见,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赞扬。
1958年5月,张藩被任命为军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研究部部长。他协助院长、政治委员认真贯彻军委制定的教育方针。张藩认为,军队在和平年代的中心任务是训练,而训练的重点又是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张藩把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院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他提出院校训练要和部队训练紧密结合,院校应根据部队训练的需要来训练干部。张藩特别强调训练干部应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要和战备结合起来,必须根据实战的要求,从难从严进行训练,保证院校培养出合格的学员。
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张藩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工作之便,侵占公家利益,即使是应该享受的待遇,也处处为公家节约开支。他坐的专车,控制得很严,不得到他的批准,司机是不能出车的,子女更不能擅自使用。在兰州军区时,他用的专车,年年都是“节油标兵”车。
张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从儿童时代就经常叮嘱他们要“和老百姓的子女打成一片”,“永远谦虚谨慎”,“按党组织的原则办事”。1961年,为了粉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梦想,中央发出号召,要求干部子女带头当兵。张藩毅然决定把正上高中的大儿子如宁送去当兵,并且提出不当技术兵,要当步兵,到基层摔打磨练。战争年代出生的如宁临走时,父母送给他三件“宝”:针线包,包袱布和毛泽东著作。如宁到东南沿海部队后,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多次立功受奖,其先进事迹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浙江日报》等报刊登载。
张藩的女儿阳宁,1968年高中毕业,张藩积极支持她去农村插队。张藩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阳阳,你不要总认为自己是个干部子女,比别人高一等。你应该经常对自己说,你只是一个挑扁担为生的穷苦农民的孩子,你一定要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在劳动中向他们学习。”
在父亲的教导下,阳宁克服种种困难,虚心学习,吃苦耐劳。春天和乡亲们一同下到冰冷的水田插秧,夏天冒着酷暑给棉花除草,秋天和社员们一起肩挑40公斤重的稻谷翻山越岭送公粮,冬天跟大伙儿一道进深山老林砍柴。通过劳动,她学会了不少农活,更学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与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她表现突出,1969年冬还被县里推荐出席了湖南省上山下乡优秀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1984年,张藩告别工作多年的兰州,回南京安度晚年。临走时,他把兰州军区配发的家具如数交出,只带走用了多年的一套液化气灶具,还折价160元付了款。
离休以后,张藩仍然保持俭朴的生活。他常对子女们说:“我们是革命家庭,不能铺张浪费,能吃饱饭,有衣穿就行了,可不能忘本啊!”平时他对自己的衣食住行从不讲究,一件衬衣、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其实,他不是没有条件吃穿得更好一些,而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对自己的生活不去刻意追求,脑子里想到的是群众的生活,人民的疾苦。1991年夏季,华东地区发生水灾,1994年江苏发生大旱,他满怀深情地分别向灾区各捐献了1000元和几十件衣物。
张藩抱着对革命负责的态度和对先烈们的崇敬心情,先后撰写了《忆湘鄂赣苏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粟裕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郭村保卫战》《一旅在苏中》《难忘的六十年交往——忆钟期光同志》等十多篇文章。有的记者来采访,希望了解他的历史功绩,他总是平静地说:“和我一起出来参加革命的战友,许多都牺牲在战场上了,我们是幸存者,没有什么好宣扬的。”
1995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张藩受全国政协邀请,作为红军、新四军老战士,赴京参加了党和国家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张藩胸戴功勋荣誉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和刊载了有关他的事迹和文章。
2002年3月2日,张藩将军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