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英烈万古存
英烈万古存
作者:丁健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10-16 浏览次数:6890
我的战友王易人,1948年3月13日在洛阳战斗中壮烈牺牲至今整整60多年了,他把宝贵生命献给了伟大时代。一个知识分子,把生命价值定位在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这是多么崇高!他被追认为模范党员,英名载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团职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成为历史的永恒!
我与易人相识于新四军抗大四分校。1943年,我从敌占区到根据地进新四军江淮大学,江大结业后分配到抗大四分校工作,担任校部文化教员。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校领导是一批久经考验的革命前辈,四师彭雪枫师长兼校长。副校长陈锐霆,潜伏敌营的共产党员,皖南事变后率部起义,身负重伤返回我部。政治部主任邱一涵,30位长征女英雄之一。教育长孙叔平,政治理论家。抗大有一批来自延安的老同志,易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凝聚着延安作风和革命精神,令我尊敬!
易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戴黑边眼镜,讲话带浓重的松江口音,使人呼吸到乡土气息。由于家庭黑暗,他从小就饱尝人间冷暖,中学毕业后到上海谋生,考入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在旧社会报考练习生并非易事,尤其是驰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这种出版部门,上千人报名只录取寥寥几人,没有一定的学业基础是难以录取的。那里工作艰苦,却提供了学习和接触社会的有利条件。受民族救亡浪潮影响,他参加“救国会”,投身职工界、学生界救亡活动,编《浪花》杂志,印抗战文章,参加救援难民等工作。1938年从上海经香港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分校学习并入党。1940年,从延安抗大总校分配到华中新四军抗大四分校工作,任组织股长、总支书记等职。为了能在战争中得到磨练,他要求到部队工作,后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组织科长。
我们在雪枫大学分手,解放战争爆发后,相约革命胜利后结为伴侣,在大上海会合。战争开始我们
天各一方,依靠通信联系。由于信件要经过战场和敌人封锁线,丢失不少,有些信虽然收到已经过相当时日。1948年初他写给我最后一封信,到当年10月,济南解放后方才收到,那时他牺牲已经半年了。经历艰难困苦,他的信我保存下来有20多封。战争年代,这些信始终珍藏在我的挎包里。“文革”中,担心被洗劫,几经转移保存下来。如今,这些信件已成为一份宝贵的纪念品。
解放战争的日日夜夜,易人怀着“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信念,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他随部队走遍大半个山东,参加过许多战役。三纵配合刘邓大军转战冀鲁豫苏地区。易人是纵队组织部的科长,同团以下战斗部队相比,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岗位,生活上也好一些。但是,他不安于现状,要在战斗中磨练自己,常常深入部队和战斗第一线。
1947年,三纵担任阻击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师,当时,易人正在战斗部队,连续几天高烧,已准备好担架送野战医院,他坚持不去住院。他认为,战士轻伤不下火线,一个病号与伤员住在一起会内疚,他忍受高烧的痛苦熬了过去。1947年7月,济宁战役,他下二十一团参加战斗,深入到突击连给战士做动员工作,和突击排长、爆破英雄谈话,和团的干部一起参加总攻。1947年的鲁西战役,环境非常艰苦,黄河与运河像人字一样交叉着,部队在交叉顶点的南面,敌人把进攻山东的主力部队转移到鲁西,调动强大兵力企图炸开堤坝,决口黄河夹击我军。那时,易人在七师一团,连续四五十天行军作战,一天要趟几十里沼泽地,光着脚冒雨行军,衣服湿了在身上焐干,干了又淋湿,每天只能和衣睡两三个小时。他患有胃病,脚上有鸡眼,风寒诱发胃病,鸡眼行军时刺骨般疼痛。他用坚强意志对待疾病,没有因病痛退却,也没有到医院做手术,而是在长途行军中顽强地把鸡眼磨掉了。他告诉我:“部队经受着胜利前的牺牲与痛苦,环境越艰苦,战斗越频繁,考虑个人问题就越少”。“战胜敌人,建立战功,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安慰”。他怀抱着一切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崇高信念,不屈不挠地的追求理想,到达了无私无畏的最高境界。
易人是一个富有才干的人,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工作,把部队情况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他注重调查研究,擅于分析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写成报告送纵队政治部领导参考。为了总结一面作战、一面土改的战时政治工作经验,他奉命带领工作组到特务营机枪连蹲点,和战士一起生活,和他们交朋友,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研究贯彻阶级路线、群众路线的新方法。战士给予他“模范战士”称号。他总结的经验受到纵队政治部领导表扬,在全纵队推广。他是政治部首先立功的。他重视业务建设,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创制干部卡片,改进统计表册,注意从汇报、通报和工作报告中发现问题,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总结了不少组织工作经验,纵队政治部汇编成册发给部队,推动各师、团加强干部管理工作。他对同志热情诚恳,乐于助人,常与干部谈话,设身处地为残复军人着想,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他对同志充满热诚,把有限的津贴费节省下来,买书送给战士们学习。
易人酷爱学习,知识面广,除了工作,学习成为他最大的乐趣,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也不例外。他在随军新华书店买过许多书,看完后寄给我。他告诉我:“要珍惜后方的安定环境,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注意在工作中锻炼,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他喜欢文学,读过许多中外名著。他告诉我:“不要从兴趣出发阅读文学作品,应该在阅读中研究,譬如,赵树理的作品,造诣很深,具有浓厚的人民性,需要深入学习研究。”他爱好音乐,熟悉聂耳、冼星海、舒曼、约翰斯特劳司的作品。他还会拉二胡,吹口琴,称得上多才多艺。
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三纵于1948年3月进军中原,配合二野陈谢部队攻打洛阳,易人积极要求参加这次战役。3月13日,他随第一线部队攻城,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他把年轻的生命贡献给了革命和人民。3月15日洛阳解放,全歼守敌,俘师旅长以下1.6万人。他未能在九朝古都看到胜利,长眠在古柏参天的北邙了。他牺牲的消息传到三纵,纵队政治部全体同志为之痛惜!
三纵追认易人为模范党员,为表彰他的事迹,纵队《麓水报》出纪念特刊,政治部主任刘春等撰写深切哀思的文章。消息传到华东军大,熟悉他的同志无不悲痛!我在三个月以后方才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军大组织找我谈话,并交给我三纵政治部给我的信,以及他留下的信件和照片。他曾寄给我一首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诗《等着我》。这首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脍炙人口,传遍苏联战场。“等着我/我会回来/我会冲破一切死亡回来/因为你的等待。”他没实现自己的诺言,我等到的是他光荣的牺牲!那时,战争已进入大反攻阶段,每一天都有胜利捷报,胜利的欢欣和失去亲人的悲痛在我内心交织,我为胜利欢笑,我为他的牺牲刻骨铭心的哀伤!我痛切地感悟:胜利的赢得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胜利是由战士的崇高信念、生命和鲜血,亲人的悲痛和眼泪,以及至高无上的光荣赢得的,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胜利的由来,不能忘记为人民事业捐躯的先烈们。
6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经历曲折苦难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我仿佛看到易人仍在我们中间,然而,这毕竟只是我的心愿,无论是江南的湖光山色,旖旎风光,他永远不再会回到故乡,呼吸那清馨空气,沐浴那和煦阳光;无论是舒曼的《梦幻曲》,贝多芬的《欢乐颂》,或是雨果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他永远再不能享受种种精神乐趣了。但是,他为革命和人民献身,做出了对人生、对事业、对爱情无私无畏的牺牲,他无怨无悔,他把握了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共产党员崇高心灵所在。当五星红旗在祖国上空飘扬,当战士们昂扬地守卫着国土,当人们为建设祖国劳作,当我们迎接每一个春天,都会想起幸福的由来,人们将会低首沉思:有没有辜负烈士们为我们付出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