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皖留”
“皖留”
作者:汪进君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8-17 浏览次数:7141
说到“新四军”,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所了解,但是说到“皖留”,知道的人就不多了。1941年1月4日,蒋介石为了实现在抗战中削弱共产党的目的,命令新四军限时北渡长江。当时驻在云岭的新四军军部撤走时,将8个婴儿留在了老乡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皖留”。
对于不满周岁的小“皖留”来说,是悲剧命运的开始。“皖留”的父母,都将随部队北上。因形势危急,无法将嗷嗷待哺的儿女带走。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皖留”的母亲最后一次来到老乡家,抱起“皖留”,使劲地亲吻,热泪扑扑地洒落在“皖留”又白又胖的小脸上。“妈妈对不起你,好好住在老乡家,一定要听话……”她对愣愣站着的乡亲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就离开了。望着战士们离开的背影,老乡的眼泪早已溢出了眼眶。就在那天深夜,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7000多战士魂归青山……
据回忆,收留“皖留”的老乡,为逃脱顽军的搜索,东躲西藏,历尽煎熬。在漫长的岁月里,其他7个小“皖留”相继离开了人世,只有詹家的“皖留”幸存了下来。
1949年,云岭解放。“皖留”的养父母领着“皖留”四处寻找解放军战士,然而当年的新四军战士始终没有出现。
詹家一次一次地跑宣城,跑芜湖,终于得知,“皖留”的生父叫孟星野,生母叫李辛渠。孟星野在战斗中已牺牲了,李辛渠则下落不明。
为了不让“皖留”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詹家从此不再带她找生父生母了。詹家在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仍按照当地习惯专门为小“皖留”打了个铜项圈,套在颈项上,意在永远把这颗掌上明珠“套住”。
1952年春节刚过,芜湖军分区来人,通知“皖留”被批准享受烈士子女待遇,可以去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读书……考虑到詹家多年的养育之情,来人表示,詹家也可以留下她。也是那么一个夜晚,詹家老俩口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老乡想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深夜,“皖留”妈妈的深情托付,想到了新四军战士当年与他们共同劳作的情景,想到了茂林山沟里传出的枪炮声……这位亲自抬过新四军伤员的养父终于下了决心,叫醒了小“皖留”,给她讲述了一切。“皖留”离开的那天晚上,詹家灯不点,饭没吃,全家在黑暗中默默地坐到了半夜……
在华东军区卫岗干部子弟学校,“皖留”正式改名为孟烈。但她人在南京,心里仍记挂着泾县的那片土地,养父母拮据的生活,大哥为生活奔波的身影,常常萦绕在她的脑海里。每月仅有的40元生活费,她省吃俭用,只花8元钱,余下的积攒起来给爸妈补贴家用。在南京念书的几年中,每逢寒暑假,她都回去帮爹娘干活。山区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初中毕业后,为资助詹家,她早早地参加了工作。
1962年,《人民日报》一篇有关烈士子女的报道写了孟烈不忘泾县父老乡亲的事迹。几天后,孟烈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信,并约她迅速去南京一次。原来,写信的正是孟烈的亲生母亲。相见时,生母告诉她:1946年,身为旅长的父亲在江苏溧阳的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解放后,母亲重组了家庭。当时,母亲和继父坚决要把孟烈留在身边,弥补当年因战争带给她的缺憾。然而,孟烈却说:“1941年留下的8个‘皖留’,最后只剩下我一人,其中有多少心酸事啊!新四军离开云岭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云岭百姓十分残酷。一天,匪徒不知从哪里听到风声,说詹家藏匿了一个‘小共匪’,就把我爹抓起来,吊打了半夜,爹爹被打得昏死过去好几次,却不肯说出半个字。娘把我藏在家中小阁楼里,让大哥守护着,自己出门一家一家地磕头,把膝盖也磨破了,让村里人担保。村里的父老乡亲联名担保:这孩子确实是詹家后代。这才保住了我,保住了新四军在云岭留下的一条小生命。”
如今,退休了的孟烈平静地生活在泾县县城的一幢普通民宅里,愉快地忙着“云岭接待站”的工作。尽管詹家老俩口已经离世,孟烈还是一如既往厚待云岭的父老乡亲。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与老百姓鱼水难分、血肉与共的赞歌。战争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军民情却永远地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