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在野战医院的日日夜夜
在野战医院的日日夜夜
作者:钟国梁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10-22 浏览次数:6902
抗日战争后期,为迎接战略大反攻,苏浙军区卫生部急需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卫生干部。为此,军区卫生部从苏中公学、苏南地区政府、苏中二分区卫校抽调了部分学员,另从十六旅卫校转来学员40多人,共计90多人,于1945年2月中旬在长兴东风岕成立了苏浙军区医务职业学校。学校名誉校长由当时苏南行署主任吴仲超兼任,校长由苏浙军区卫生部长李振湘兼任,教务主任是彭道清,政治指导员是丁礼。当即,学员们就投入到紧张的基础医学学习中。
同年4月底,医校从东风岕出发,经过几天的行军,5月初到达孝丰县五云里村军区卫生部驻地。当时,正是天目山第一、二次反顽战役后,大批伤员收容在军区后方医院。说是医院,实际只是一个医疗队,任务非常繁重。军区卫生部长李振湘决定成立一个临时野战医院,由从医疗队抽出的部分医生、军区卫生干部轮训队学员(大部分是卫生队长)和医校学员参加。
组建后的野战医院,设在五云里村的山沟里。四面是山,山上长满竹林和树木,中间有一条小河,老百姓称“涧”。医院以恶霸地主章旭初的一座大住宅和部分村民住房作病房,用门板、竹榻、竹凳搭起病床。夜间既无油灯,也无烛火,用火篾(竹子劈成薄片放在水里浸泡、晒干)照明,唯一的一盏汽油灯,挂在简陋的手术室内。
由于敌伪顽严密封锁,新四军后方物资供应如药品、医疗器械都非常奇缺。在这艰苦的条件下,人人动脑筋、想办法,就地取材,用竹制品来代替,如竹镊子、竹换药碗,用竹筒放纱布、棉花球、浸泡镊子,手术室用的敷料、棉花球和手术器械,都放进自制的竹蒸笼内蒸气消毒(当时没有高压灭菌消毒器),还有各种形状的竹制夹板等。
由于药品奇缺,手臂、腿部负重伤的伤员,为了救治,只好截肢。许多轻伤员主动把有限的麻醉药品让给重伤员。他们自己忍着疼痛,牙齿咬得“格格”响,额头上冒出黄豆大的汗珠,坚持到手术做完。在这样坚强的战士面前,每个医生无不心疼,以最快的速度,切开创口,熟练地取出弹片或子弹,清除创口异物,缝合包扎,尽量减少伤员的痛苦。个别伤员患了破伤风,当时也无特效药治疗,重伤员流血过多也无法输血、补液。
在这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医校学员在轮训队干部的带领下,昼夜值班发药、注射、换药、包扎、测体温,替伤员洗脸、洗脚、洗血衣裤。给重伤员喂饭,帮助他们大小便,洗敷料、绷带。夜间还要轮流站岗放哨。
当时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物资匮乏,只有在手术室工作的医生才有工作衣和口罩。每当我们替伤员换药时,打开绷带敷料,就有一股腥臭味,随着呼吸进入鼻腔,我们忍受着,坚持工作。时值青黄不接,粮食供应困难,仅有的粮食,首先应保证伤员有得吃。我们医校的学员用杂粮、稀饭、竹笋充饥,但我们仍日夜坚守在伤员身边,为伤员服务。
1945年6月第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后,伤员更多了,野战医院的任务也更加繁重。直至7月初,大部队撤出天目山地区,军区卫生部又命令医校在安徽牛头山附近的大杭村设立伤员转运站。经过15个昼夜的工作,将1500多名伤员全部安全地转移到后方治疗,学员们胜利地完成了军区卫生部赋予医务职业学校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学校移驻江苏宜兴的乾元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部队急需大量卫生干部,医校学员提前作了个人小结、鉴定,随之毕业。同学们满怀激情奔赴新的战斗岗位,我们十六旅卫校来的学员大部分回到一纵队卫生部报到。我当时分配到纵队部侦察连任见习医务员。随即就投入到大反攻的战斗和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