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连载 > 烽火硝烟中的巾帼传奇:新四军女兵
烽火硝烟中的巾帼传奇:新四军女兵
作者:朱强娣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7-08 浏览次数:7680
周恩来(左一)与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队队员合影,左二为队长于晶
1938年春,新四军来到皖南,在人民群众中安下了“家”。
这是一支抗日的队伍,虽然经过长途跋涉,有些疲劳,但却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奇特的是,这支队伍里居然还有不少年轻的姑娘,她们穿着不太合身的军装,美丽的秀发被压在军帽里面;明亮的眼睛闪烁着,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身材虽娇小,却也英姿飒爽,在队伍中格外引人注目。
新四军女兵来自四面八方。有从延安来的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有从八路军学兵队来的女兵,有大量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地的青年女学生,还有来自海外的华侨女青年。她们中有不堪剥削的童工,也有反抗封建婚姻的村姑;有贫苦百姓的女儿,也有富商巨贾的千金。她们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活剧。
再见了,妈妈
新四军干部汪大铭的日记里,记叙了随他一起到皖南的战地服务团女战士郑伟明离家时的情形。
郑伟明瞒着家人,偷偷地跟着汪大铭等人离开温州,投奔新四军。到达温溪镇时,她父母得讯乘船追来,要带她回去。她就逃到山上躲了起来,不愿见父母的面。她父母十分伤心无奈,最后,航船要开了,她父亲说:“伟明一定要去参加抗战,我们也拦不住,但分别时连父母也不见一面,未免太讲不过去,我们还给她带来一些衣物呢!”说完,他拿出一只箱子,放在船头上给大家看,并说这只箱子就是给她带的,希望她来拿去。
汪大铭等人找到郑伟明,劝她到船上去见父母一面。她不肯,说:“不行,父亲肯定会抓住我不让我脱身的。”汪大铭说:“我给你保险,你父亲如果强拉你,我一定把你夺回来。”这样,她才拉着汪大铭一起上船去。
谁知一上船,她母亲就拉住她大哭大叫,并要船老大马上开船。郑伟明拼命挣扎并呼救。汪大铭帮她挣脱了手,掩护她逃上岸去,自己也转身跳上岸,这时船已开动了。船越开越远,隐隐还听到她母亲的哭声。那只黄色的小皮箱还在船头放着,随着江水起伏。
出生在泰国的女孩钟时、许可、林苹,在泰国都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但作为中国人,她们不愿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外敌欺凌,不愿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外敌蹂躏,她们决心回国参加抗战。
钟时在哥哥结婚的那天,破例地让妈妈给她戴上手镯、项链等金饰,准备用它们作为路费。她偷偷地给父母留下了一封信,与许可、林苹一起登上了轮船。
第二天一早,钟时的妈妈、哥哥乘小船追上轮船,劝她回家。面对慈祥的妈妈,钟时毫不动心,坚定地对妈妈说:“如果你一定要我回家,我就跳海了!”“妈妈!打跑了日军,我就会回来的!”妈妈只得流着眼泪,把身上带着的泰币全都留给了女儿,抽泣着乘船回去了。此后,钟时再也没有见到妈妈。
从武汉、南昌到皖南,新四军中的女兵并不多,她们大部分是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的团员。新四军成立后的头几年里,女战士从几人、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100多人、200多人。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女兵队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有陆续来参军的,也有陆续离队的,女兵总数都未再增加。但就是这200多位新四军女战士,却创造了军中新记录,军中有这么多女同志,是前所未有的。
1939年3月8日,新四军军部开会纪念“三八”妇女节,项英副军长作了《我们的女战士》的长篇报告,对女兵的工作和学习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说:新四军女兵已成为大江南北敌前敌后最活跃的战士。……我们的女同志,两年来,已在抗战的实际斗争中,革命军队的生活中,锻炼成为革命的新女性。这种新女性,有前进的思想,艰苦的生活,严肃的精神,独立的工作,战斗的热情,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负起自己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民族、为社会、为妇女本身的解放而战斗。
大时代的女性
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1938年1月在南昌成立,旨在用进步的文化工作为部队服务,为抗战服务。服务团团员不断增加,达到100多人。他们一边学习训练,一边宣传演出。在南昌各种文艺团体和抗日宣传队中,战地服务团名气很大,十分显眼。
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战地服务团团员发展到400多人,其中女兵将近一半。服务团下设戏剧组、歌咏组、绘画组、舞蹈组等。在云岭的三年,皖南的村村户户几乎都留下了服务团团员活动的足迹;云岭的青山秀水无一处不回荡着服务团团员嘹亮的歌声。战地服务团被誉为“铁军轻骑兵”,在这支轻骑兵的行列中,几近半数的巾帼轻骑兵发挥了无可限量的作用。
从八路军临汾学兵队来的王于畊不仅会演戏、会唱歌,还能诗善文,自己动手编写剧本,为服务团写了好几个既好看又有战斗性的短剧。新四军军部都知道服务团有个会写剧本的女兵,大家亲切地喊她“小王”。
1940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快到了,大家提出应该写一个反映女兵的戏。朱克靖团长说:“妇女节的戏,要由女同志来写,集体创作,由林琳、王于畊执笔。”两人商量了一下,找来一二十个女同志,开了个座谈会。
一九六〇年,叶飞、王于耕夫妇与子女合影
参加座谈会的姑娘热烈地谈了各自走过的路,真诚而有趣,有斗争、有惊险,有欢笑、有眼泪,经历丰富多彩。她们把这个剧名定为《大时代的女性》,反映的是几个进步女青年弃家出走,奔向抗日前线的故事。
因为林琳实在太忙,抽不出时间,最后剧本由王于畊执笔,写了四幕,人物有20多个。在“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演出后,观众反映极其热烈,掌声不断,台上的演员简直就是自己演自己,台下的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舞台上下,融为一体。军首长在幕间还到后台去看望演员,称赞这个戏写得好,演得好。《大时代的女性》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坚定了大家走革命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女子八队
晨曦微露。一阵嘹亮的军号划破寂静的山村,唤醒了云岭的山山水水。新四军战士全副武装,迅速地站到操练场上。
在这些队伍中,有一支女兵队伍最为引人注目,那就是教导总队女子八队的战士们。她们一律穿着土布做成的灰色军装,腰间束着皮带,戴着军帽和臂章,绑腿裹得整整齐齐,全副武装,一派飒爽英姿,显得格外精神。
站在队伍前面的是队长于晶。你看她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一头齐耳短发,腰带上挂一支小手枪,精神抖擞,英武潇洒,好一个巾帼指挥官。
刚入伍的时候,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女兵们闹了不少笑话。
姑娘们爱美,戴帽子时喜欢把帽子歪戴,前额留出些刘海,挺俏皮的。风纪扣最好别扣,领子稍稍敞开一些,显得那么活泼。
那漫山遍野的鲜花,采一朵戴戴或插在口袋上,多好看啊!采一把鲜花,插在搪瓷缸里也不失为好主意!
另外,绑腿老是打不好,不是松了就是紧了。在没什么任务时,就把绑腿解下来,偷偷地塞在什么地方,轻松轻松再说。
单纯的小姑娘们,以为穿上草鞋就是艰苦朴素了。她们纷纷脱下布鞋,换上草鞋。谁知,才走一点路,脚就磨破了,只好到医务所去擦药水。看来世界观的改造并不简单呢。
夜间紧急集合,为了不暴露目标,不许开灯。在黑暗中,有的人找不到鞋子,光着脚跑到操场集合;有的人来不及打背包,夹了被子跑出去了;还有的过了好长时间也穿不好衣服,越急越打不好绑腿,迟迟出不去。再次紧急集合时,干脆什么也不带,穿上衣服,蹬上鞋子,就跑了出去,总算得了第一名。于是,首长“表扬”女生队:“原来你们‘轻装上阵’,连背包也没背,当然应该得第一了!”其他队的同志哈哈大笑,女生队的姑娘们闹了个大红脸。
女孩子喜欢讲话,吃饭时也不例外,一边吃饭,一边还比划着、说着,叽叽喳喳地笑着,一班人围着一个菜盆吃饭好热闹。十分钟过去了,饭还没有吃饱,下一个项目的哨子又吹响了。几次饿肚子下来,吃饭时再也不敢说笑,逮到饭菜,狼吞虎咽,保证十分钟内“解决战斗”。
新四军的革命熔炉锻造了她们。她们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生活,自觉接受艰苦的锤炼。
女兵风范
什么是美?帽子歪戴、风纪扣不扣,都不算美!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让青春发出热和光,那才是美。哪怕军装不太合身,颜色不艳丽,革命军人自有革命军人的风采。
当女兵们理解了这一点后,再也没有人故意把帽子歪戴了。许多人都以穿上新四军军装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开始思考穿上这身军装的意义。
仅凭一股抗日的热情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是不够的,还必须自觉经受革命的艰苦磨练和考验,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事业,这样的认识后来在八队女生中无一不有。
为了不耽误早晨的出操,不影响全队的荣誉,在动作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她们想了个办法,每天睡觉前严格按顺序放好帽子、绑腿、衣服等等,一觉睡醒,尚未天亮前,先悄悄地把一些“内务”处理完毕,穿好衣服,打好绑腿,再静静地躺下去,起床号一响,保证十分钟内全体战士按要求集合完毕,多次拿到了真正的第一名。
1938年11月,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到云岭访问,项英向她介绍了女生队。史沫特莱听了很感兴趣,专门去女生队采访,与女战士们谈心聊天,并将她们持枪训练的情景拍成照片,配上文字,寄往国外宣传新四军女兵的风采。
新四军教导总队担负着培训全军干部的重任,是新四军的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八队中,除队长于晶外,从浙江来的乐群担任副队长,军部秘书长李一氓的夫人王仪担任指导员,经济学家薛暮桥的夫人罗琼任驻队政治教员。
转入第三期后,女子八队分成一、二两个队,共100多人。
一队主要由30多位女红军组成,她们文化程度较低,除了学政治外,主要学文化,队长李桂英,指导员张明秀。
二队主要是知识青年,有少数产业工人,于晶、乐群、王仪都在这个队。这个队的学员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较快,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训练,这批女兵在思想认识上都得到了升华。在女子八队打下的政治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陪伴了她们一辈子。
从八队分配到各条战线的女兵,无论是演剧,还是文教、医护,个个出类拔萃,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誉。女子八队声名远播。
对新四军的迅速发展壮大,国民党一直耿耿于怀,想方设法予以限制和削弱;对新四军教导总队培训干部工作的蓬勃开展,他们也深为不安和仇视。
终于,他们不能忍受了。1939年11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跳将出来,指责新四军不应该有如此庞大的训练机构,不应该有什么文化队,更不应该组训妇女,女子八队应予裁撤。
新四军为顾全大局,解散了八队。女子八队被迫停办后,大部分女兵被提前分配到军部各部门,余下的年龄小或文化程度低的学员转到军部举办的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学校,主要学文化,辅以政治理论和军事训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