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铁军”医院在震中
“铁军”医院在震中
作者:傅宁军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9-15 浏览次数:7047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南京军区组成数支抗震救灾医疗队奉命紧急出动,奔赴灾区前线,而在震中汶川执行任务的是南京军区四一一医院医疗队。其时,作者随报告文学作家采访团赴汶川采访,就在采访计划里加入这一项内容,与这支医疗队“零距离接触”,实地感受他们奋战震中的精神世界。
本文作者(左)和许恒副院长在医疗队的帐篷前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南京军区组成数支抗震救灾医疗队奉命紧急出动,奔赴灾区前线,而在震中汶川执行任务的是南京军区四一一医院医疗队。其时,我随报告文学作家采访团赴汶川采访,就在采访计划里加入这一项内容,与这支医疗队“零距离接触”,实地感受他们奋战震中的精神世界。
四一一医院成立于1949年,当时为华东海军上海医院,医护人员也都来自华野,大部分是久经考验的新四军老同志。这个具有“铁军”血脉传统的医院接到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命令后,全院上下踊跃请战,在新时期弘扬着代代相传的“铁军”精神。
穿越生死线
我们乘车行驶在都江堰到汶川的312国道上,一边是奔流湍急的岷江,一边是山石裸露的陡坡,有的路段被移动山体掩埋,有的路段被拧成麻花状。忽听哗啦一声响,一块大石头从山上滚下砸在车后的路上,叫人背上一阵冷汗……
终于,我在汶川映秀镇看到了山谷里的一片墨绿色帐篷,看到了“南京军区医疗队”的旗帜。正在忙着安排工作的医疗队队长许恒热情地欢迎我,对我的“一路惊恐”不以为然:“这样的路,我们在灾区走过不知道多少,我们的队员都说,以后再不会有不敢走的路了。”
许恒是四一一医院副院长,他向我讲述了出征的情景:5月14日凌晨3时他们接到组建医疗队飞赴灾区的命令,18时10分便到达了成都温江机场。
当晚,医疗队挺进汶川受阻于断路,暂转都江堰救治伤员。第二天,根据军区赵司令、陈政委关于要主动请战的指示,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前进指挥部总指挥姜国禹与卫生部副部长吴志成、分部副部长沙纪根前往四川省抗震救灾都江堰指挥部,得知通向汶川水磨镇的路勉强打通,申请将南京军区医疗队派往汶川。
此时余震不断,到处塌方,进汶川行走都困难,不要说开车了,然而医疗队不能离开设备,就像战士不能没有武器。四一一医院医疗队的车队连夜出发,两辆大客车,四辆大卡车,队长许恒和沁尿科主治医生章益峰坐在头一辆车驾驶室里,瞪大眼睛带路。章益峰说,一路上都是被砸坏的汽车,车里还有尸体没挖出来,有的汽车整个都被埋了起来。车在黑夜里开了四个多小时,真是惊心动魄,生死考验!
水磨镇是汶川与外界打通的第一个地方。医疗队几乎跟着修路机械开进,到水磨镇已是后半夜。许恒当即与镇政府取得联系,虽然已有救援部队徒步赶到了,但医疗队他们还是第一支,镇领导激动万分!
天刚蒙蒙亮,许恒就拉着镇长,给医疗队找一个立身之地。他看到一个钢骨架棚子,一问这原是一个大市场,便以此作为临时医疗点。
医疗队旗帜挂了起来,挤在车上打了个盹的医疗队员们,一边搬卸物品,一边收治伤员。原先卖菜的水泥台清理后铺上塑料垫,成了简易的手术台。骨科主任严力生、消化内科副主任施云星等年逾半百的专家,还有普外科副主任陈森林、检验科副主任唐大海等中年骨干,平时在医院病人得排队预约,此时他们身着迷彩服,汗流浃背,神情专注地给伤病员检查、救治。治疗一个接一个,手术一台接一台,当天就有七八百个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三天内救治两千多病人,两台手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有个羌族农妇怀孕8个多月,乳腺炎引起休克,血压极不稳定,手术风险极大。抢救生命要紧!普外科副主任陈森林与医生徐小龙冒险做切开排脓术。经两个多小时抢救,切开排出脓液700毫升,B超检查小孩胎心正常,病人家属感激不尽。
水磨镇虽然处在震中,由于羌族房子木结构的多,全镇数万人口遇难者仅91人,而受伤面却很宽,且分散在各个村寨。医疗队决定,除了坚守水磨镇的临时医疗点外,全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备内外科医生和护士,巡诊遍及水磨镇18个乡村。
生命的传递
如果说汶川是“5·12”的震中,那么映秀镇则是震中的震中。这里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地,素有秀丽清纯、婀娜多姿的美誉。然而,大地震给映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山峦被泥石流撕去绿色的盛装,城镇街道尽是断壁残垣,废墟下掩埋着数千死难者,令人心悸,惨不忍睹。
许恒队长说,5月19日凌晨零时30分接到指挥部的命令,通向映秀的道路刚修通,让他们早晨6时装车开往映秀。映秀常住人口1.3万左右,加上周边的,总共有4万多人。医疗队到达后,在一片山坡地设了医疗点。
映秀辖区内群山环抱,村寨零星散落,相隔数公里。每一个村分为三四个组,每一组十余户,大都是“山顶人家”。地震的山体滑坡使公路阻断,汽车无法开了,伤员运不出来,医疗队员就徒步进山。尽管余震危险不断,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受灾的村寨。
抢救伤员
听说黄家村的灾情严重,严力生主任、陈红梅护士长、李帅霏护士和医生郭飞组成医疗组赶去。黄家村离映秀8公里,说是路,其实没路,他们抓住树枝,攀岩而上。严主任不顾之前多次巡诊受伤的疼痛,走在前面开路。途中他跌进一个由碎石形成的凹槽,手脚被擦伤,差点摔下悬崖。地震发生时,村民张树君右脚踝关节受伤,村民赵树群手受了伤,都因为缺乏及时救治,已经感染了。严主任一行做了针对性的治疗,并留下了消炎药。受伤群众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消化内科副主任施云星率领另一个医疗组,巡诊到溪木林村,在一片废墟上遇到一个名叫刘明群的妇女。她大伯家6口人,大儿子在外打工,大儿媳和另一个女儿、女婿在地震中丧生,伤心的大伯大妈天天哭泣。讲到自己的家,她特别感谢南京军区医疗队,前些天她公公腹泻难止,送到映秀医疗点治好了,现在她和丈夫、婆婆住在救灾帐篷,她到废墟来寄托哀思,因为地震夺去了3岁半的女儿。
汶川的银杏乡道路中断,是震后与外界隔绝的“孤岛”。5月28日,医疗队奉命派出小分队,携带医疗用品搭乘直升机抵达银杏乡,执行救治受灾群众和救灾官兵的任务。普外科副主任陈森林任队长,成员有医生罗旭耀、单培佳、唐可、护士长陈红梅、胡兰兰。没水没电没吃的,十多天靠干粮、矿泉水硬撑。东界垴村有受伤群众没转移,陈森林率队穿越山体崩塌的坡道去巡诊,村民们愣住了:“那么险的路,我们都不敢走,你们咋进来的?”
首批医疗小分队在“孤岛”银杏奋战27天后,银杏与外界的道路仍未修通,换防的第二批医疗小分队登上直升飞机,再赴岷江峡谷的银杏乡。
队长是呼吸内科副主任曹玉书,队员有医生夏建华、徐小龙、郭飞。曹玉书率领小分队翻山越岭,走遍银杏下属的桃关村、沙坪关村、一碗水村、东界垴村。自己备用的食品物资,大部分送给了老乡。救援部队增至上千人,他们做医疗保障,随叫随到。都汶公路修至银杏段时,2000多名修路人员日夜施工,每天都有人不同程度受伤,他们总是精心治疗,绝不马虎。他们在银杏坚守44天,被誉为“雪中送炭”的44天。
神圣的红十字
四一一医院医疗队的墨绿色帐篷,正对着映秀镇的漩口中学。漩口中学原在山上的漩口镇,搬到映秀来,也许是因为当时映秀的繁华吧,没想到这一搬却惨遭劫难,只剩下“漩口”两个字残留在还未彻底倒塌的楼顶,旁边的教学楼垮塌得不成样子,“中学”两字在楼顶的斜线上依稀可见。医疗队车队赶到映秀时,漩口中学面前的山谷地还空荡荡的,许恒率领医疗队员搭建了第一顶帐篷,挂上“南京军区医疗队”的旗帜,以后其他医疗队也陆续搭建了帐篷,这里就成了映秀的救援中心。
采访时我得知,6月2日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搜索失事直升机多日了,指挥部传来命令,要医疗队组织一支小分队,沿银杏方向的山路,随搜救部队抢救直升机伤员。山路被塌方阻断,危险不言而喻。接到命令的队长许恒,先把自己的名字列上,然后是科主任严力生、医生章益峰、孙德好、徐小龙、郭飞。他们在手电筒上栓了绳子,包里备上全套应急的物件,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协理员曹安定告诉我,那是一个所有的队员心心相印的时刻。其他人都没睡,大家围拢来,陪着小分队同志坐一坐。女同志也要求加入小分队,领导考虑任务特殊,选定了清一色的外科男医生。她们默默地帮助整东西,有的女护士拿出自己省下来的巧克力,塞进他们的行囊……
这里不能不说说医疗队的女同志。宽大的迷彩服淹没了柔美的身体曲线,看不出来自上海大都市的半点影子,她们像男同志一样,背药箱,抬担架,在乱石中攀爬。
我很奇怪,医疗队护士长罗利华挺年轻的,却被叫做“老罗”。采访时她不肯说什么,同事们补充了许多:她老家陕西也地震了,与父母兄弟通讯中断,非常着急,但丝毫不影响工作,几天后打通电话,她才放了心。搬运数十吨医用物资,她抢着参加,手上磨出了水泡。除了医疗任务,她还主动帮厨。干净水源在数里之外,她和男同志抬着米、菜、锅、碗去淘洗,累得腰酸背痛。其实,罗利华1980年出生,比其他护士大不了几岁,由于大家都佩服她,所以就尊称她“老罗”。
医疗队护士杨群、薛晶晶、王印、刘芬、邱杰,在医院时也都是护士长,到了灾区服从统一调配。采访这些“军中女孩”,我感受到蓬勃的朝气,更感受到无畏的勇气。她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宠爱,又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年华。但她们没忘记自己是军人,生死关头毫不退缩。
在女同志住的帐篷门口,我看到了一溜排开的三盆鲜花。深褐色瓦盆盛满泥土,柔韧的长条花叶舒展绽放,在阳光里晶莹剔透,表现出了旺盛的活力。被年轻护士称作大姐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马戈告诉我: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我们在废墟旁看到了这几盆没人管的花,搬过来点缀营区,花名叫玻璃翠。这是灾区富有生命的美好象征啊。她说,要过端午节了,往年兄弟姐妹会和老人吃团圆饭。今年我不在,家里人不想出去吃了。我跟他们说,你们照常团聚吧。这次到灾区,我懂得了生命可贵,亲情也可贵,既然活着,拥有的一切,就该珍惜。有一天失去了,后悔也来不及。
护士李帅霏在医疗队年纪最小,22岁,非现役文职人员,在军人队伍中毫不逊色。李帅霏跟医生巡诊时,结识了羌族小姑娘尚龙秀。尚龙秀念书的映秀小学一年级在一楼,地震时全班学生29人都跟老师逃了出来,其他班大多数学生遇难。李帅霏托单位到成都办事的人,买了一双旅游鞋和一件T恤衫送给尚龙秀。当得知尚龙秀复课了,已回到上海的李帅霏高兴得像个孩子,鼓励她,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姐姐负担你的学费……
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拯救生命,是红十字标志的真谛。这支医疗队受到来灾区视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等领导人的亲切慰问,受到当地政府和灾区群众的如潮好评。让我感动的还有他们的低调,从队长许恒到专家主任,再到医生护士,只是说他们应该做的,大有老前辈那种不事张扬、淡泊名利、埋头实干的“铁军”风貌。
正是高超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在此融为一体,给痛苦的震中汶川灾区带来了希望。也许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他们称得上一个新时代的英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