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永远的怀念——纪念父亲黄火星百年诞辰
永远的怀念——纪念父亲黄火星百年诞辰
作者:黄力飞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7-14 浏览次数:7023
今年的7月11日是父亲黄火星百年诞辰。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不仅是一位慈父,还是一位严师和挚友。在他离开我们的38年中,我们对父亲的怀念与日俱增。
工农儿子惯征战
父亲原姓陈,7岁那年随爷爷奶奶从河南逃荒到江西。因奶奶突然亡故无钱安葬,爷爷只好忍痛将他卖给江西景德镇一名黄姓的瓷商当养子,取名黄火生。将奶奶安葬后,爷爷远走他乡,从此再无音讯。悲惨的骨肉分离,苦难的人生经历,使他在饱尝苦辣酸辛的同时,也不断积蓄着反抗黑暗势力的能量。
1930年10月,父亲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改名黄火星。1931年1月,父亲进入了赣东北特区葛源军政学校学习。诚如方志敏同志所说,这是“一座培养红军干部的熔炉”。在这所学校里,父亲认识了方志敏、邵式平、薛子正等领导,特别是方志敏所具有的那种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风范,更是给父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并对他后来的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1931年4月,经该校教育长薛子正等介绍,父亲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当月从军校毕业。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父亲曾担任过江西弋阳第四游击大队政委,红十一军三十三师九十五团政委,福建第三军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及清流县委书记,第一军分区政委兼代英县独立营政委等。中央红军长征之后,曾担任过永定县委书记及独立营政委,第二纵队政委兼五支队政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在苏区反“围剿”斗争中,他出生入死、身先士卒,被同志们称为“猛子政委”。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他用方志敏、贺龙同志的革命故事鼓舞大家,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浴血坚持在闽西的山林中……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团长,新二支队政委兼三团政委,第七师十九旅五十五团政委,第七师政治部副主任,和含支队政委,十九旅政委。一次,日寇3000余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向三团的何家湾驻地发起猛烈攻击。临近的国民党部队闻风而逃,但父亲却临危不惧,带领三团的同志们激战9小时,毙、伤敌人3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皖南事变发生时,父亲是新二支队的政委兼老三团政委,战斗中大腿负伤,但他沉着、坚定,带领部队血战7昼夜,直到粮绝弹尽,才被迫分头突围。他不顾自己的伤腿,及时召开干部会党员会统一思想,组成突围队伍,与敌人斗智斗勇,先后突破敌人14道封锁线,历尽艰辛胜利到达江北。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任二十五军政委。在渡江战役发起之前,三野决定二十五军在和县西凉山渡江。而这一带是父亲多年战斗的地方,他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他向上级建议:“该处渡江江面宽,对面又是湖泊地,渡江后部队展开困难,应改为从无为油坊嘴渡江。”上级采纳了这一建议。由于登陆地点选择得当,致使我二十五军在渡江战役发起时能迅速突破敌人江防,顺利扩大战果,追击、围歼了蒋介石江南残敌的一张“王牌”——二十军,创造了我一个军歼敌一个军的辉煌战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先后担任厦门军管会副主任、主任。面对战后敌特猖獗、社会秩序紊乱、工厂倒闭、商业萧条等复杂的局面,军管会首先建立了厦门各级人民政权,成立了治安委员会,有效地打击、镇压敌特分子,同时打击奸商哄抬物价、扰乱金融、操纵市场的不法行为,取消金银外币,保护侨胞利益等政策,取得了接管工作的决定性胜利,使厦门成为东南沿海前线对敌斗争的坚强堡垒。
坚持原则重感情
1955年父亲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5月奉调进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第一任检察长,11月10日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在检察工作中,父亲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秉公执法。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个水平高低的问题,而且是个党性问题”。他对每一例案件的处理都十分慎重,重调查、重证据、重事实,不枉不纵。1957年全国开展反“右”斗争,在这场来势凶猛的政治浪潮中,父亲依然像以往一样严格贯彻执行党历来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刚直不阿,不顾个人遭受指责,勇于承担风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军事检查系统没有一人被打成右派,有力地抵制了扩大化错误。
由于童年苦难的经历,使父亲从7岁时起就永远失去了与自己有血脉关系的亲人的联系。参加红军后,他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与同志们建立起深厚的战斗友谊。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身边的同志无论职务高低,他都满腔热情,以诚相待。有位新四军老同志向我讲述了有关父亲的一段往事:抗战期间,一次他负伤准备去住院,他向父亲提出,希望组织上能多给点照顾(其实就是想多要点钱)。他本以为同是红军时期的老战友,父亲会网开一面答应他的要求。可父亲当即拒绝了他:“不行,谁都要按规定发。”但紧接着,父亲却将自己的全部财产——10元钱和一只手表塞给了他。这位老同志实在过意不去,只好留下了8元钱。父亲就是这样,在工作中既讲原则也重感情,因而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
坚信正义胜邪恶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六个。记得小时侯 ,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几乎每到周末他都要依次检查我们从学校带回的作业,了解我们在学校的表现。那时,大姐力燕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父亲经常表扬她,要我们向她学习。虽然那时他工作很忙,但每当我们拿着作业本来到他的面前时,父亲都会和善地接过作业本,一页一页认真地翻看着;有时,他会对其中的错字、错题提出询问,只有得到满意的回答时,才会在我们的作业本上用毛笔签上他的名字。
在平日里,父亲总是全家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不管工作多忙,他每天总不忘听广播、看书、看报纸。他还根据我们年龄不同的特点,为我们订了画报、杂志,叮嘱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字也要写得端正,人要保持整洁,言谈举止要有礼貌。父亲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我们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1966年的夏天之后,我们发现一向和蔼可亲的父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当时家中只有力燕参加了“大串联”。当她回来后,父亲向她询问所见所闻,总是忧心忡忡地和她讨论着……很快,父亲也受到了冲击,随着“运动”的深入,高检和高法机构被宣布停止工作,父亲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闷。
对于那段举国动荡的日子,一直住在家中的小妹力帆是这样回忆的:
“那段时间里,父亲常带我去一些叔叔阿姨家走访,交谈,他们很少谈及在这场运动中的个人得失,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安慰和鼓励,他们回忆着枪林弹雨的战斗岁月,一同为国家的前景、命运而深深忧虑着……
“当时,来京上访的人越来越多,父亲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工作着。一次,一个大哥哥来到我们家,哭着讲述了他的父母一夜之间被‘造反派’夺去了生命。对此,父亲非常震惊。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父亲泪流满面。父亲为他不能有效地保护战友及其家人,为不能严惩杀人的歹徒而难过。就是面对这样尖锐复杂的情况,我也从没有在父亲和那些叔叔阿姨的谈论中听到悲观失望的话,感受更多的却是父辈们坚信正义总有一天会战胜邪恶,坚信我们的党总有一天会拨乱反正,国家会重新走向正轨。
“1970年夏末,父亲因患癌症住进了北京医院。虽然身患重病,父亲却没有丝毫的悲观,相反还关心着一同住院的病友。华罗庚叔叔住在父亲隔壁的病房里。看到他整日闷闷不乐,父亲一有时间就开导他,鼓励他。一次,家里做了发菜炖鸡,我给父亲送去,正好华叔叔也在父亲的病房里。父亲说发菜不容易弄到了,还说要是有酒就更好了,笑着请华叔叔一起吃。其间,父亲特意让我背诵李白的《将进酒》。我知道,父亲表面上是想以诗当酒来助兴,实际上是想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来劝导华叔叔。他还讲了三年游击战时期的艰苦生活。父亲说,那时由于敌人封锁非常严密,吃盐都是不易的,出了汗,衣服湿透了也要舔一下。还说捉到虱子也要吃掉,因为那也是‘肉’呀!我和华叔叔都被父亲乐观风趣的讲述逗笑了。父亲还深情地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多了,眼下是党和人民对我们新的考验,治好病,我们还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华叔叔的愁容。
“关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父亲也有他自己的诠释。父亲对我说,做人不但要按毛主席说的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还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甚至要为这一切献出生命!当时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真正的理解,但我仍然把这些话铭记在心中。
“时隔不久,父亲的病情加重,有时刚吃下的东西就吐了出来,可父亲仍然坚持再吃。父亲不但自己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还叮嘱我要照顾好妈妈。那时,妈妈工作很忙,单位很远,下班后再去医院,常常很晚才能回家,父亲十分心疼她。父亲还嘱咐我和哥哥不要让小弟海平一个人独自来看他,他年纪小,过马路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因为当时住在家里的只有我一个女孩儿,父亲还嘱咐我家务事要多做一些,不要让来家里帮忙的老表姐累着了。就这样,父亲用他全部的爱心关怀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直到走完他生命的最后里程。”
应当说,小妹力帆对父亲的回忆,弥补了我对父亲最后一段人生经历不了解的空白。
只做山谷不做尖
“文革”期间的1968年,我刚上初中,当时正是“三忠于四无限”最风靡的时期。一天,一位同学上课迟到了,他“诚惶诚恐”地在班上检讨说,这是对“伟大领袖最大的不忠”。其实,这在当时是一句最时髦的语言,但我总感到他说的太过了。回到家里,我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父亲听了之后,首先肯定了我的看法。他说:有关“忠”字的提法,原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应当把它只演化成一种表面的形式。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动不动都提升到“忠”字的高度来衡量,那实际上贬低了“忠”字的含意。父亲的话,给了我启发,年轻人容易冲动,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独立分析思考。
那时学校里的“红卫兵”极富政治色彩,我们班40多名同学中只有6名是“红卫兵”,我是其中之一,负责宣传工作,免不了与同学发生一些矛盾。有一次我向父亲谈到学校里的这些事情,父亲听完后并没有发表看法,而是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做人不要总想着去做山尖。山尖固然很高,老远就能让人望到,但它很陡峭,使人很不容易接近,而且它上面的地方很小,摆放不下多少东西,也站不了多少人。而山谷就不一样了,它很深很大,可以容纳很多的东西。”父亲的这番话,直到今日仍令人回味。他用“山尖”与“山谷”形象的比喻,向我揭示了如何做人的道理。今天,当再次回顾父亲的人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自己恰恰就是一个虚怀若谷、宽宏大度的人,他的确是一个一辈子只做“山谷”而不做“山尖”的人。
父亲生前也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让年轻的一代更好地学习方志敏,更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父亲曾亲自写稿,在北京、天津等地向青少年们进行专题演讲。值得高兴的是,这次为准备纪念父亲的百年诞辰活动,我有幸找出这份父亲当年的讲稿全文。
在这篇讲稿中,父亲着重提出了“向方志敏同志学习什么”的问题,并结合他自己个人的体会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
1.学习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党一片忠诚的气概。
2.学习方志敏同志强烈的群众观念。
3.学习方志敏同志的团结精神。
4.学习方志敏同志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5.学习方志敏同志顽强的学习精神。
父亲当年为学习方志敏归纳的五个方面,也是他人生最好的写照。
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