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建设海洋强国须培育和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建设海洋强国须培育和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作者:丁爱平 许景伟 责任编辑:王浩钟 来源:《铁军》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08-29 浏览次数:6918
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根深蒂固的陆疆大国思想一直影响着国人,“海洋疆域”观念和海洋权益意识相对较弱。随着安全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利益逐渐由传统的领土范围向海洋空间延伸。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加强海洋教育和海洋问题研究,强化全民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权益意识,为国家战略安全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蓝色国土”应成为全民意识
传统的中华文化引导一代代中国人把对国家领土的认识锁定在陆地国土的范围内,争取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基本方法往往是拓荒垦土。在极具标志意义的中华世纪坛,也只铺了象征960万平方公里黄色国土的960块砖。如果随便问国人中国的版图有多大,人们的答案多半还是“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陆地领土=“960万平方公里”,几乎成了国人头脑中的基本概念。不少人不清楚中国领土还包括约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如果把我们的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的话,中国的版图不再仅仅是一只雄鸡,而是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旺盛火苗;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
也许大家会说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淡薄,这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应看到,新中国建国以来,我们也缺乏全面、系统的海洋国土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地理教科书里,至今还找不到中国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可以主张的管辖海域的内容。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已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基础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指出,对于青少年的海洋知识缺乏、海洋观念淡薄问题已不能再熟视无睹:“我国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乡土’特色越来越浓,海洋的内容被越砍越少!这是一种有严重缺失的教育,在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开发海洋的今天,脚步放慢就要落后于别人,更何况自缚手脚呢?”无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改变这一状况的重大契机。
海洋权益屡屡被侵呼唤加强海洋研究
中国的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组成,包括内水、领海及毗连区和经济专属区,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中国面临的是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窘况,中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被一些相邻国家践踏突破。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中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了无理要求。
在黄海和东海海域,中国与相关的朝鲜、韩国、日本三国之间有4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在南海,中国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等五国有争议海域共约184.3万平方公里。存在于东海和南海海域的岛礁主权斗争形势更是非常严峻。根据新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中国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961个,有人居住的岛屿433个,而500平方米以下的岩礁还有上万个之多。东海的岛礁数量占总数的60%以上。其中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因日本上演非法“购岛”闹剧正愈演愈烈。占中国海域一半左右的南海海域几乎大部分都存在着争议,特别是作为南海诸岛重中之重的中国南沙群岛中,竟有45个岛礁被邻国侵占,其中越南侵占30个,菲律宾侵占10个,马来西亚侵占9个,印度尼西亚侵占2个,文莱侵占1个。
我国的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资源。如南沙海域,石油储量约为235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10万亿立方米,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有鱼类500种以上;还有红珊瑚、海龟、玳瑁等大批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然而,周边一些国家不仅非法分割中国海域,抢占中国岛礁,而且还通过国际招标等手段,在中国传统海上疆域内非法开发油田19个、气田44个,攫取了丰厚的利润。仅越南在南海就非法开采原油2000多万吨,天然气数百亿立方米,价值近30亿美元。
中国海洋权益屡屡被侵,不仅凸现了中国国民海洋意识淡薄,也凸现了我国海洋问题研究的不足与滞后。比如,对日本主张的“中间线”,韩国建立的“苏岩礁平台”,南海诸岛归属等问题,都缺乏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前中国海洋科研主要侧重于水产养殖、矿产开发、航海测绘等传统技术领域,在海洋政治、海运管理和海商法等社科领域的研究则非常薄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学研究所所长薛桂芳曾感叹说:“目前在国内,研究海洋法的专家很少,在国内连能一起讨论的人都越来越难找。”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系统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不能为子孙后代争取更多的海洋权益。因此,加强海洋研究迫在眉睫!
海洋是中国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命门
“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这是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的传世名言。
海洋,作为重要的资源宝库,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被一些国家视为人类生存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更成为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领域。可以说,中国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海洋空间的开拓和海洋资源的获取。虽然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疆域和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大国,但与13亿人口的“大分母”相比,又是一个陆地小国、海洋小国。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多、资源少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中国必须将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化为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很长时间内,中国经济达到两位数的增长率。这不仅仅因为国内市场充足,消费者需求旺盛,更多是因为对外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根据有关方面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不到10%,2004年达到60%,2005年超过了63%,到2006年竟达到了80%。“外向型经济”在中国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中国经海洋走向全球的贸易往来占中国经贸总量的90%左右。其中,通过南海—印度洋走向中东、非洲、欧洲的占56%,通过太平洋走向南、北美洲的占31%。然而,当前中国“走出去”的出海口和海洋通道并不多,从一定意义上说,印度洋、太平洋这“两洋”是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印度洋、太平洋承担着中国全球经贸总量95%以上的运输量)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不仅应当大力发展海上运输和商船队、港口、造船业,更多地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还应当对关系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海上咽喉要道给以必要的战略关注。
中国的“蓝色国土”积聚着十分可观的“家底”,它可为中国长期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约70%的原盐和足够的金属,而且每年可为沿海城镇的几亿中国人口提供丰富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了先进的观念、技术和大量的资金,在当前中国面临资源短缺新挑战的情况下,则需要更多“引进”资源和更充分地利用生存空间。而能够为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提供丰厚资源和广阔空间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海洋。所以说,中国的“蓝色国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持续“滋养”中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好和争取更多的海洋权益,中国就能获得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就掌握了打开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