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沙家浜名称的由来及其应用
沙家浜名称的由来及其应用
作者:万中原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6-29 浏览次数:8114
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抗日,打开了苏南东路地区的抗日新局面。9月,“江抗”奉命西撤,在阳澄湖畔留下一批伤病员(经“江抗”三路参谋长清点登记为36名)。根据当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江抗”副总指挥叶飞重新组织武装的指示,11月6日在常熟东塘墅建立领导机关——“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以36名伤病员为骨干,组成司令部特务连(实足兵力一个排)。1940年4月,以特务连为基础编为“新江抗”,后又扩编为第二纵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解放战争开始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四团;1949年整编为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五团;1998年10月简编为某摩托化步兵旅第一营。以36个伤病员为基础组成的这支部队,现仍存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
那么,“沙家浜”的名称又怎么冠用到这支抗日武装上的呢?
早在1943年,由过鉴青作词、黄苇作曲的《你是游击兵团》就唱出了“36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1957年,军旅作家崔左夫写出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原“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写了回忆录《火种》。在此基础上,1960年11月,上海沪剧团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1962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观看由沪剧移植的京剧《芦荡火种》时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随着京剧《沙家浜》的广泛演出,这一剧名及剧中郭建光和阿庆嫂的故事就传播开来。改革开放以后,“沙家浜”这一名称便也与时俱进地被冠用到馆名、地名、部队爱称、教育示范基地和书名上。
1990年5月,当年“江抗”领导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题写馆名。1992年3月,常熟撤乡建镇,将当年伤病员活动地区横泾乡更名为沙家浜镇。1998年8月,奔赴荆江大堤抗洪抢险的一七五团,为了继承和发扬从36个伤病员壮大起来的团队优良传统,擎起了“沙家浜团”的红旗,常熟市委、市政府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了在家乡诞生的部队,便组织慰问团前去慰问。200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命名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5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该部队62年光辉战斗历程的文集——《沙家浜战士足迹》。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从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某集团军摩步旅,军委一声令下,在第一时间火速赶到重灾区——四川都江堰彭州区,他们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不顾余震带来的危险,披荆斩棘,趟急流、翻高山,抢救灾区群众,再奏了一曲动人的鱼水情深的凯歌,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某集团军摩步旅第一营二连为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再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于1996年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军史》是一本权威的版本。第十三页是这样记载的:“步兵第一七五团,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在著名的‘沙家浜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沙家浜”已冠在部队的爱称上。
今年,是“沙家浜”部队成立70周年,常熟市委、市人民政府将隆重举行座谈会,“沙家浜”部队新老战士和沙家浜人民的代表将组成“重走‘东进’路的队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经过毛主席为戏剧《沙家浜》定名47年来,“沙家浜”三个字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剧名,显然有它特定内涵,集中代表我党领导下敌后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历史,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军队与人民鱼水相亲的团结。而这一切,又正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值得高举的一面红旗。由36个伤病员组建的这支抗日武装,在全团面临简编恰又奉命开拔去与洪魔搏斗的关键时刻,果敢的擎起“沙家浜”部队的红旗,可谓约定俗成,让“沙家浜”部队的爱称在神州大地传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