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陈毅与沈默君的《南征北战》
陈毅与沈默君的《南征北战》
作者:顾育豹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7-20 浏览次数:6877
沈西蒙、沈默君、沈亚威、吴强四位新四军文艺工作者,是华东军区著名的四大才子。其中沈默君是江苏常州人,他1938年参加新四军,一直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剧作家,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沈西蒙、沈默君、沈亚威、吴强四位新四军文艺工作者,是华东军区著名的四大才子。其中沈默君是江苏常州人,他1938年参加新四军,一直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剧作家,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1951年创作的《南征北战》,1953年创作的《渡江侦察记》,1957年与黄宗江合作的《海魂》,都是新中国电影红色经典。1961年,他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以后,作品有《台岛遗恨》《自有后来人》等。1979年后,沈默君一直在合肥安享晚年。
我曾在部队从事话剧编剧工作。我从电影剧作家沈默君处了解到他创作《南征北战》中与陈毅的交往过程,让我深受教益。
“写矛盾冲突才有说服力,才有艺术魅力”
新中国建立之初,陈毅是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又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常往来于南京、上海两地。那年月的沪宁线,火车从上海到南京,至少要六七个小时。
1951年春的一天,陈毅坐火车从上海回南京,路过无锡站时,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吴强上了车。他是军区电影指导委员会主任,当时苏南行政公署设在无锡,吴常到无锡联系工作。吴强上车后,向陈毅报告,军区文化部刚完成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陈毅高兴地说:“我们军区有人写电影了?你写的?”
“沈默君写的。”吴强从公文包取出一大沓文稿。
陈毅接过文稿,喜滋滋地说:“好,很好!我们刚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接着就要像苏联那样,拍我们共产党的电影。你看斯大林,他们拍了多少部十月革命的片子啊!”
吴强汇报说,沈默君完成的电影剧本,是根据沈西蒙的话剧《战线》改编的,原剧导演顾宝璋也参与创作。该剧反映的是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历程。
陈毅点点头,说:“沈西蒙写的戏,我看过;沈默君写的小说,我读过;沈亚威作的曲子,我唱过。我们华东军区的‘三沈’是出了名的。”
陈毅点燃一根烟,对吴强说:“我的吴部长,你现在找个地方去休息吧。到南京还有三个多小时,我要在火车上把这部‘电影’看完。要是真不错的话,我们要赶快把这部电影拍出来。”这就是后来被誉为新中国首部史诗性战争大片的《南征北战》的初稿。
那时,陈毅的家位于南京市青岛路1号,是一幢西式小洋楼。一天,他特意沏了两杯茶,在楼下客厅里和沈默君谈《南征北战》剧稿。谈了很久,最后明确地说:“你们应该设计一个解放军团长,在大踏步后退的时候,搞不通思想,丧失了胜利信心,临阵脱逃,叛变投敌,最后在我军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又俘虏了他,受到军法审判。”陈毅站起身,拍了拍沈默君的肩头,亲切地说:“同志哎,这样写矛盾冲突才有说服力,才有艺术魅力。要知道,搞通运动战思想,不是听一次报告就通了的,是要经过斗争实践才认识的。”
沈默君聆听陈毅的指示时,一下愣住了!他为面前这位儒将的大胆艺术构思所折服!他将陈毅的指示一字一句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集中写毛主席伟大的运动战战略思想为好”
《南征北战》第二稿完成了。
当时,剧稿对未来的电影是着重表现人民战争的性质还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并不很明确,只是简单地认为两者不可分割,而在写剧本时比较偏重于前者,原因是对这一方面的生活比较熟悉。剧本试图把华东战场三年来的重大战役都包罗在内,因而从毛主席到重庆谈判、蒋介石撕毁协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写起,接着以莱芜战役为背景写苏中七战七捷后向山东撤退,再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写经过粉碎敌人重点进攻,我军转弱为强,最后以外线出击为背景写大踏步前进,直到准备投入淮海大战为止。
陈毅阅后,把沈默君和话剧《战线》的作者沈西蒙、导演顾宝璋召到一起,共同探讨剧稿中存在的问题。
陈毅首先肯定了剧作者的艰辛劳动,然后循循善诱地说:“艺术不是历史总结,也不是政治工作报告,不能面面俱到。艺术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就是要集中一点来表现全盘。根据你们所掌握的素材,我看,还是集中写毛主席伟大的运动战战略思想为好,因为这个主题有现实意义。”
关于故事结构,陈毅主张重庆谈判不要写,就从鲁南撤退写起,写到莱芜战役为止,不要什么都写;什么都写,写得不深刻。并说可以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正面描写历史事实,一种是采用虚构故事的做法。陈毅认为应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的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运动战战略思想。
大家听罢,当即表示同意。
为了让剧作者进一步认识运动战战略思想实质,陈毅详尽地把当时华东战场敌我基本情况讲解给他们听,又帮助他们确定剧本的贯穿线为运动战中的大踏步后退和大踏步前进,并且要他们重新构思故事,不要写真人真事,用现实主义结合浪漫主义的方法去写。陈毅谈到表现敌人也应该采取现实主义的方法,敌人是顽强的,不应该写得不堪一击。
陈毅还当场慰勉剧作者,说这个剧本的内容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写得也生动,如果能够再下一番工夫,把写作的角度再转一下子,把问题再深刻一层,思想性与艺术性就会更好一些。
陈毅的指点,无疑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对此,剧作者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增强了修改剧本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写战略思想问题太大,对能否写好没有把握。
“不要提我陈毅的名字,也不要提陈司令、陈军长”
经过共同努力,至7月底完成了第三稿,此时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
夏天的南京,气温达到40摄氏度左右。陈毅在军区医院抱病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轮流念新改好的剧稿。病房内,两台电风扇呼呼地吹,陈毅仍满身冒汗,但却全神贯注地听。
听后,陈毅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同剧作者讨论修改方案。他坦率地指出剧稿所存在的缺点,是概念化和简单化。他告诉剧作者,该在哪些地方加强、哪些地方削弱。他列举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经典著作,要剧作者去阅读一下。他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还是要读一点文学名著。写文章、写戏、写电影都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构思要深思熟虑,要学古人那样反复推敲,不要拈来就写,考虑成熟了再下笔。”
接着,陈毅特别强调:“剧本中有些对话,请你们务必修改,就是不要提我陈毅的名字,也不要提陈司令、陈军长,统统改成部队通用的首长称呼,好不好?这件事,我拜托你们了!仗不是我陈毅一个人打的,我陈毅一个人能消灭敌人60万吗?胜利归功于毛主席伟大的军事思想,归功于全体指战员。个人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总是有限的,我陈毅不能贪天功为己有!”
吴强主抓电影《南征北战》的工作。陈毅又特地同他打招呼:“吴部长,我拜托你帮我把好一个关,就是不要在《南征北战》中提到我,知道吗?我的作用也就那么一点儿,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夸大一个人的作用,就会脱离群众。我们共产党从来只承认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只承认时势造英雄的说法,而不赞成一个英雄造就整个时势的说法。”
陈毅的指导,奠定了《南征北战》史诗片的地位
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听了陈毅一番指导和点拨,思想豁然开朗,把原来写的剧本打乱,重新结构,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史诗片的地位。
想着陈毅关于写“解放军团长叛变投敌”的设想,沈默君几天几夜都没睡好。他和沈西蒙、顾宝璋反复商量,无奈三人脑子里“清规戒律”太多,所以只写了一个战士由于对运动战思想不通,从主力部队开小差到地方游击队的情节。
沈默君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新稿。这一稿经过三野电影指导委员会审阅,再送陈毅审定。陈毅在提出个别场面与对话仍须修改的意见后,认为这个剧本的创作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
剧本修改后,吴强便让沈默君携剧本赴北京,呈总政文化部审查。总政方面提出意见后,沈默君就在北京修改。后又将剧本送上海电影制片厂审查,再次进行了修改。剧稿刚脱手,即被北京一家文艺刊物全文登载,开创电影剧本在期刊发表的先例。
最后,电影剧本《南征北战》呈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
1951年9月6日,电影指导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委员们对拍摄电影《南征北战》表示了支持。于是,中央电影局下达了拍摄令,上海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
在层层审查过程中,剧本有几处被要求必须修改:
原先剧本拟通过高营长和赵玉敏隐约涉及爱情的密切关系,以深入表现部队和群众的关系,结果受到“在战争艰苦的情况下,一个军人怎么能够跟一个地方女同志谈恋爱”的责难,只好修改成那种似是而非的关系;
剧本结尾原先写奉命插入敌后的张连长,为阻击敌人突围壮烈牺牲。审查意见认为“正面人物不应当牺牲”,剧作者只能忍痛删除了;
剧中原来所写唯一对运动战思想不通的战士王春开了小差,被指为暴露了我军政治工作一个很大的弱点,修改为没有开小差,变为我方全部都是正面人物出场。
有人严厉地指责沈默君:“让一个战士的思想发展到开小差,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失败。为什么要这样写?什么动机?你们要向组织检讨错误。”
陈毅详细了解了电影剧本《南征北战》的审查过程,沉默了。他是个组织观念极强的共产党员,既然是上级部门的审查意见,他不主张剧作者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深知,剧本中的“爱情”、“牺牲”及“战士开小差”等情节设置,均是剧作者受自己的艺术观点影响所致。殊不知,陈毅原本还要求在《南征北战》中写出“解放军团长叛变投敌”的震撼剧情,只是剧作者有顾虑,才写了一段“战士开小差”啊!基于当时全国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等严峻形势,陈毅感到《南征北战》能通过审查而获拍摄,已是很幸运了。
1952年10月,《南征北战》摄制完成。影片一经放映,好评如潮。在新中国的银幕上,开天辟地以崭新画面,展现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
在《南征北战》的拍摄中,陈毅在北京开会,遇到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还是泄出了他胸中的不满:“一个战士开了小差,就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失败?那张国焘将军开了大差,投降了蒋介石,能不能说我们的政治工作垮台呢?不要形而上学去看问题嘛!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脱离了革命,我们党垮台了没有?没有!党少了一个陈独秀还不是照样发展壮大了,地球还不是照样转到现在?对艺术要求不能形而上学,吹毛求疵。”“艺术不写矛盾冲突就不成为艺术了。”“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照相。艺术的特点是夸张,就是要把真善美和假丑恶放大若干倍给人看的,教育人的。艺术构思要大胆,要有魄力。”
陈老总艺术构思上的胆略,在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中,仍然值得学习,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