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回忆苏浙军区医务学校
回忆苏浙军区医务学校
作者:杭松海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7-22 浏览次数:6911
苏浙医校的全名是新四军苏浙军区医务职业学校。为什么加上“职业”两个字呢?据说是为了能吸引、招收到更多的学生。
1944年下半年,粟裕率部队,从苏中渡江南下,建立了苏浙军区。随着解放区扩大,部队增多,面临反攻的大好形势,部队需要各种人材。军区一成立,卫生部就着手组建苏浙医校。苏浙医校1945年初在东峰岕成立第一期,学员共90多人,分一、二两个队,名誉校长是苏南行政公署主任吴仲超,校长由军区卫生部长李振湘兼任,教导主任彭道清,教员陈炳玲,教育干事陈通怡,政治指导员丁里。学校原定学制一年,但由于形势发展快,8月15日日军投降,学生就提前毕业,实际只学8个月。苏浙医校是在革命斗争火热时期办的一座新型学校。
在医校学习的这段经历,使我终生难忘。因为她使我这个不明事理的毛孩子不仅学到医疗技能,更使我逐步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懂得人活着应该怎样生活,从而使我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
政治课是苏浙医校整个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大,只是每周星期六进行活动。通常总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人们不会对它感兴趣,尤其年轻娃娃,玩心重,不愿听这种说教。但是在这里政治课所花的时间不多,却收到很不平常的效果,往往引起学员们强烈反响,表现出了少有的兴趣。原因是这里的政治课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密切地结合实际,如围绕打倒帝国主义,详尽分析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及其方方面面原因来进行的。
我们的政治课没有固定的成形课本,通常都是采取请人作报告、专题讲解等方式进行,讲课任务主要由政治指导员丁里担任。丁里讲课能抓住人的心理,深入浅出,很有艺术性,一个普通的事情,他能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医学教育,教会我们掌握一定的为人民服务技能,而政治教育是教育我们怎样认识世界,认识革命,树立彻底革命思想,使我打开眼界,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境界,使我们逐渐成为一个朝气逢勃的自觉的革命者。
当时我们的政治活动包括看报,我们能看到《苏南报》《前线》《火线报》等内部刊物。报纸除了能了解时事消息外,还可以了解施政纲领、方针、政策等内容。
一没有现成的教材,二没有必要的设备,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而苏浙医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办起来的。
当时教员、学员一聚齐,就开学上课。没有教材、没有图书,甚至连挂图也没有,教具设备更谈不上。教材都是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自己编写。说到课堂,到处都是课堂,行军到那里,放下背包找块门板就是课堂,背包是坐椅,膝盖就是课桌。条件好时,打些竹马架上木板,就算是像样的课堂。学校主要靠独特的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学习的方法,依靠师生克服困难,坚定顽强的精神,使办学取得显著效果。经过短期培训向部队输送了有用的急需人材。
老师讲课,力求简明扼要便于记述。学生学习强调互助。由于文化水平和素质悬殊很大,要使每个学员都完成学业,每个学生都必须记笔记,下课后对笔记必须补充完整,这是学员攻关的主要依据。记笔记虽然要花一些时间,它的好处是思想集中不能溜号,通过记笔记能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当然老师花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讲授内容是少了一点,但对初级医学教育还是适合的。
互助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好的与差的组成互助组,除了自己复习外,更多时间是互助组在一起互相研究,弄通课的内容,互问互答,小组弄不懂的问题,提到班里解决。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高深问题,班里多数都能解决。苏浙山区农村晚上不太点灯,老百姓都点燃篾黄片(竹片)照明,我们发的蜡烛,也只是铺床铺时照一下。黑夜,全班就坐在床上,复习背诵一天讲解的课程。有时在行军中,也抓时间互相提问,这种学习方法很刺激,课堂上讲过的内容基本上都能消化吸收了。当然启发式教育强调独立思考,在教育上也是重要的,但在当时的具体对象和具体教学条件下我们那种教学方法,还是可取的,课程内容虽杂,学员学得扎实,记得牢,在医校学的东西我至今还记得不少。
学校按照军事要求实行连队建制,一切都是军事化。学校管理人员很少,很多事是在俱乐部的组织下,学员自己管理自己,俱乐部下设生活、宣传,文体、卫生等委员,推动各项工作。
我们当时按军事生活要求,时间十分紧张,早上起床出操跑步,上午下午都有课,只是晚饭前一小段自由活动时间,什么事都挤在这段时间里,包括俱乐部的各种活动,唱歌、游戏、补笔记、互助谈话等,普通学员忙,学员干部就更忙。几乎一点空隙时间都不放过。就拿开饭来说,也比较特别,开饭哨子一响,全队集合集体唱歌等待,值日生负责打饭菜,把饭盛好,菜也分好,队列才解散,各就各位,每人端好碗,拿好筷,哨子一响,才能开始。五分钟吃饭完毕,哨子一响,又集合、然后解散。如果谁的饭没有吃完,解散以后再把饭吃完,实际上等于亮相。开始一些女学员吃饭慢,常造成难堪。经过锻炼,大家都能在规定时间吃完饭,实际吃饭速度等于抢着吃,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吃饭还是很快。
伙食虽然不算很好,也还过得去,隔三差五能吃上点肉,山区出毛笋,一天三餐几乎餐餐都有笋。伙食由学员代表参加管理,当时似乎无人计较伙食,也提不出什么意见。
年轻人喜欢唱歌,唱歌也是学校里活动重要内容之一。一有机会就歌声不断,学员中能人不少,许多歌都是学员自己教唱。当时唱的歌不少,经常唱的歌有《跟着共产党走》《义勇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游击队歌》《繁昌之战》《反扫荡》《延安颂》《苏联国歌》《国际歌》《三大纪律》《卫校之歌》《五·一二之歌》等。这些歌,雄壮有力,内容激励人心,大家特别爱唱。
《卫校之歌》是我们自己的歌,唱起来更亲切流畅,由李振湘部长作词,沈亚威谱曲。歌词是:“革命的工作在进展,医学的技术要提高,为了这个重大任务,我们学习在卫校,看那,在前线在后方,工作中病倒的同志,战斗中杀伤的伙伴,都要我们去照料,他们希望着健康……”
实际上唱歌等于自我的政治教育,然而哪儿找时间唱呢?那就采用见缝插针的办法,每次吃饭前、开会前必唱歌,行军集合休息时游戏罚唱歌也是内容之一。
在寂静的山村,不时地飘出阵阵威武雄壮的抗战歌声,展现了我们青年人的朝气,也增强了师生们抗战胜利的信心。
在繁忙的学习和严格紧张的军事生活中,青年人是否那么老实、安分,相安无事呢?不,无论生活行动如何,年轻人好动,仍然各有各的个性,虽然团结友爱是主要方面,但是同学之间闹点意见、有点摩擦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特别是班里的那个叫周俊的小胖子,就常和大家闹点问题。陆鸿志这个小聪明总爱摆弄一些小创造,当时物质条件很困难,甚至普通的醮水笔也不好买,陆鸿志能用山上的竹子削出笔尖,还很好使,给没有笔的人带来帮助,这是好的方面。但这个人生活上有些散漫,大家学习生活那样紧张,他却爬到树上掏来小松鼠,天天放在怀里,竟也养活长大了。其实大家都还是一群孩子,各有个性是很自然的,也不应该强求一律。
我们过的是供给制生活,除供给吃饭穿衣和发一些学习用纸外,只发2.5元津贴费。2.5元钱能派多大用场?当时有一段仿八路军小调的口头禅:“津贴费二元五角钱,买不到半包大英牌香烟。”可见津贴是微乎其微的。当时牙膏是稀罕品买不起,只能买一种叫无敌牌的牙粉。墨水是学习必需品,但买不起正规墨水,多是请事务长在街上带一种上海出的鸡牌墨水精,这是一种价钱很贱的小片片,用水一冲,就能制一小瓶墨水。但据说比红军时期好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得贫乏一些,但精神生活却特别丰富,所以大家虽苦犹乐。
在学校生活中不能不提一提的是生活检讨会,这种会每周开一次,内容是检查每个人的优缺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会原叫生活会,有表扬,有批评,不知怎的大家都很谦虚,只管检讨,所以最终变成名副其实的生活检讨会了。现在想起来有点好笑,一些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事,当时毫不放过,甚至弄得面红耳赤,像是真的大不了的一码事。检讨多半是自觉的。其实大家生活在一起,什么事一点点也瞒不过去,你不检讨,别人会不客气的给你端出来;你检讨深刻,也就顺利过去了。这种会经常开也有好处,检讨能取得谅解增进团结,也能使人的缺点得到及时的克服。
苏浙医校的生活面是广阔的,以上只是生活的一些片断。我们课堂上贴的“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八个大字,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我们经历的那一段学习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的的确确贯彻了这个八字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