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撑开东海上空的安全大伞
撑开东海上空的安全大伞
作者:杨王诗剑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11-19 浏览次数:6929
20世纪50年代,为应对苏联远程战略轰炸机与日俱增的威胁,美国联合加拿大创设了全新的“防空识别区”。60多年后,“防空识别区”的概念再度升温,不过这次爆发的源点不在遥远的北美大陆,而在中国的东海。2013年11月23日,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规定所有飞入识别区的外国航空器均要通报飞行计划并服从识别。这是中华民族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领空安全的合法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防实力和渐趋成熟的大国自信。
防空识别区划定后,需要国家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空中监控预警和作战能力作为支撑,否则,己方识别区无力管辖、任人进出,以致形同虚设,无异于对国家主权的最大亵渎。未来如何有效履行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职能使命,任重道远。
形势“险恶”的东海
我国东海地理位置比较特殊,韩、日两国及台湾由北至南呈三角之势阻挡了我军通往远海的航路,近海空间显得十分拥挤。从周边环境看,东海防空识别区形势“险恶”。
东海各方势力交织,剑拔弩张,中日在海洋权益、领土主权问题上争议不断,形势十分复杂,存有“擦枪走火”的现实危险;朝鲜半岛局势摇摆不定;我国面临着美、日、韩的联合围堵,战略空间极其狭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此次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与日韩划定的防空识别区均有部分重叠,由于划设防空识别区只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并无明确的国际法予以量化和强制,可以想象,未来东海防空识别区内必定“热闹非凡”。
要利剑也要耳目
俄罗斯前防空军司令员雅科夫列夫曾说过:“谁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利剑,而在于拥有多远的耳目。”防空识别区重在“识别”二字,强调的是及时掌握飞入己方识别区内的飞行器情况的能力,只有对方存在威胁或不服管理时,才出动战机执行识别查证或伴飞拦截任务。毫无疑问,监测能力是支撑整个防空识别区有效运行的基石。“防得住”首先要“看得见”,如果侦查预警范围无法完整覆盖己方防空识别区,那么后续行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广阔的天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身影,未来防空识别区将面临着监控目标多样化的难题,对各国的侦查预警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隐身技术已在世界主要大国广泛应用并将继续发展。冷战期间,为寻求一种能够有效突破苏联防空网的作战手段,美国先后尝试了提升作战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这两种方式,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后来,一些科研人员建议,可以考虑研制一种能避开雷达探测的战机,用于摧毁对方的监控探测设备,为传统战机趟平道路。于是,世界上第一型实装的隐身战机F-117A应运而生。在1989年美军入侵巴拿马的军事行动中,F-117A首次亮相,这种用“大炮打蚊子”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检验其实战性能。两年后,F-117A在海湾一战成名,其出色的战斗表现和无一损伤的超高生存能力,让世人第一次见识到隐身技术的不可思议。目前,F-117A已退出历史舞台,F-22“猛禽”攻击战斗机是世界上已列装的最先进的隐身战机,设计最小雷达反射面仅为0.005-0.01平米,足够将苏-27等四代战机的雷达探测距离降低到10—20公里的夸张程度,威胁极大。
——无人机在军事行动中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人机最初只是作为靶机,用于防空训练。经过不断研究和改进,应用领域得到了充分拓展。由于机动性好,特别是无人驾驶,无人机非常适合执行危险性大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军使用“全球鹰”提供的目标图像情报,摧毁了伊拉克38%的坦克和其余大量军事力量。虽然“全球鹰”仅仅承担了3%的全部空中摄像任务,但用于打击伊拉克防空系统的55%的时间敏感目标数据都是由其提供的。2001年10月,“捕食者”无人机在阿富汗发射导弹摧毁了一辆塔利班坦克,无人机的火力打击能力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无人机一般飞行高度高、续航时间长,造成对其持续监控和跟踪拦截的难度比较大,这也是一国防空力量需要应对的考验。
——“低空、慢速、小型”飞行器等特种目标监控难度大。这类飞行器是令各国防空力量十分头痛的对象。由于体积小,可搭载一定重物,且飞行高度低、地物遮挡多,因此一般雷达很难发现,即使能够发现,探测距离也很短,侦测管控难度较大。
就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而言,面对的将是美日最为先进的空中力量,如何做到迅速发现、准确定位将是我一线空海防部队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装备体系对作战使命的支撑作用上说,应该围绕识别区构建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环顾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在本岛部署了近30处大型固定雷达站,主要配备J/FPS-2相控阵雷达,具备同时监视多批次、大集群目标的能力,覆盖范围超过250公里。同时,日本警戒航空队配备了4架E-767和13架E-2C预警机作为地面雷达探测系统的补充,分别于滨松和三泽基地待命,以随时满足南北两个方向的防空警戒需求。韩国的防空识别任务由设在乌山的韩空军中央防空控制所负责,在全国沿海地区和离岛设置地面雷达站,主要担负领空、日本海和黄海海域的空情监视任务。韩国空军部署在庆尚南金海基地的“和平眼”预警机,可迅速支援不同方向。台湾空军以“强网系统”为主干,由台北嵩山、屏东大汉山、新竹乐山等五座一级地面雷达站为依托,结合遍布本岛及离岛的普通地面雷达站,形成相当密集的空海监控体系。仅有的6架E-2T/K预警机集中配属在南端屏东基地,由第四三九联队第二预警机中队统一调控。可以看出,日韩两国和台湾地区均采取的是“以地面固定雷达为主,以空中预警机为辅”的监控预警体系。
未来我国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应建立起一套以地面防空雷达为核心,结合海上平台、空中预警机和侦察卫星、导航系统的“陆、海、空、天”一体化联合监测预警系统。这套系统要具备被动监测和主动发现两方面的能力。被动监测能力是指对飞入识别区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识别监视,主动发现能力是指通过主动巡视识别区,预先锁定有飞入我识别区意图的目标,进一步延伸防御纵深,拉长反应时间。这套系统还要是一个多维联合的立体监测预警体系,既能迅速识别处于不同高度的各类飞行目标,特别是特种目标,起到极大的震慑效果,又能提高识别精度,为接下来可能采取的行动提供精确的方位坐标。
如果说以战斗机为代表的空中打击力量是捍卫东海防空识别区权威的“利剑”,那么以雷达探测系统为代表的监测侦查力量就是识别区的“耳目”。我们需要利剑,也需要耳目。
一个指头戳不死人
对防空识别区的管辖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个密切配合的整体。不仅需要强大的监控预警手段和空中打击力量的有力支援,也需要指挥控制中枢的统一部署,只有形成合力方可发挥最大能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就从驻日美军手中接过了防空识别区的管辖权,经过40多年的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操作流程,即“雷达监视探测(或早期预警机)—防空指挥所发现/识别/指挥—航空基地出动拦截”三步曲。具体来说,就是通过JADGE防空自动化信息系统,将雷达或空中预警机搜集的空情发送至位于三泽、入间、春日和那霸的四个防空指挥所,以及位于府中基地的航空总队作战指挥所。以针对我国的那霸防空指挥所为例,据称,指挥大厅内的中央大屏幕上会动态显示上述空情信息,现场有至少10名专业参谋人员轮番分析这些信息,以确定哪些空情值得“特别关注”。一旦确认识别区内出现“敌意目标”,担负战备值班的战机就要在5分钟内“紧急升空”,向目标空域快速奔袭。一般出动一组共两架战机,实施警告或伴飞,在需要实施较大规模的拦截行动时,两组值班战机轮流出动。韩国的防空识别区操作流程与日本大体相同,只是在指挥机构上,乌山基地的中央防空控制所实际归美韩联合空战指挥中心指挥。
不难发现,指挥控制机构是防空识别区的“大脑”,操作流程是识别区充分发挥职能的制度保证。因此,为维护我国东海识别区的稳定运行,必须设立高度集中的指挥控制机构,统筹区域内的军事行动,形成一套“分—总—分”的运行机制,确保识别区内的秩序。从实际执行任务的方式上看,对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巡控可以采取四类形式:一是空空结合。即由空中侦察机、预警机和战机组成联合编队进行巡逻监控。我空军首次监巡东海防空识别区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如果使用无人机进行侦查预警效果更好。我国的“翔龙”无人机就能担负此类任务。二是空地结合。即由地面雷达系统探测发现目标,引导战机前往。三是空海结合。依靠海上移动平台,例如游弋在东海海域的水面舰艇的舰载雷达进行监测预警,引导战机前往。未来识别区海域若部署航母编队,由舰载机实施警戒拦截,快速反应能力将更加突出。四是空天结合。依靠侦查卫星的大范围监测预警能力,获取实时情报并指引战机向出事空域快速机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强国都在纷纷发展自己的无人作战飞机。我国无人作战飞机“利剑”在11月21日进行了首飞,它将侦查和打击功能融为一体。如果派其执行识别区空巡任务,就能够使整个的警告、外逼、武装攻击等功能形成一体化,拦截行动和预警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大幅缩短。
除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外,还要针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健全识别区管理运行机制。空海防部队应该充分考虑未来在识别区内可能出现的恐怖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战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此类训练。如遭劫持的民航客机闯入识别区欲在我国境内实施恐怖活动,防空力量如何设置战机编队迅速控制被劫客机,采取类似武装押送的方式,迫使其安全着陆,为地面营救创造条件。
从更广泛的视野来看,识别区内的“你来我往”不单是军事实力的较量,还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比拼。我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实际上扩大了防空力量的管辖空间。在东海如此敏感的区域内,必须有完善高效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机制。应该将识别区的管理运行机制纳入国防应急应战体系之中,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力量的使用和调配,统筹军地资源,明确各方职责,科学设置预案。通过训练、演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检验和完善应急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和严格的手段保证落实。
须知,一个指头是戳不死人的。
老化还是新生
未来常态化的监测预警、监控巡逻和频繁的战机出动必定会加速装备的老化。号称“最累”的空中拦截部队——驻冲绳那霸基地的日第204飞行队,装备的主力战机F-15J事故频频,在2009年就发生了三起严重事故,2011年更是有一架战机坠海,飞行员失踪。究其原因,除服役时间较长外,高频次的行动也是主因之一。其一年内仅针对中国机舰的出动次数就高达306次。可以预见,在东海复杂的形势下,未来我军战机将面临着从常备到常用的转变。应针对识别区需要全天候战备执勤的特殊背景,科学制定武器装备和弹药的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武器装备的使用强度;加强平战转换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快速反应能力,重视统筹效费比问题,在经济性和有效性上取得平衡;加大装备的维护保养力度与频次,尤其是发动机和易损零部件。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战争实践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牵引带动作用,通过实际任务的锤炼,有效检验现役装备的性能,充分暴露不足和短板,促进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海湾战争中,美军在摧毁伊拉克移动式“飞毛腿”导弹发射器时暴露了很大的弱点,发现与打击之间间隔长达45分钟。通过提高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和精确度,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这一时间已经缩短至15分钟。对于久经和平的人民解放军来说,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将带来难得的实兵锻炼机会,不仅对革新战法,提升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我国的空海防主战装备均有机会得到高强度的实战检验,对国防科技工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海上空的安全大伞已然撑起,期待它为护卫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