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改革开放三十年 浓墨重彩昆山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 浓墨重彩昆山篇
作者:徐永华 许惠明 吴俊元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11-02 浏览次数:6992
江苏省昆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在中国版图上仅占万分之一的面积。1989年9月28日撤县设市。自秦置娄县以来,沿革至今已有2200多年。
江苏省昆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在中国版图上仅占万分之一的面积。据《昆山志》记载:昆山,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南梁始有现名。因吴王寿梦曾在城西卜山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1989年9月28日撤县设市。自秦置娄县以来,沿革至今已有2200多年。
多少年来,祖祖辈辈的昆山人,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艰辛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园。改革开放前,昆山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人均耕地面积1.6亩,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6%,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4亿元,在当时苏州地区的6个县中排名末位。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昆山人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顽强拼搏,创造了堪称神奇的辉煌历史。
昆山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曾在这里英勇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昆山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是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得实惠最多的30年。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昆山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0亿元,年均递增23.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66元增加到171640元,年均递增22.6%。固定资产投资从0.1亿元增加到320亿元,年均递增30.9%;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51.4∶28.9∶19.7转变为2007年的1∶66∶33。进出口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出口总额到2007年已达500亿美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聚集了全国1.7%的外资和1/9的台资,创造了全国2.4%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从0.35亿元增加到近200亿元,年均递增24.5%。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
三十年春华秋实,璞玉浴火焕新颜。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使昆山农村走向城市化,50多个国家地区的5039家外资企业展示昆山经济全球化,五大洲的不同语言与五湖四海的不同乡音和谐合奏新昆山之歌;城乡道路纵横成网,绿树成行,鸟语花香,人居园中,园在城中。车水马龙人如潮,流光溢彩不夜天。30年来,昆山儿女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以她创造的我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昆山这块毫不起眼的璞玉,成为镶嵌在长江三角洲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95年5月、1998年10月、2001年6月,江泽民同志先后三次踏上昆山这片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先后三次赞叹:“昆山的发展很快”,“昆山的城市很海派”,“昆山的市民很文明”。
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昆山后说:“都像昆山,小康社会就实现了。”
大胆改革 不断创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声春雷,唤醒了神州大地,也唤醒了昆山人民改革求变的巨大热情。30年来,昆山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个先例:创造了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有偿出让土地;全国唯一自费创办的国家级开发区、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昆山的改革创新,不仅体现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上,而且体现在体制机制、工作举措上。改革创新使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列车驶上了快车道。
积极探索农村改革。1998年以后,昆山针对农民单家独户经营中的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向企业转移的新情况,全面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农用地有序、合理流转。2001年,昆山率先在全国组建农村富民合作社,并把以农民专业合作、农村承包土地合作、社区股份合作为重点的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作为新阶段农村改革的重点,累计组建各类合作社261家,农户直接收益近1亿元。目前,昆山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从过去直接兴办集体企业,转变为主要发展集体物业,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组织,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使农民与集体的关系更加紧密。
创新园区功能。昆山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园区的有力支撑。自费创办开发区以来,昆山市已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和省级开发区3个,全市60%以上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注册外资、98%以上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园区,走出了一条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2007年,昆山又根据外贸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全国首批进行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的试点,试点当年就实现试点业务货值46亿美元,占全国7个试点区总值的95%。为加快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业发展,花桥“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商务城” 己初具规模,超前建设的功能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首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创新行政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昆山市各级党政部门自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从依靠行政推动为主转变为政策调节为主,从直接投资转变为招商引资,从直接扶持企业发展转向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在服务理念上,强调“亲商、安商、富商”和“亲民、为民、富民”,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在服务制度上,全面推行首次受理负责制、告知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重点审批岗位AB角制等一系列制度,并通过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办法,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在服务体系上,率先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创办外企沙龙、民企沙龙等服务载体,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在服务方式上,积极创建机关服务品牌,实行契约式服务、个性化服务。在服务绩效评估上,昆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机关效能评估办法,初步摸索了一条通过效能评估推进效能建设的新路子。
昆山市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外向带动”与“创新驱动”,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转变。全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4.2%。在科技部、中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扩大开放 铸就辉煌
坚持扩大开放是昆山发展的主战略,从外资利用到外向型经济,从开放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扩大开放是昆山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
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使昆山形成了四大发展格局:
立足增强发展动力,形成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昆山始终把招商选资、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来抓,重点引进基地型、规模型、龙头型项目,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加快向科技型、外向型的发展。到2007年全市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34家,外向配套销售额超300亿元,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比重达30%。
立足增强发展实力,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叠加发展的格局。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不失时机地打造“昆山服务”“昆山办公”的新高地、新品牌。在制造业方面,昆山市以基地化发展为核心,着力构建开发区光电、高新区可再生能源、沿沪产业带新材料三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模具、传感器、软件、电路板、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江苏(昆山)产业园累计总投资达25亿美元。全市税收超亿元企业达7家,销售超50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5家。在服务业方面,集中力量开发建设花桥经济开发区,努力把花桥经济开发区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商务城”。美国普洛斯、AMB和法国凯捷、英国盖世理等国际著名服务企业落户昆山。2007年,服务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立足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整体推进的格局。在产业升级方面,重点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全市笔记本电脑产量突破300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近1/3。加快培育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争在3~5年内形成千亿元级的光电产业、2~3个百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在企业生根方面,主要从产业链构建、配套能力、人才引进、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加以整体推进。在产品创牌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1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
立足提升发展水平,形成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快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重点形成10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特种水产、10万亩特色果蔬生产基地,使昆山成为彰显江南鱼米之乡特色、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基地。
率先小康 梦想成真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梦想。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昆山坚持以“富民优先”为第一导向,把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把富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着力施行“富民优先”八大方略:(一)产业富民,通过全市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增收提供机会。(二)创业富民,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为群众创业搭建平台。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机制,2007年以来共为1400多户发放7700多万元贷款,促进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三)就业富民,市财政每年出资2000万元,用于职业技能培训。2007年,新增5500多人获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本地劳动力新增就业1万多人。(四)物业富民,发展“房东经济”,通过出租、出售等方式增加收益。(五)投资富民,组建了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各类合作社平均分红率接近15%,入社农户比重达到50.2%。(六)保障富民,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保险的接轨;对城乡居民低保实行统一标准,从低保开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七)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八)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2007年全市投入2.82亿元,建成了一批扶持薄弱村的载体项目。到2008年,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将超过100万元。
2005年,昆山率先实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19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168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1.9平方米。全市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和农村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在昆山,不管是老市民还是新市民,都同样地享受着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过上了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
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
昆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重大决策和发展主战略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正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强市与富民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外资与民资竞相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的发展局面。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昆山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促进农村建设。90年代,以开发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发展。进入新世纪,昆山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总思路,牢固确立城乡统筹理念,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统筹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城市规划为龙头,把昆山926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把整个城市规划为一个中心城区和六大片区,并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整理等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对重大基础设施做到城市和农村一并考虑,统一布局,集中实施了一大批交通、水、电、气、生态环保工程,使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不断完善,形成“六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市域交通大框架;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统一供应,并率先成为全区域实行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城市;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并于2008年上半年完成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方面,近三年投入26.6亿元,全市所有镇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镇,首批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评估,先后引进7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近3万人。医疗卫生方面,近年来全市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入超过1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8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143家,率先成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文化体育方面,昆山市相继建成新体育中心、科技博览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一大批设施,实施社区体育“三个一”工程(一个篮球场/门球场、一个健身活动室、一个健身活动点)和乡镇文化“五个一”工程(一个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图书馆、一个标准化的文体站、一个电影放映队)。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昆山自觉将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在项目选择时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基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单位能耗持续下降、环境生态持续改善。2002年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31.2%,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5.8%。严控严禁高能耗、污染项目,近五年先后拒批和劝阻各类建设项目200多个。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近两年全市每年生态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4%,建成污水处理厂23家,新增绿地面积1500万平方米左右。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昆山市牢牢把握利益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从解决土地征用、民房拆迁、单位改制、工资支付、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入手,正确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政商关系、劳资关系、新老昆山人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把“和谐昆山”建设推向新的境界。通过建立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情民意等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及时发现、调处各类苗头性问题,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建立治安防范机制,全面完成社会治安路面电子监控系统,大幅度提高社会安全系数。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大力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添城市魅力。
3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这30年,使昆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使昆山人实现了世世代代追求的梦想。
今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山人又开始了新的追梦,描绘出了新的蓝图:到2010年,昆山人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福利完备、科技发达、集约高效的生态园林式现代工商城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一个更新更美的昆山已经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昆山儿女必将以更加辉煌的业绩,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