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人民海军从这里起锚
人民海军从这里起锚
作者:刘建军 淦生 责任编辑:王浩钟 来源:《铁军》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08-28 浏览次数:6995
从“黄水海军”到“蓝水海军”
从“泥潭划桨”到“航母时代”
1949 年4 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这里宣告诞生。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诞生地(亦为三野渡江战役指挥部)纪念馆(旧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庙,是一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就诞生在这里,从而结束了人民军队没有海军的历史,开创了人民海军建设的新页。
1949年4月23日,是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日子。中央军委1989年2月17日颁发命令,将这个日子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日。同时,确定白马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
于是,我们对白马庙、对4月23日,油然而生景仰和膜拜的情愫。在人民海军诞生日来临之际,我们专程前往白马庙探访。
白马庙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区东南约五公里的高港区白马镇,万里长江挨着它的南侧东流入海,与江阴要塞成隔江相望之势,战略位置显要,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设渡江战役指挥部于此。
白马庙历史上叫徐家庄。相传元张士诚起义,曾屯兵于徐家庄一带。张士诚有一匹白马,是他心爱的坐骑。一日夜间白马出厩,践踏乡民庄稼,张士诚发现后,用铁钉入马蹄。乡民感其纪律严明,遂建白马庙纪念。从此,白马庙成为地名,沿袭至今。
如今这里设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纪念馆分新旧两馆,旧馆在三野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第一支人民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的创建者张爱萍上将题写馆名;新馆相邻咫尺,于1999年4月29日落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纪念馆馆长卢家陵给我们介绍了纪念馆的情况,讲解部主任王明哲带我们依次观瞻了旧馆和新馆。
旧馆所在原为王姓地主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存清式二层小楼一幢及平房数间。楼上为当年三野渡江战役指挥部会议室,伫立于此,仿佛时光倒流,耳畔似能听到战火中急促的电报声和三野将领们果断有力的指挥号令。楼下三间分别为粟裕、张震、张爱萍的卧室兼办公室。如今这里陈列了50余件文物,有当年粟裕睡过的木床,三野指挥员们当年使用的木箱、茶几、椅子、马灯、灯柜、铜盆等。旧馆设有四个展区六个展室,再现了当年三野渡江作战指挥部运筹帷幄、决战长江的历史情景。旧馆198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早已成为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馆主体建筑外形像艘军舰,室外广场左侧竖有象征海军舰艇的高桅杆,广场上陈列着一批海军退役的轰炸机、歼击机、超黄蜂直升机、舰炮、鱼雷、导弹等装备。馆内展览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和声、光、电技术,再现了渡江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等多个战役的历史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印象。纪念馆从“近代沧桑”、“白马建军”、“威震海疆”、“发展壮大”、“鱼水情深”等五个方面,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走过50多级模拟舷梯,我们来到新馆陈列室,仿佛进入一艘现代战舰之中。“近代沧桑”部分讲述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史。一个幻影成像的场景展现了当年福建水师学堂的学习训练,从水师学堂走出去的学生吴德章、李寿田等人设计的“开济”号舰船与其他船只一起击退了法国侵华舰队。这里也展示了1894年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的情景,此战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留下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百年间,中国遭受列强来自海上的入侵达数百次,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700多个。鸦片战争的屈辱、甲午海战的悲歌,让中国人民深深体味到有海无防、落后挨打的伤痛,同时也应验了一位西方战略学家的名言:“没有海军,我们在紧要关头所表达的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正是因为如此,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话至今想起还振聋发聩:“向来革命之成败,视海军之向背。”
当着21世纪这海洋世纪,当着如今钓鱼岛和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愈演愈烈之际,面对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我们倍感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是何其重要!
在“白马建军”部分,一个个历史场景真实可感、一尊尊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张爱萍在白马庙宣布华东军区海军成立的历史瞬间;一张张照片依稀可辨、一件件旧物岁月留痕,展示了人民海军成立之初的困顿与艰难。
张爱萍在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大会上作《为建设发展新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的报告(资料照片)
1949年春,淮海战役硝烟渐渐散去,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在即,三野受领了中央军委下达的组建海军的任务。此时养伤已愈的原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正准备去部队任新职,突然接到上级电报,调他去准备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官。没想到人还没走,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张爱萍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临去时,陈老总找我,说你走不了了,“军委决定,东北建空军,华东建海军,你,立即着手组建海军。”“什么海军?”张爱萍回忆说当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他这个人一辈子做事都是这样,分内的事,认真做好,没有把握的,位置再高,他也不争。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但这件事,军委已经定了,让他担任将由他负责组建的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张爱萍受命,一路风尘,火速赶到泰州白马庙三野渡江战役指挥部。他在长江边看到,许多解放军官兵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划桨训练。
海军指挥学院教授高晓星在谈到当时的训练情况时说:“有些部队没有征集到船,怎么办呢?我们很多官兵就出谋献计,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训练。有些战士想出一个好办法,就在地下挖一个坑,官兵们坐在坑里面,用当时的铁锹代替桨,来进行划桨训练。”
由此可以说,人民海军其实就是从“泥潭”里起步驰向大海的。
1949年4月23日,与解放大军强渡长江天险、将胜利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的同一天,张爱萍在白马庙三野渡江战役指挥部召开了组建华东军区海军的第一次会议。身为儒将的张爱萍以极富个性特点的语言庄严宣布:“我提请同志们注意今天这个日子——1949年4月23日,我们自己的人民海军终于诞生了!”参加会议的13个人,成为首支人民海军部队的首批成员。华东军区海军第一任领导人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副政治委员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康志强。
1949年4月28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阴召开成立大会,张爱萍宣布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办公厅组成和中共华东军区海军临时党委组成及领导成员名单,并作了《为建设发展新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的报告。
随着解放上海的脚步,华东军区海军进驻上海。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委员会海军部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任部长。1949年8月,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由上海移驻南京。
为什么要组建海军?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在大陆进行之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战略家毛泽东身处太行山麓,目光却已经投向了海洋。1949年1月,在《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中,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织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和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作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的张爱萍,在一次讲话中对此也有过一段精彩的阐述。上海刚解放,张爱萍就去位于上海市重庆南路的震旦大学(在海军江南造船所附近),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座谈会。他在会上说:“100多年来,帝国主义的入侵大多来自海上,我国1.8万多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坚船利炮面前。旧中国虽然也建立了海军,但在每次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中,尽管不少海军将士英勇抵抗,流血牺牲,反动统治阶级却丧权辱国,写下了一部可耻的历史。现在大家肩负着巩固我国海防、解放全中国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为中国海军历史雪耻而奋斗!”
为了建设新生的人民海军,他在会上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吸收所有懂海军的人参加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建设,招贤纳士,量才录用,既往不咎,来者欢迎。”号召原海军人员发挥专长,报效祖国,争取光明的前途,不要错过这难得的为人民立功的机会。同时,他虚心征求了与会人员对建设人民海军的意见和建议。
从1949年6月3日起,华东军区海军不拘一格广招人才。
6月12日,上海重庆南路182号挂出了一块牌子:“原国民党海军人员登记处”。同日,华东军区海军在上海《大公报》登出公告:凡一切曾在国民党海军中工作,而今后决心献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志愿为人民海军服务者,均可前往“原国民党海军人员登记处”报到登记,以备量才录用。
当时上海刚解放,为了吸引人才,张爱萍还派人到大街小巷发布招聘广告:凡当过海军、干过船务、学过船舶、懂得机械,甚至只要识些水性的,都欢迎加入人民海军。
与此同时,北到青岛,南到广州、厦门、福州,华东军区海军都设置了招聘点。
没几天,就有1000多名原海军人员前来应聘。其中,有原国民党海军的中将,有北洋水师时期的老海军,也有年轻的技术骨干。连同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官兵在内,共有4000多名“老海军”人员投入到人民海军的行列中来。
自1949年下半年起,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官兵集中在南京草鞋峡政训大队(原国民党海军水鱼雷营旧址)学习,学员上千人,其中一、二中队是军官队,三、四、五、六中队是士兵队。1949年底,华东军区海军司、政机关在南京原国民大会堂召开欢迎“永明”舰由港抵宁起义官兵大会,张爱萍接见了政训大队学员,并亲切地和大家握手问候。随后,他在大会上热情洋溢地致欢迎词:“我们欢迎一切爱国的国民党海军官兵站到人民方面来,参加人民海军的建设,结束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像这样的欢迎大会,不仅现在要开,将来也要开,还要一直开到台湾去。”不久,张爱萍又一次来到草鞋峡给大家作报告。他身穿绿色呢大衣,气宇轩昂,话语带着四川口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学员们被他潇洒的风度所吸引,也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大家的心思都被吸引和凝聚到建设好人民海军上来。
怎么建设海军?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课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应华东军区海军张爱萍司令员的建议,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张爱萍和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将领林遵、金声、曾国晟、徐时辅等人。毛主席对林遵等起义将领说:你们有丰富的海军知识和经验,有科学技术,我们新海军的同志要向你们学习;人民解放军有优良的政治工作和战斗作风,你们也要向新海军学习。这一讲话无疑具有指路的意义。
张爱萍则将当时的华东军区海军比作是两个“跛子”:解放军士兵政治上没问题,但不懂技术,少了一条腿;原国民党海军官兵业务熟悉,但需要提高阶级觉悟,也少了条腿。建设人民海军,把两个“跛子”合起来,两条腿就齐了。他后来形容,两个“跛子”互相取长补短,走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健康的“人”。按照这一建设思路,“新海军”、“老海军”通力合作,一边筹划装备,一边训练海上作战指挥和技能。
华东军区海军当时的舰船,有国民党海军起义和我军缴获的各型舰艇26艘、小艇54艘,还有国内的造船厂生产改装的100多艘,加起来大大小小有180艘舰船。1950年春,华东军区海军组织力量在距草鞋峡咫尺之遥的燕子矶水域打捞因躲避国民党军飞机追踪轰炸而自沉江底的起义战舰“长治”号(电影《海魂》即根据“长治”号的事迹拍成,该舰还参加了上影的摄制工作)。当时,江风扑面,春寒料峭。张爱萍脱掉大衣,卷起袖子,亲自带领大家打捞。他双手紧拉钢缆,并指挥大家有节奏地喊着口令:“一、二、三……”累得满头大汗,仍和官兵们一起奋战,直到“长治”号像一条巨鲸浮出水面。后来,“长治”号被拖往上海进厂维修,改装上5英寸口径的主炮。此舰修好入列后被重新命名为“南昌”号,成为华东军区海军的旗舰。
张爱萍原是陆军将领,现在当了海军司令,就必须熟悉海军技术,指挥海上作战。于是,他率先垂范,带头学习海军知识,与机关干部一起去海校上课,去当“旁听生”,听“老海军”人员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他还亲自学习驾船。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在他的带领下,由陆军调来的人员很快掀起了一股学习舰艇知识的热潮,争做名副其实的海军指战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馆长卢家陵(中)、讲解部主任王明哲(左)接受本刊采访
曾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的张序三海军中将2010年8月谈到:我是山东荣城人,从小在海边长大,十几岁投身革命,最初也是在老家的海边上打日本鬼子。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第一支海军部队诞生,我就成了一名海军战士,先在南京海军联合学校边做改造旧海军的工作,边学习舰艇知识和技术。他说,那时要他们向国民党那边过来的“老海军”学技术,心里还有些不服气。有一次,他避开当教练的“老海军”,独自一人去开舰艇,结果开到江心怎么也开不回来了,领导把他劈头盖脑一顿好批。凭着一股子不服气的劲头和拼命学习的精神,他的舰艇知识和技能提高很快,不久就到“黄河”号当了副舰长。
作为第一支人民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为人民海军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提供了建设海军的宝贵经验,还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上下大陈岛等著名战役,后来成为海军东海舰队,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为保卫祖国海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白马庙起锚的人民海军,6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由早先的所谓“黄水海军”成为“蓝水海军”,威武雄壮地驶向“深蓝”,并跨入了令国人自豪的“航母时代”,为捍卫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永远记住白马庙,记住“4·23”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