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从县敌工部长到中央台办主任——记一生从事统战联络工作的杨斯德将军
从县敌工部长到中央台办主任——记一生从事统战联络工作的杨斯德将军
作者:黄进琪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9-07 浏览次数:7345
杨斯德将军
杨斯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也是我仰慕已久的老将军,杨老离休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兼国务院台办主任。2005年,杨老是促成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成功访问大陆的重要牵线人。前不久,笔者慕名到北京西直门拜访了杨斯德老人。
走进杨老将军的客厅,书卷气扑面而来,客厅四周错落有致地挂着几幅书画作品,最醒目的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的题词,分别为“智勇双全英雄虎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这是对杨斯德将军一生传奇经历和高风亮节恰如其分的评价。
16岁投身抗日救亡,17岁加入共产党,18岁进入
八路军敌工干部训练班学习,从此一生从事统战联络工作
杨斯德的家乡山东滕县,是中国四圣之一科圣墨子的故居。
杨斯德1921年出生在农民家庭,世代以耕作为生。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因生活困难,兄弟姐妹6人,只有他和哥哥杨斯明两人存活下来,其他弟妹均幼年夭折。父母饱尝没有文化而受人压榨剥削之苦,节衣缩食供他一人读书。杨斯德在家乡读私塾、上小学,后来考入滕县乡村师范。
杨斯德读书期间,耳闻目睹了日军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面对日寇惨无人道的兽行,他下定决心:打败鬼子,保家卫国。1937年3月,他在师范读书时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当年夏天,他告别家乡、父母,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引下毅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改称苏鲁支队。翌年春,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苏鲁支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五团。
1939年,杨斯德被选调到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敌工干部训练班学习,训练班结业后回鲁南,先后担任四团、苏鲁支队敌工股长,从事瓦解敌伪军和敌伪政权的工作。
以县委敌工部部长身份,导演了一出巧取赣榆城的好戏,受到滨海军区通令嘉奖
1942年,杨斯德被任命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六八六团敌工股长兼赣榆县委敌工部部长。第二年,他导演了一出巧取赣榆城的好戏。
当时,驻守赣榆的是伪“和平军”第七十一旅。旅长李亚藩两年前投降日寇,卖国求荣。杨斯德遵照旅、团首长指示,对伪军不断开展政治攻势,派出敌工干部李德新、徐宗信打入伪军内部。他们很快与七十一旅一团团长黄胜春建立了关系,杨斯德向黄胜春讲清了日军必败、中国必胜的形势,晓以大义,指明出路。一团副官刘连城曾被俘虏,经深入教育后释放,后来他经常向八路军传递情报。
赣榆县城墙高耸,外壕深阔,碉堡林立,易守难攻。为顺利拿下赣榆城,滨海军区陈士榘司令员、符竹庭政委多次找杨斯德去汇报情况,并共同研究制定了利用内线关系,配合部队作战的多种方案。行动前,杨斯德再次找刘连城谈了一次话,反复讲清了这次行动的意图,要他沉着冷静地应对,见机行事。
1943年11月19日深夜,六八六团、二十三团和部分地方武装摸到赣榆城外。杨斯德等跟着符竹庭政委,紧随战斗英雄何万祥连长带领的突击队隐蔽在县城东北门外。拂晓前的夜,静悄悄,刘连城故意咳嗽两声,走向外壕。城上的哨兵大叫一声:“干什么的?”刘连城慢吞吞地说:“刘副官,刘连城。”话音刚落,板桥前的木栅门“吱呀”一声拉开了。两个工兵扛着用面粉袋装的炸药跟着刘连城进去了,侦察班长刘国荣和战士孙世宏立即在木栅栏跟前卧倒,以备搞不开城门时掩护工兵爆破。这时,哨兵热情地答话:“唉呀!刘副官!你这么晚才回来?我马上去开门。”边说边从城楼上往下跑。另一个哨兵可能看到扛面袋子的人,惊愕地叫道:“怎么?哪儿来这么多人?”突击队员沉着地注视着城楼上的动静。刘副官生气地说:“你们真啰嗦!这么多给养,天黑小车不能推,不找人扛,你们喝西北风去!”哨兵连忙说:“刘副官,快进来吧,今晚真冷!还有老乡呀,哪村的?”这一问,可把两个工兵难住了。他们都是山西人,一开口就会露马脚,便只好“嗯,哦”地答应着。刘连城没容哨兵再开口,立即接茬说:“麻烦了。”说着递上一支烟,摸出火柴在城门口划着了,这实际是搞城门的信号。哨兵伸着脖子来对火,被刘副官冷不防掐住脖子;两个工兵迅速上来,一人扭他的胳膊夺下大枪,一人将他按在地上。刘连城低声警告:“不许喊!要不打死你!”这时,侦察班长刘国荣将城门打开,何万祥连长一声令下,突击队员飞快冲进城去。
“叭!”城上的另一个哨兵见势不好,惊慌失措地放了一枪。侦察员孙世宏顺着枪声还了他三下子。这家伙边逃边喊:“不好了!八路军进城了……”刚跑两步,迎面来人厉声喝道:“混蛋!喊什么!”接着啪啪两个耳光,连踢带打地卸下他的三八大盖枪。
来人正是八路军潜伏在七十一旅当兵的徐宗信。他领着何万祥的突击队向伪军一团三营扑去。符政委和杨斯德等登上城楼时,突击队员已将胜利的红旗插上城头。
陈士榘司令员指挥后续部队乘胜进攻,捷报频传:伪军三营及八连全部被俘;伪警察局被全歼;伪军一营向二十三团投降。
天色大亮,顽敌还在作垂死挣扎。此时,符竹庭政委指示杨斯德派人给伪旅长送劝降书,警告敌人:“若负隅顽抗,死路一条。何去何从,从速抉择。”见伪旅长迟迟没有答复,军区首长命令发起总攻,随着一声声巨响,敌阵地全线崩溃。不一会儿,那个和八路军有联系的一团团长黄胜春押着伪旅长李亚藩过来了。至此,赣榆城全部解放。这一仗,歼敌1600余人。杨斯德受到滨海军区通令嘉奖。
他以华野司令员陈毅代表的身份,秘密出任国民党
第四十六军韩练成军长秘书,配合韩练成在莱芜战役中立了大功
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30万部队,组织“鲁南会战”。南线以7个整编师又一个军共30个旅为主要突击集团,由参谋总长陈诚指挥,自台儿庄、新安镇、城头一线,分三路向临沂进攻;北线以3个军、9个师(旅)为辅助突击集团,由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由淄川、博山、明水经莱芜、新泰南犯,企图南北对进,夹击我华野部队。
为粉碎敌军的进攻计划,陈毅司令员采取“声南击北”的方针。杨斯德以陈毅司令员代表的身份,被秘密派至敌四十六军,任该军军长韩练成的秘书。他的任务是:及时提供情报;尽量迟滞、约束敌军的行动;干扰敌军作战计划的实施;在我军包围了敌军后,促使韩练成放弃指挥,造成敌军大乱,以策应华野作战。
1948年11月8日原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和前来
欢迎的华东军区代表陈同生合影(前排左起陈同生、张克侠、何基沣,后排左一杨斯德)
韩练成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高级将领,早在抗战时期,就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满。1943年夏,他在重庆与中共方面的周恩来、王若飞、李克农等同志多次见面,从此以后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
1946年底,韩部奉命由海南调往山东进攻解放区。华东局遵照中央电示,先后派出新四军联络部科长陈子谷、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与韩练成见面,韩不谈实质问题,坚持要见华东局负责同志。华东局请示在前方的陈毅,陈毅复电同意,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华东军区特派政治部主任舒同携胶东军区联络科长杨斯德前去会见韩练成,议定三条:四十六军不主动向我进攻;韩及时向我通报军情;陈毅司令员派两名干部协助韩工作。
1947年1月中旬,杨斯德(化名李一明,复旦大学毕业生)和胶东军区联络科副科长解魁(化名刘质彬)到韩部“上任”,杨斯德被任命为“军长秘书”。
在莱芜战役中,韩练成及时向陈毅通报蒋介石的作战意图和具体指令,并按照陈毅的指示,四十六军设法避免同华东野战军作战。杨斯德按照陈毅的布置,有意拖延时间,在战役发起前夕,才将华野的最后决心告诉韩练成,陈毅让杨斯德转告韩练成,我们打李仙洲集团时,将不打四十六军。陈毅指示杨斯德,如四十六军和七十三军搞到了一起,我们不得不连四十六军一起打时,要劝韩练成放下武器。这时王耀武严令四十六军进攻莱芜,韩练成率部进了莱芜城,进城时与七十三军发生误会打了起来,韩练成差点被打死,杨斯德用身体挡住韩,朝城里喊话才进了城。结果四十六军和李仙洲的7个整编师全被包围。战斗打响后,杨斯德为使四十六军失去指挥,建议韩练成离开部队,韩练成同意了。杨斯德把韩练成藏在城墙的一个墙洞内,由于韩练成脱离战场,四十六军陷入混乱。李仙洲找不到韩练成,只好亲自指挥四十六军和七十三军突围,被华野全歼。李仙洲走后,杨斯德陪同韩练成脱离了战场。莱芜战役胜利后,陈毅在蒙阴城外的一个村庄里会见了韩练成,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后,杨斯德荣立特等功,升任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
他受中共华东局委派,潜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何基沣、
张克侠将军身边任少将高参,成为何、张阵前起义的联络纽带
1948年,杨斯德任华野十三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长兼民运部长。9月,济南战役前,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当面向杨斯德布置:“华野和中野要配合打一次大仗,歼灭以徐州为中心的刘峙集团。你以陈毅司令员代表的身份,去与我党早有关系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何基沣、张克侠将军联系,争取该部一部或大部起义。”
为活动方便,杨斯德化名陈惠国,为该部少将高参;随行的鲁中南军区前线办事处敌工科副科长孙秉超化名李梦云,为“陈高参”秘书。
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接见杨斯德(后中)等同志
何基沣极富传奇色彩:民国初期受冯玉祥之命闯清宫,驱逐溥仪出紫金城;喜峰口长城抗战,他训练的大刀队名扬天下;七七卢沟桥率部奋起抗日,后秘密访问延安,被豫鄂边特委吸收为特别党员。杨斯德先后在贾汪、徐州分别向何基沣、张克侠转达陈毅司令员对战局的分析、发动淮海战役的决心和作战方针,希望他们高举爱国旗帜率部起义。
杨斯德在何基沣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杨任书记,成员有:孙秉超(何基沣的副官)、地下党员李连城(一一一团三营营长)、地下党员王世江(二营机枪连连长)、地下党员冯治中,随即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摸清主要军官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他们根据何、张两将军的介绍,确定以七十九军一三二师一一一团为基础准备起义,同时力争五十九军共同行动。杨斯德着重做了一三二师师长过家芳、副师长孙铭泉的思想工作,了解该师起义的准备情况,研究解决可预想到的困难。还与一些团、营干部谈话。对一些顽固分子,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其次是安置家属。当年10月,蒋介石已下令将该部军官家属全部迁往江南留作人质。杨斯德先从何基沣处取得何自己的积蓄200两黄金,派专人分赴江南安置军官家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何基沣、张克侠的家属在北平,华东局电告中央,中央命北平地下党将他们安全接出,护送到解放区。再次是确保行动时通信联络畅通又保密。
10月底,杨斯德返回曲阜,向粟裕代司令员、陈士榘参谋长汇报。陈参谋长明确指示:淮海战役将于最近发起,届时将由七、十、十三纵从三绥区正面渡运河南进,分隔徐州与黄百韬兵团的联系。要求何、张部在战役发起时起义,让开运河防线,并控制运河上的桥梁,以确保解放军顺利渡河。起义部队的联络口令为“杨斯德部队”,夜间反穿棉衣,手电明灭三次。
11月6日,十纵宋时轮司令员、刘培善政委看地形时误入敌前沿,幸为一一一团三营防区,营长王世江当即报告了自己地下党员身份,随即奉命提前起义。11月8日,淮海战役打响,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率部相继起义,至9日夜10日晨,起义部队全部渡过运河。至此,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一个指挥所、一个军部、三个半师共2.3万余官兵加入了人民的队伍,开始了新的征程。毛泽东、朱德总司令电慰全体起义官兵,称赞此举“极有助于革命战争的发展”,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
从总政联络部到中共中央台办,再到全国政协台
港澳侨联络委员会,他为宝岛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竭尽全力
新中国成立后,杨斯德历任一○二师副政委、南京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公安军十三师政委、空军二十一师政委,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调总政治部联络部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对“促进祖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曾作过一系列指示。杨斯德所在的总政联络部在党中央、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协同地方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落实在大陆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政策工作;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台宣传;三是鉴于台湾当局不断派遣武装特务袭扰大陆沿海地区,加强了沿海群众的对台斗争。1985年,经邓颖超提议,杨斯德任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兼国务院台办主任。他成为中央对台工作领导机构成员之一,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中央对台政策发展的见证人之一。
1958年8月,毛主席决定“炮轰金门”,在军事上给蒋介石集团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积极寻求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杨斯德按照李克农的指示,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台湾,台湾方面马上有了回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形势大大好转,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为此美国也想与中国建交,并承诺我国提出的与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条件。中美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邓小平在毛主席、周总理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逐步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杨斯德曾在邓小平、邓颖超直接领导下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他曾多次聆听小平的教诲:“解决台湾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决心要大,但不能操之过急。外国想把台湾拿去,那是绝对不行的;中国人自己丢掉,那更是绝对不行的。”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直接抓对台工作,亲自接见台湾同胞,亲自做台湾同胞的工作,她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1979年元旦,杨斯德根据小平、邓大姐的意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里提出了“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
如今,杨斯德已是86岁的耄耋老人,他说:“我作为对台工作的老同志,每天都关注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心里很焦急,总希望台湾问题能早日解决。当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深信,只要运用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能统一,宝岛台湾最终会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