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在竹沟的日子里
在竹沟的日子里
作者:马 焰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10-16 浏览次数:8046
河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是位于河南省确山县城西70里的一个小村镇,周围群山环抱,丘陵起伏,一条大沙河自北向南从东门外缓缓流过。两岸翠竹青柳,婀娜婆娑;清澈河水,碧波荡漾;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漫步其间,心旷神怡。当时,竹沟是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留守处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后改称豫鄂边区党委)的所在地。它是我党发动和组织中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也是新四军二、四、五师成长壮大的一个基地。向往革命的人们,给它以“小延安”的美称。
1939年1月,我们进入河南省委举办的政治训练班学习。该班位于竹沟街西北角一个大院里,全班百余人分编9个班、1个女生班,队长是从延安抗大毕业的孙公飞,政治指导员是陕北公学来的宁非,辅导员是党训班结业的王舒民、冀喜泽。所学课程有陈少敏主讲的《党的建设》,王学明主讲的《社会科学概论》,王阑西、王恩九主讲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徐克、胡林主讲的《抗日游击战》,张旺午主讲的《群众工作》。集体听课,分组讨论,学习空气异常浓厚。政训班的党组织不公开,党员活动秘密进行,党组织非常强调党员的模范作用,要求党员在学习、生活中作群众的榜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发展党员。我们一班发展两个党员(杨书乐、海宾),女生班发展两个党员,一个是北仓女中来的马瑞彤(黎稚),一个是开封女中来的刘银凤(黎涛)。为这四个人入党问题,总支部书记谢飞同志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我是杨书乐、海宾入党介绍人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受到了一次怎样发展党员的深刻教育。
我在政训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先在石印所做誊写,由我誊写出版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日军阴谋新花样》《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小册子。中原局成立印刷厂后,我就调到《小消息》报刻蜡版。
竹沟《小消息》报是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的机关报,大约创刊于1939年1月份。它是抗战时期中原地区最早出版的党的机关报之一。它给中原人民指明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为开创中原地区党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一些办报经验。据报社老同志讲,它创刊的缘由是:1938年6月河南省会开封沦陷,河南省委迁到竹沟。11月党中央决定在竹沟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少奇同志1939年1月来到竹沟,在一次省党代表会议上,将河南省委改组为豫鄂边区党委。为了加强对所属特委、县委及直属部门的宣传教育和对外宣传工作,决定出版《小消息》报。它所以取名《小消息》,而不叫《小消息报》,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对报刊出版物控制很严,对宣传抗日的出版物更是横加干涉,如要办报必须经国民党省党部审批登记,若以共产党名义办报,根本不可能被批准。根据这种情况,区党委决定不用报纸名称,不注明出版机关和地址,也不公开发行,以遮掩国民党的耳目,避免引起反动派的注意。
《小消息》报的编辑方针,主要是传播抗日战争消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鼓舞人们坚持抗战的斗志。编辑内容,着重传播全国及豫鄂边区当前的任务、工作方向,反映豫鄂边区抗日战况及区党委的工作和各特委领导的各县抗日救亡情况,选编区党委负责人的重要文章、新华社发表的综合消息,也转载一些延安《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文章。报社人员还采写特写、通讯,组织一些诗歌、漫画、连环画等,充实报纸内容,活泼版面。我在编辑们的指导帮助下,也采写过助民割麦劳动、节日活动之类的通讯文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39年“五一”劳动节,编辑出版红蓝两色套印的特刊,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当时在竹沟讲学的河南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的长篇纪念文章,范老用的笔名叫“范伊”。因为首次搞套色刻印,我们为出版这个特刊,忙碌了两天一夜,我都没有休息。这期间,区党委宣传部长王阑西以“刘山”笔名,给《小消息》报写了不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社论、专题文章,从鄂西北来竹沟、曾编过《读书生活》杂志的郑楚云,也为《小消息》报写过一些文章,他们的文章很受干部群众的欢迎。
《小消息》报很重视读者的需要和意见,特别是读者关心的问题。编辑们想方设法了解读者想看什么样的消息、言论、战争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宣传,提高读者对抗战的认识。报社还在读者中建立读报组和通讯网点,广泛征求读者(包括党的干部)的意见,通过读者来信,不断改进报纸工作。记得教导大队学员迅光就是个积极投稿和反映群众意见的读者和通讯员,他后来成为《挺进报》的记者。因此,《小消息》报虽然只是创刊不到一年的油印小报,却已成为豫鄂边区党的干部和抗日群众所欢迎的读物,不少读者还把《小消息》报当做文件看待,甚至是迟到十天半月的报纸,也还是要找来阅读。
随着《小消息》报影响的扩大,报纸刊期、版面也由四开两版五日刊改为四开四版三日刊,发行量也从最初的300来份,逐渐增加到五六百份,最后达到千余份。受印刷设备和油印技术限制,往往一张蜡纸印不足数就破了,我还得重刻一张。为扩大我党的政治影响,《小消息》报除向豫鄂边区党委所属党组织、党领导的群众团体和部队发行外,还通过各种渠道秘密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行。影响日益扩大的《小消息》报,引起了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和竹沟周围确山、泌阳、汝南、舞阳等县国民党机关的注意。他们攻击《小消息》报是非法刊物,勒令停刊。我们对此置之不理,一直坚持到1939年11月。后来,国民党顽固派对竹沟突然发动武装袭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竹沟惨案”,才被迫撤退。
《小消息》报原在竹沟街里路南的两间民房办公。1939年4月,日寇进攻豫西南时,跟区党委宣传部一起转移到竹沟以北三里许靠山边的马庄。马庄背靠山峦,沙河绕村而过,景色幽美宜人。
《小消息》报创刊伊始,就由区党委宣传部长王阑西直接领导,重要稿件都由部长签发。8月间,阑西同志奉调东进安徽敌后,报社由继任宣传部长曹荻秋领导。报社组织机构很小,人少时只有二三人,多时也不过十余人,常和宣传部在一起,忙不过来时,就由宣传部的同志帮忙。
我调入时,创刊时的负责人裴济华(在日本留过学、政治经济学家)已调豫东敌后,刻版的卢明远调往鄂中,报社只有编辑陶扬和我两人。后来陆续调进由延安来的甄兢甫(又名劲虎)、廖伟谦、易史担任采访编辑工作。8月,原在豫东西华县办《大众报》豫东版的徐师梁(又名马仪,笔名老百姓)、余海涵、李淦生来竹沟,参加了《小消息》报的工作。徐师梁任编辑兼刻版,余、李搞印刷(原来印刷工作是由编辑、刻版和宣传部的钱光亮分担)。报社的发行工作原来无专人负责,也改由顾文华主持的发行部负责办理。抄收新闻的工作则由电台中队的石干、周建中、徐崇道兼任,不归报社编制。
9月,刘少奇同志从延安再次来到竹沟,部署中原局、区党委机关撤出竹沟挺进敌后,《小消息》除留徐师梁等个别人外,都于10月18日随区党委书记朱理治率领的大批干部一起南下湖北敌后。这些人大都成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新闻工作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