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铜像•鸽哨
铜像•鸽哨
作者:章熙建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5-12-25 浏览次数:7146
战争,往往把绵长情感洗炼成璀璨星光。一座铜铸像、一只弹雨飞鸽,战将与士兵战火中的生死邂逅,穿越烽火硝烟的时空颠沛,丰盈灵动地折射着抗战英烈的血性光辉。
时光回溯1943年冬日黄昏,黄海之滨的抗日山朔风萧瑟,庄重肃穆的烈士铜像终于铸成。只是铜像蕴涵两个数据,赣榆战役清扫出铜弹壳31公斤,而战将喋血沙场恰巧31岁,这份叠合让士兵心底壅塞泣血的痛。
此刻,留着短分头、戴着玳瑁边眼镜的李卡夫,面容悲戚地盘坐铜像石基前,双手木然地摩挲着一捧铜弹壳。疲惫的战友们回返营地,但他执意留下守护心血熔铸的作品,其实是在铜像揭幕前夜为将军守灵。月光如水,寒蛩细吟,从戎报国的征途恍若就在眼前蜿蜒延伸……
结识将军,是那个久雨乍晴的春日。碾场上操枪舞刀的战士身如蛟龙,李卡夫平端画板倚靠老槐树静静地写生。蓦地耳边响起一声称赞:“不错!哪来的秀才?”惊回首,俊武军人目光和蔼而不失犀利睿智。
生死情缘就此缔结。1940年初秋,浙江舟山,省立美专高材生李卡夫,让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学生十万军”激起澎湃热血,星夜辞家孤身投军。途中遇到几个怀揣同样梦想的热血青年,结伴转道皖南参加新四军,时隔不到三月便遭遇“皖南事变”,突围后颠沛数月辗转进入鲁南滨海抗日根据地。虽然陌路相逢,但士兵却像邂逅兄长般敞开心扉。这一年,李卡夫刚满16岁。
“年纪尚轻,经历不凡哩!”战将轻抚士兵后脑勺,感慨中流溢几许赞赏。翌晨,李卡夫接到命令:调任教导二旅政治部干事兼《战士》报记者。此后两年追随战将穿行硝烟弹雨,反蚕食战役、郯城攻坚战……耳濡目染间,李卡夫如吮甘霖般把那份血性忠诚植入自己的血液。
将星陨落的瞬间,李卡夫仅在数步之外。1943年11月26日凌晨,寒雾笼罩的赣榆县马旦头村枪声骤起,数百日伪军趁夜偷袭我滨海军区机关。战将沉着指挥,仅半小时激战即将敌顽击溃。就在追歼零星残敌时,一个卧地假死的鬼子机枪手,突然翻身射出一梭罪恶子弹。
战将头部中弹仰面倒下。怒目如裂的李卡夫箭步飞纵鬼子跟前,一把擎起炙热的枪管,驳壳枪子弹尽数射入鬼子胸膛。将军不屈的头颅轻挽在李卡夫臂弯间,圆睁的双眸仍闪烁慑人的凛然。
思绪至此,李卡夫再次黯然垂泪。1941年春,是战将主持设计并建造了这座烈士陵园,孰料仅隔两年,战将自己竟长眠于第五坡段的六角亭墓冢中。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电令尽搜赣榆战役铜弹壳,为战将浇铸铜像。整整三个不眠之夜,李卡夫执拗地猫在墓地里,熔铜、錾模、浇制,全部才艺和感情都融注于心血之作。
凛冽寒风掠过,身板瘦癯的李卡夫陡然打了个激灵。手掌中22枚锃亮的铜弹壳,是筛选出铸像的31公斤所剩,当时李卡夫悄悄藏进军挎包。那一刻,士兵隐隐感觉心头有一缕牵挂未曾放下,却一时拽不出头绪来。此刻,寒夜如魅,万籁俱寂,李卡夫心底却热流奔涌。他预感定有某种玄机在触发一份启迪,抑或阴阳两隔的战将意欲传递某种遗愿。苦思冥想中,李卡夫手托腮帮打起了盹。恍惚间,他看见铜像突然迸射万道金光,一只骁勇矫健的哨鸽划破夜幕轻盈地落在铜像左肩上,穿透气流的哨声脆亮而悠长,如天籁直贯苍穹。
李卡夫蓦然惊醒。周边夜色寒冽,战将铜像在海风轻拂中透发凛然浩气,一只游隼从山巅滑翔飞掠海岸线。李卡夫脑际电光石火般闪过一个意念:战将是要昭示世人一种心迹,那就是对于和平的无尽渴望与追求。李卡夫霍地站起身,挎包里弹壳的叮咚脆声让他心底漫过一丝冲动,因为那份灵犀就附着在22枚铜弹壳上。
这个战争间隙的凌晨,夜幕下的抗日山如潜龙盘蜇。李卡夫拨亮马灯,顿悟与真情如泉流泻,追思与膜拜融入錾刀,点滴情缘凝结于聚合的黄铜弹壳。拂晓时分,一只面朝大海振翅翱翔的弹雨飞鸽,恍若天降般镶嵌于将军铜像左肩,系缚双腿薄如蝉翼的鸽哨,伴随海风掠过发出穿透云霓的轻吟。霎时,将军铜像的身姿愈发丰盈灵动,那份高洁威武裂石穿空般迸射。
李卡夫遽然落泪。鸽哨的音律激射一束清纯明快,仿佛正是自己伫立峰巅的仰天长啸。他霎时读懂了弹雨飞鸽的生命本源,鸽哨其实就是手中钢枪与錾刀的化身。他甚至想到此生抑或就是上苍派遣来给将军塑像的。年轻才俊如释重负,他明白完成这轮使命之旅,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追寻将军足迹浴血杀敌!
细雨如烟的春日,苏北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我伫立战将铜像前,簇拥英灵的苍松翠柏宛如大地挽歌,催人神驰曾经的烽火岁月。战将符竹庭,1912年生,江西广昌县人。1928年参加工农红军,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委兼滨海军区政委。1943年11月26日在赣榆战役中牺牲,年仅31岁。曾与他搭档任团长的杨得志将军赋诗志怀:“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
然而,我却无缘一睹弹雨飞鸽,因为历史无情地在这里嵌入一个匪夷所思的插曲。
1947年2月那个霪雨霏霏的清晨,攻占赣榆城的蒋军闯入抗日山烈士陵园,面对抗战英灵长眠的墓地,蹑手蹑脚地穿过青松翠柏。只是刚至将军墓冢前,凌厉海风卷着雨烟掠过,将军铜像肩上的鸽哨遽然响起,在山坳间盘旋回响,似召集部队冲锋驰骋。蒋军霎时魂飞魄散,有的紧捂双耳。一个军官狂躁地夺过士兵手中的机枪,丧心病狂地朝弹雨飞鸽扫射了一梭子弹。此后,仓皇离去的蒋军再也未敢惊扰这座墓园。
但罪恶已然铸成。将军铜像留下数十个黢黑弹孔,弹雨飞鸽则铜屑飞溅,化作祭奠英灵的缤纷泪雨。
而罪恶远不止是对一个抗战英灵的亵渎。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战场,年轻的指导员李卡夫,正带领连队进行惨烈的阵地阻击战。连长在子夜炮击中牺牲,全连兵力四折其三。李卡夫率收拢成排的战友独撑半夜。清晨6时集结号响起,中原突围已铸成一道历史辉煌。左臂中弹的李卡夫面对蒋军又一轮疯狂冲锋,扯着嘶哑嗓门下达撤退命令。就在那瞬间,他心头突然漫过针锥般的剧痛,仅有秒计的晕眩,一串罪恶弹雨泻落前胸。英雄倒在血泊中,甚至没能再看一眼东方喷薄迸射的绚丽朝霞。
符竹庭铜像于1955年重铸。担纲主修的雕塑家曾尝试复原弹雨飞鸽,但数番努力总难见那份灵动神奇,最终让这则令人悱恻的烽火传奇铸成痛憾。但坊间传闻却演绎出另一道美丽永恒——艺术家梦见那只精灵振翅穿越弹雨硝烟,追随英雄战将飞入了湛蓝苍穹。
只是我还在执著地追想:年轻指导员遭遇剧痛晕眩,与蒋军枪扫弹雨飞鸽几乎猝发于同一时刻,那抑或就是对生命精灵毁于兵燹的心灵感应?22岁的李卡夫中弹倒地的瞬间,脸庞的惊愕嬗变为欣慰,莫非早在创作弹雨飞鸽时,他即已从22枚弹壳中读懂了血洒沙场的生命归宿?
与战争之残酷相对应,生命固然美丽而脆弱,但植于脆弱中的那份坚韧,终究蕴藏着逾越钢铁的力量。弹雨飞鸽抒扬的凄美韵律,将永久让人于无声中真切聆听血性军人的生命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