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战火中的盐垦中学
战火中的盐垦中学
作者:高继宽 吴干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7-31 浏览次数:7116
抗日战争期间,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后,为了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及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举办各类学校,教育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以不断壮大、扩充革命队伍和根据地的建设人才,是党非常重视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以及日伪军在“扫荡”“清乡”中推行伪化教育,教育战线上的斗争形势是尖锐复杂的。为了开展对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1943年春,苏中行政公署及二专署决定,派孙蔚民去台北县创办盐垦中学。当时,日寇在台北县大中集设立了据点,为防止敌人的捣乱和破坏,减少办学阻力,掩护师生安全,确定暂以私立为名,定名为私立盐垦中学,请开明人士陶叔彪先生任校长,孙蔚民任教导主任,谢也实兼任总务主任,聘请各界人士成立校董会,筹措办学经费。校址设在离敌据点大中集十几里路的鼎丰公司。1943年5月正式开学。1943年11月,即公开以抗日民主政权领导的公办学校办学。孙蔚民担任校长,刘仲元任教务主任,姜子毅任总务主任。全校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体育、教育学、农技、政治等学科,有专业教师近20人。
盐垦中学先后设有普通班、师范班、农垦班等三个专业八个班共300多名学生。
盐垦中学起初只有普通班。开始招收男女学生数十人,他们有些是来自敌占区的知识青年,有些是失学在家的农村青年,按程度,分为初中三个年级五个班。学生虽然不多,但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学认真。在工作、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自己选编教材,制作教具,讲究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热爱同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关心同学们的成长,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信任和赞扬。原在敌占区求学的青年,也纷纷转来盐垦中学就学,暑假后学生剧增,达到一百六七十人。
1943年9月,为了发展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决定增设师范部。师范部分乡师和速师两个班,先后共招学生100多人。乡师班学制两年,学生均系小学毕业程度的青少年。除文化基础课程外,还开设教育学专业课。速师班带有短训性质,着重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教学方法与学校行政管理的教学。学员多数是塾师和失学青年。通过学习,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学校做教学工作。1944年上半年,学校又开办了简易师范班,初中三年级毕业生全部升入简师班,同时招收了一批社会青年入学,学制为一年。
1944年上半年,学校根据台北棉垦区的特点又增设了农垦班,招收农村青年入学,全班学生40多人。农垦班的学生一面上课一面劳动,他们开荒种地,养殖蜜蜂,是一个半工半读的班级。教师除课堂教学外,很重视生产实践,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劳动,为培养垦区建设人才作出了贡献。
在教育方面,学校坚持了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除了文化课外,增设了政治常识课,进行抗日民主教育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教育。学校还十分重视课堂教育与社会斗争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民主政权的建设活动,组织师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参加群众的田间劳动等。通过实践,丰富了同学们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历练。学校还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通过唱革命歌曲,演革命戏,进行体育比赛,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为了培养学生的民主作风和自治能力,校内还成立了学生会,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盐垦中学创办之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日本侵略者为了垂死挣扎,不断对我根据地发起猖狂进攻,实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抢三光政策。台北县的日伪军也经常下乡“扫荡”、袭击、屯垦、“围剿”。因此根据地军民和日伪军之间的斗争十分紧张剧烈,致使盐城中学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非常恶劣。盐垦中学没有固定的校舍,也没有固定的校址,实际上是一所游击性的半露天学校。
盐垦中学先后进行过三次转移。
第一次由鼎丰公司转移到通商镇的通遂公司。盐垦中学的迅速发展,引起大中集驻敌的恐慌和不安,他们始则对校董会施加压力,继则欲要对盐垦中学进行搜查。根据上级指示,1943年11月,为了防止大中集敌军对盐垦中学突然袭击,决定学校向内地转移, 当即召开了全校师生紧急动员大会,孙蔚民校长在会上讲述了当前形势和青年前途的选择,动员师生随校南迁。同学们极为振奋,响应号召。会后全校师生100余人连夜转移到通遂公司。
第二次是由通遂公司转移到洋岸。1944年6月,大中集驻敌阴谋到乡下屯垦,妄图对根据地军民进行围剿。为了彻底粉碎敌人企图利用校舍做据点进行屯垦的阴谋,盐垦中学将借用的通遂公司的校舍全部拆毁,将学校从通遂又迁移到台北的中南部地区洋岸。
第三次是1944年秋,日伪军下乡“扫荡”,学校借用的洋岸民房校舍全被日伪军烧毁。学校又由洋岸转移到东北灶一带。此后,学校便没有校舍,没有课桌椅,没有安定的教学环境。根据苏中教育会议的精神,开展游击教学,将学生分成两个班,初二以上的大同学编入简师班,初二以下的小同学编入普通班。以居住的地方再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密切结合实际斗争生活的需要,如语文课注重应用文,数学课教珠算、簿记等。密切配合当前斗争形势积极开展文娱活动。在教学方式上将学校教育与群众教育结合起来,运用唱歌、演戏、跳秧歌舞、教识字等形式,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军、参战。
盐垦中学在初建时就建立了共产党秘密支部。共产党员孙蔚民直接接受二地委领导。学生党员有叶文茵(原名郭南)、董秀芳(原名文华)、陈胜三人,由叶文茵担任支部书记,受台北县委领导。
1943年6月,何兰芳同学被第一个吸收入党。1943年11月,中共台北县委派方宁斯(英语教师)担任学校支部书记,曹维真为组织委员,刘有铎为宣传委员(以学生面目出现)。党支部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了群众,积极配合学校行政完成各项任务。1943年底至1944年初,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寒假期间党支部组织新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加了台北县委举办的训练班学习。
1944年暑假,在苏中二地委、专署、军分区直接领导下,盐垦中学和东台二联中联合举办了有学校全体师生参加的暑期夏令营。地委、专署、军分区的领导陈扬、俞铭璜、梅嘉生、林修德等都为夏令营的师生做过报告。俞铭璜著的《新人生观》成为大家喜爱的读物。同学们热爱这种既严肃又活泼的夏令营生活。通过学习,许多同学树立革命理想,师生觉悟迅速得到提高,革命热情高涨。夏令营结束后,20多位同学离开学校参加了新四军。
在党支部直接领导下还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日青年先锋队,一批要求进步的同学加入了这个组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加强学生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学校设生活指导员,王舫和薛友老师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学校领导和党支部的政治思想工作坚强有力,保证了学校各项任务的完成。
1944年7月,苏中行政公署召开了教育会议。孙蔚民、陈象新等出席了会议。会上,肯定了盐垦中学的办学方针和教学成果。校长孙蔚民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得到苏中行署的特等嘉奖。苏中行署颁发了奖状。其内容为“查苏中第二行政区盐垦中学校长孙蔚民自抗战以来即积极参加民主抗日工作,对团结抗战民主建设及新民主主义教育之研究实施推行贡献颇大”。
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各条战线需要大批的干部。1945年1月,苏中领导决定结束盐垦中学工作。学校教师全部参加四专区“文教研究会”学习,分配新的工作任务。孙蔚民调四专校担任校长。学生全部分配到机关、部队或留地方工作。
盐垦中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历史,但她在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光辉一页。
她始终坚持学校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为社会革命斗争和生产斗争服务的方向;坚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领导、教师、学生之间平等互爱、团结战斗、共同进步的新型的同志式关系。
她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了300多名学生,全部投身抗日战争的革命行列,并成了军队、地方以及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在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