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火盆里的泥鞋
火盆里的泥鞋
作者:祝以信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6-24 浏览次数:8043
在儿时的记忆中,许多人家门旁总有一只寒天用来烤火的泥火盆。火盆不用时,里面总是放着几双沾满泥土的鞋子。为什么要把泥鞋放在火盆里呢?我猜想大概是因为火盆里有余热,可以烘干鞋上的烂泥吧。你可不要小瞧了这不起眼的泥鞋,在那不知胶鞋为何物的年代,它可是出行的主要用具呢。
我家住淮安市楚州区许祝村,村子毗邻苏北灌溉总渠,有100多户人家。全村土质为黄黏土,屋里的地面,一年四季都不会返潮,所以在家可以穿干净的鞋子。但一出门,雨天像胶、晴天像刀的油泥路便将干净的鞋子变成了几斤重的泥鞋。出行回来,人们索性也不再洗刷,把泥鞋脱下放到门旁的火盆里烤干,以便出门时再用。
1952年,国家开挖灌溉总渠时,在排水河上架了一座3米宽的小桥,不久,村里接着又修了一条贯通全村的大道,群众称其为“方便大道”。“方便大道”略高于两侧地面,比过去的羊肠小道好走多了。但因还是泥土路,一下起雨来,仍然泥泞不堪。火盆里的泥鞋,到时候还得时不时地派上用场。
上世纪70年代,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捡砖块铺路,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一听说要铺砖子路,群众积极性很高,纷纷到四面八方捡碎砖块,有的甚至跑到县城和船闸管理处去捡。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原来那条油泥的“方便大道”旧貌变新颜,成了一条砖子路。群众高兴地叫它“大寨路”。“大寨路”建成后,村里不少人家购置了手扶拖拉机。用“小手扶”送公粮、接新娘、运砖头、盖瓦房。在“小手扶”的四轮上,生活一天好过一天。可砖子路却受不了“小手扶”频繁地碾压,时间不长,路面上大坑小坑随处可见,到后来,别说不能行车,就连步行也困难了。泥鞋还得往火盆里放。
上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决定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将这条路铺成石子路。即村集体拿一点、群众筹一点、有“小手扶”人家捐一点、办小厂的农户出一点、在外工作同志献一点。乡政府也闻讯派来压路机,无偿帮助压路。路很快铺好了,路面还撒上细石子,比过去的砖子路结实得多,也漂亮得多了。群众深情地叫它“致富路”。路铺好后,来参观的外村干部还不少哩!
有了“致富路”,人们将火盆里的泥鞋洗刷干净,以为可以再也不用穿了。可是,随着我们村集体办起几个小工厂,不少群众自家也开了箱包厂,生意都非常火爆,来往车辆络绎不绝,加之群众盖楼房,用拖拉机、大平板车拖水泥、砖瓦、楼板等建筑材料,“致富路”上天天车水马龙。繁重的运输压力,石子路哪堪负重,路面很快就破损得不像样子,一到雨天,石子路又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泥水路。洗刷过的鞋子不得不又回到了门旁的火盆里。人们感慨不自已:这火盆里的泥鞋究竟什么时候才能退出历史舞台呢?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上世纪的90年代后期,民生春风吹遍广大农村。江苏省政府启动了“通运工程”,对农村道路建设实施财政补贴,要求乡乡村村通公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如春风化雨,农民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条标准化的水泥路终于建成了,村民们欢天喜地放鞭炮庆祝,并将这条路美其名曰“小康路”。在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沐浴下,富裕了的村民还将水泥路延伸到组、通到户。群众高兴地调侃说:“现在雨过路干,走村串户都可以穿花鞋了。”这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农民对小康路由衷的赞美,也渗透着对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感激之情。从此,火盆里的泥鞋才真正退出生活的舞台,成了村博物馆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