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充满传奇的百岁老人谢飞
充满传奇的百岁老人谢飞
作者:覃叔明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08-27 浏览次数:7087
本文作者和谢飞在一起
青松低垂,大地举哀,2013年2月14日5点57分,人们尊敬的谢飞老人走完了101年的人生。
2005年初春,我受党组织委派给谢老当秘书。这位百岁老人一生充满传奇,给我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革命低潮时入党
1913年2月3日,谢飞出生在海南省文昌市茶园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儿时的谢飞聪慧好学,胆识过人,13岁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上街演文明戏、唱革命歌,唤醒民众。1927年2月18日,谢飞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不满15岁的她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她深情地对党组织说:“我要从入党这一天起,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危险都不怕。”
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反动武装到处捕杀革命者,谢飞全家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父母兄嫂等12位亲人相继惨遭杀害。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埋在心里,始终站在公开斗争和隐蔽斗争的前沿。不久,她接受组织安排,在广东省委(香港)担任掩护工作,后又受党派遣,只身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事地下工作。1932年回国后,她先后在福州和厦门中心市委担任机要秘书,冒着随时被捕的危险,勇敢机智地与叛徒、特务周旋,遇到紧急情况,经常把机密文件吞入腹中,以此来保护市委领导和机关的安全。
长征途中差点被“寄”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严格选拔,谢飞和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等30名红军女战士随中央红军行动,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强渡大渡河时,谢飞发起了高烧。有人说:“把她寄了吧。”“寄”是一个很敏感的字眼,它意味着将失去部队,失去战友。谢飞一听,急了,连连摇头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跟党走,跟红军队伍走到底。”
看着不远处的泸定桥,她咬着牙站起来,可没走几步身子一软就跌倒在地上。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由低向高处走时就往上爬,由高处向低处走时就向下滑;爬不动滑不动时,就两手撑地一点点向前挪。这时候部队已经过桥两个多小时了,她才爬到泸定桥边,在小警卫员的帮助下,她咬紧牙关,用双手扶地,一点点挪到桥头。这时,小警卫员的体力也不支了。谢飞有气无力地对他说:“别管我了,你先走。”她鼓足勇气爬上了摇摇晃晃的泸定桥。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失脚就会掉下桥被激流吞没。她咬紧牙关,手脚并用,双手死死地抓住桥上的木板,一点点地向前挪,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爬行,终于过了泸定桥。两个小时后,她以惊人的毅力赶到了部队的宿营地。大姐们看到她,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纷纷夸她说:“别看阿香人小,但是志气大,什么困难也吓不倒她。”
长征中部队经常断炊,而最受饥饿煎熬的是通过四川的卓克基和毛儿盖那段时间。在这两个地方,刚开始还有一点青稞和荞麦充饥,后来一点吃的也没有了,红军被迫去挖野菜、尝“百草”、啃树皮,再后来能吃的草和树皮也没有了,就只能吃皮鞋、皮带来抵挡饥饿。
谢老常讲过草地的往事。一次,她和战友们在牲口圈的粪堆上发现了玉米粒,像发现了宝贝一样高兴。她们仔细挑选出牲口没消化的玉米粒,拿到河边反复清洗,再放入锅里炒,直到这些玉米粒散发出阵阵香气。解决了几天的干粮,她和战友们兴奋不已。有些战士知道了,向谢飞要玉米粒,她爽快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送给战友。一路上,这个战士要一点,那个战士要一点,谢飞好高兴。一位战士拿出一直舍不得用的半块肥皂,想和谢飞换玉米粒,谢飞慷慨地抓出一把送给该战士说:“这么好的肥皂,你自己留着吧,玉米粒送给你吃。”
面对鸟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有的战士因看不清路坠入雪谷,或因饥饿倒在雪山上,而谢飞和红军女战士们还要抬担架。百多斤重的担架扛在她们柔弱的肩膀上,行军、爬山更加困难,但她们谁也没有停下来休息。她们靠着理想和信念,团结互助,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跟随部队一个月里连续翻越了五座大雪山。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年零三天的艰苦征战,胜利抵达陕甘两省交界处吴起镇。
任浙东余上县委书记
1940年秋,谢飞肩负刘少奇同志重托,在两名战士的护送下过了长江,到皖南新四军军部送急件,从此留在江南。在新四军中,谢飞任路东特委宣传部长兼《大众报》负责人,她亲自撰写社论,传递党中央声音,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敌寇。
1942年,谢飞受中共中央中原局委派,奔赴浙东抗日前线。谢飞在负责浙东区党委培训班时,针对地方干部存在的问题,运用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所学到的知识对干部进行教育引导;不久,谢飞又担任中共浙东余上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和余上自卫大队政委等职务。她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作战,总结战斗经验,使地方部队的作战水平和应变力得到不断提高,保护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获得了苏浙军区二纵的嘉奖。
在复杂的斗争中,谢飞注重对县委干部和部队的思想教育。她对部队指战员强调要“绝对服从党的指挥,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地,要为群众做好事,官兵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在对干部进行考察时,她时常肯定干部的优点;对某些有缺点的干部,她讲事实,摆道理,当面进行批评,从不在背后评头论足。她的模范言行为广大指战员树立了榜样。
新中国第一代法学专家
1953年9月,40岁的谢飞以刻苦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主修法律理论、宪法、民法、刑法等课程。她基础差年龄又大,靠信念,靠毅力,靠刻苦,潜心钻研。1956年11月,她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研究生毕业;次年2月被中央任命为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完成了从老革命者到新教育家的角色转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法学专家。
1959年3月,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和公安学院合并,国务院任命谢飞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尽管工作很忙,她依然兼任法律研究室主任。为了把教学计划制定得更合理、更实际,她发动大家认真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她说:“教育要走群众路线,教育不要关起门来搞。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是党的光荣传统,要继承发扬。”她凭借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亲自撰写讲稿,主讲《宪法》《国际法》《婚姻法》等课程,为新中国公安、检察、法院、军队系统培训出一批又一批的业务骨干。
很多衣服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文革”期间,谢飞被非法关押长达五年多,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坚定信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谢飞的冤案彻底得以昭雪。1979年12月,谢老继续担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
谢老生活简单,从简从俭,甚至简单到凑合。一块猪肉,往水中一放,就成了水煮肉,倒点酱油,就是美味佳肴了。她心灵手巧,连衣裙、长裤、衬衣等都是自己设计、裁剪、缝制、熨烫,所选的衣料都是既便宜又实在的棉布和亚麻等。谢老一生只买过一件跌价的皮衣。那是20世纪60年代,市场上皮衣大跌价,学校办公室的一位同志买了一件皮大衣,回来后对谢飞说:“谢校长,这几天皮大衣很便宜,你的大衣太单薄,北方冷,你该去买一件!”第二天下班后,谢飞把那位同志叫到家里说:“你看,我买了,这件皮大衣好吗?”这是一件深咖啡色的狐皮大衣,也是谢飞多年来唯一一件从百货大楼买来的像样成衣。这件大衣在“文革”中被抄走,没有了下落。平时,她喜欢穿制服,开会、出差都穿,她风趣地说:“我是当兵的出身,穿了一辈子军装。”
谢老走了,她的大家风范和宽广胸怀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的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
谢老,您永远活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