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亲历淮海战役
亲历淮海战役
作者:万中原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10-15 浏览次数:6880
淮海战役歼敌55.5万人,取得了南线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我作为战役的参加者,回忆当年度过的65个日日夜夜,联系数十年来读过的有关书刊,感慨万千。
1948年11月11日,华野一纵在窑湾镇全歼黄百韬兵团左翼担任掩护的六十三军。我时任一纵二师四团二营副政治教导员。当深夜战斗告一段落,我到担任突击任务遭受很大伤亡的四连。他们临时集结在小街边上,由卫生员周根瑞指挥,唱着:
打得好来打得好来打得好,
四面八方传捷报来传捷报,
到处都在打胜仗,
咳,捷报如同雪花飘!
我借着镇上有些房屋燃烧的火光,点了点人头只有16个人了。这16张沾满硝烟、泥灰和汗渍的脸,还同已往打胜仗一样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和胜利的喜悦。从战场下来休息,他们肚里的话藏不住了,说这次四连打伤了,要休整休整才能打。我向他们说明歼敌六十三军只开了一个头,仗还有得打哩!你们只能跟在营部后面利用时间休整了。他们一说就通,跟随营部西渡运河执行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东援和南犯的任务,名义上为营的预备队,实际上是在战斗行动中进行内部调整:从兄弟连队调进老战士13名,补充六十三军解放来的新战士31名,加上未直接参战的14名炊事勤杂人员,恢复了3个排共74人的连队建制和党组织。
11月30日午夜,徐州杜聿明集团弃城南逃,12月4日被合围于陈官庄地区。为紧缩包围圈,二营奉命夺取一个名叫水凹的村庄,考虑到四连需要磨刀淬火恢复锐气,便将这任务交给经过零星补充已有86人的四连。攻击开始,以人民英雄马思进命名的“马思进班”,班长李祖州单身爆破鹿砦成功,机枪火力封锁了敌地堡枪眼,突击排上去十分钟解决战斗,歼敌一个连,自己无伤亡。这固然由于逃敌仓促转入防御不堪一击,但我看到四连在营部后面跟随25天之后又恢复突击连一股杀劲,简直一眨眼就越过开阔地突进村庄,敌人还不了手。
12月7日黄昏,二营前进到刘李庄挖战壕,东方发白时,一条能容纳一个营兵力运动和作战的战壕筑成。忽然传来隆隆马达声,定神一看,4辆漆有国民党部队标志的中型坦克在东面公路上驶来。四连经过一场步兵用炸药包与坦克的交锋,一辆坦克当场焚毁在烟火之中,一辆着了火的坦克退到半路上僵死不动,另两辆坦克带着浓重的黑烟抖抖摇摇地向南逃窜,两名坦克手被一排长杨德喜押回战壕。
1948年12月16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二营接替友邻部队进入夏庄阵地。夏庄就在开阔地上,只有十几户人家,却驻守敌七十军一三九师四一六团,沿村庄挖有一道3米宽2米深的外壕,积土堆得一人多高,上面构筑制高火力层,下面有几十个地堡;外壕又伸展几条交通沟,与四周几个既能独立作战又可相互依托的子母堡群相连接,最外层还设置鹿砦障碍,构成了以村庄为中心蜘蛛网式的集团工事。我军根据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在战役第一阶段关于作战方式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的指示精神,采取了堡对堡、壕对壕、火力对火力,以阵地挤阵地的战术。二营战士利用黑夜在离敌阵地一二百米的开阔地上成一字队形卧倒,用洋锹、十字镐凿开冻土,挖出一个个小洞,再起身跪着挖,将小洞连成壕沟,再在壕沟内筑地堡、掩体等工事。战士们在监视敌人的同时还掏水井、挖茅坑、建宿舍(供睡觉的掩蔽部)、饭厅、小课堂,架烧开水锅灶,在交叉路口竖指路牌。四连补充伤愈归队老兵及解放来的新兵后达114人,就安顿在这样的地下村庄里休整备战。
1949年1月4日夜11时,我站在丁字形战壕内,注视着四连一排三班第二战斗小组三个成员:参军不到一年的申元勋、豫东战役解放的陈长友和窑湾镇解放的罗全坤。只见三人从战壕内壁踏脚一蹦而出,掰开鹿砦,摸上去偷爆,用2包炸药炸子堡,1包炸药炸2个子堡间的交通沟。随着三声巨响,三道火光划破夜空,三个爆破手又返回接应突击班。可母堡内敌人惊醒过来,轻重机枪突然猛烈开火,一排长杨德喜率领的突击班被压制在鹿砦边。杨德喜喊了一声:“负轻伤的跟我冲呀!”能站起来的五个战士和没有负伤的副班长跟着杨德喜往前冲,碰上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爆炸,又第二次负伤。但他们忍着伤痛,跌跌撞撞地踩进被炸塌了的交通沟,控制西南角子堡,再也没有力量向前发展。在这紧要关头,连长陆玉才带二排赶到,从交通沟插进去,一下子贴近到母堡脚下,抽出外面包上炸药的手榴弹往射击孔里插,再绕到母堡洞口往里扫射,再向南占领交通沟道口,切断了敌人退路。
拂晓前六连进地堡群换防,并 由六连坚守到1月6日总攻开始。四连被换下来清点,全连114人,参战96人,伤亡50人,剩下46人,可加上轻伤不下火线的20个 伤员却有66人坚持战斗。四连全 歼地堡群守敌后还能打垮敌人8 次反扑,这20个轻伤不下火线者 功不可没!验一滴血而知全身。四连65天的三次突击、一次与坦克 交锋,便是华野16个纵队共有一 千两三百个步兵连的典型例证。我们的连队战士,就是凭着“打倒蒋 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坚强意志和 在战争中不断提高的战术技术素养,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同国民党精锐部队作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陈老总说:“华东战场一次一次的胜利,不光是部队打出来的,也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证实了这一论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时,集结在包围圈外的我军及为作战部队直接服务的人员达150万人,每日需要粮食400万斤,还有草料、弹药及其他军需物资要运往前线,大部分靠民工推着吱吱呀呀的独轮小车,小部分用人挑、畜驮和马车牛车。民工们喊着“部队打到哪里,粮食送到那里”的口号。途中遇到雨雪,把自己携带的蓑衣甚至脱下身上棉袄盖住粮袋。有时推不了车,就卸下粮袋,改用肩扛。当自己带的口粮吃光了,宁肯饿着肚子,也不动用车上的粮。胶东有位农民带了一根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便在竹棍上刻个地名,支前结束,竹棍上竟刻上鲁、苏、皖三省88个城镇乡村的名字。《粟裕战争回忆录》上称这“是千千万万英雄民工所走过的艰苦光荣的战斗历程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支前民工225万人,小车41万多辆,大 车3000多辆,挑子42400副,牲畜6300头,粮食5.7亿斤。而要把这许多粮食集拢起运,更离不开解放区党政机关组织动员,人民踊跃缴粮、收粮、碾米、磨面、缝袋、装袋。还需要民工担架队转移伤员,需要后方妇女缝被服做鞋袜来供应……人民支前是取得战役胜利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