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纪实》 > 人物写真 > 知识分子的贴心人徐平羽
知识分子的贴心人徐平羽
作者:陈立 徐皎皎 责任编辑:刘顺发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2期 日期:2013-08-30 浏览次数:7183
看过电视剧《新四军女兵》的观众,对剧中的男一号、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马靖平留下了深刻印象。马靖平是几个原型的综合演绎,当年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秘书长、副团长徐平羽同志是原型之一。
徐平羽
徐平羽原名王为雄,又名白丁。1909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的书香世家,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高邮、上海、陕西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在上海时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之后,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陈毅的秘书、苏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苏中区党委敌工部长、城工部长、新四军七纵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随营学校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人委秘书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顾问等职。他这一生打交道最多的当属知识分子。他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理解得深,认识到位,把握得好,他了解知识分子,关爱知识分子,善于培养知识分子,被大家称为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精心培育 细心呵护
1937年冬,徐平羽随张云逸参加新四军筹建工作,是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的创始人之一。担任军战地服务团秘书长、副团长时,他悉心培养革命青年,开展群众工作和新四军的文化工作。服务团的团员大多是青年知识分子,徐平羽熟悉服务团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准确地说出每个团员的情况:谁会演戏,将来可能是个好演员;谁个性像匹烈马,一不当心就会摔倒,他一个个都如数家珍。他善解人意,团员们也和他亲如一家,有事都爱找他。1938年4月服务团随军部移住南昌时,来自南方的团员,吃完饭,爱用热水洗脸,睡觉前,爱用热水洗脚。来自缺水地方的团员看不惯,认为浪费,在墙报上对这些用水太多的同志点名批评,说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引起了用热水洗脸洗脚同志的不满,双方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这时有人提议:别争了,找徐团长评理去,看谁对谁错?
徐平羽听他们说完,笑了起来:“就这事呀?那我就说说,你们看有没有道理?”他觉得大家的注意力都已集中过来,于是说:“我们这个队伍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南昌这个地方,水源充足,又有条件烧热水,洗脸洗脚不为过分,也谈不上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嘛;但是中国缺水缺柴的地方很多,几天不洗脸、不洗脚,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对提意见的同志也就不要见怪啰。”他这么一解释,大家觉得合情合理,消除了隔阂,心悦诚服而去。
徐平羽非常重视和关怀青年团员的成长。他创建了文艺创作室,经常和团员们畅谈诗歌、小说,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发生在女青年菡子身上的故事,就非常值得回味。当时,酷爱文学的菡子生病,连续8天高烧不退,随军翻山越岭时不能负重,她忍痛把花了半年生活费买来的一箱书,都散了出去。她最心爱的一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实在舍不得丢弃,便郑重地托付给了一同参军的女友。没想到这事以讹传讹,被传为向女伴推荐法国作家纪德的《从苏联归来》。此书批判了苏联高压政策下的个人崇拜,当时左翼文学对该书是持批评态度的。徐平羽得知此事后,觉得应该引起重视,便询问她为什么要推荐此书?要她写出推荐的理由、此书的来历和读后的感想。菡子满腹委屈,于是写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徐平羽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而且注意到她对文学的热爱和信中优美的文笔,发现她是可造之才。不久,就把菡子编入服务团的创作组,谁也没有想到,这反倒成就了菡子文学创作的机缘。菡子随着创作组奔走四方,革命的队伍培育她成长,革命的生活为她提供了素材,她勤恳写作,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数年之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著名作家。
类似菡子的故事,绝非仅有,在徐平羽的悉心培养下,服务团成员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仅群众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还孕育出不少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多数成员发展成为共产党员,前方部队和地方党委纷纷到服务团调用人才。
面临危机 坚定稳妥
1956年,身任上海市人委副秘书长的徐平羽,率领中国艺术团访问欧洲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奥地利五国,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在艺术团出发之前,徐平羽向艺术团全体人员交待出访演出的任务,他要求团员一言一行要体现新中国的精神面貌,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每场演出思想集中,不出差错,同志之间团结友爱,爱护集体荣誉和国家声誉。细心的徐平羽还专门和从旧社会过来的名演员打招呼:“可能会有以前的‘老熟人’、‘老朋友’前来相见,甚至试图策反,你也不必害怕或顾虑,只要站稳立场,如实向领导汇报就行。”徐平羽的话,给团员打了预防针,吃了定心丸,也增强了大家演出成功的信心。
1956年徐平羽率中国艺术代表团访问保加利亚时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出门在外,徐平羽不仅从生活上处处照顾演员,还很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以缓解演员的压力。由于艺术团成员并非来自同一个团队,某京剧组的组长不太了解本组的演员,他就协商调换了一位较熟悉情况的京剧演员当组长,以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艺术团中大部分是青年艺术家,出访期间,长期离家,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徐平羽顾及到他们的感受,多加体谅。有一位歌唱演员发了点小“脾气”,引起服务组的不满。徐平羽找到组长,告诉他那位演员刚出国回来,顾不得和未婚夫团聚就又跟着出国了,她始终服从分配,认真演出,有一点情绪是难免的,我们要体谅她、关心她才是。组长被说服了,为她提供了耐心细致的服务。那位歌唱演员深受感动,很快调整了情绪,再也没发过“脾气”。
艺术团到达联邦德国慕尼黑市时,正值波兰、匈牙利相继发生动乱,街上到处有游行队伍,高举反苏反共标语,报纸上出现大量反苏反共的文章。艺术团里人心惶惶,有人建议趁早回国,免得遭遇不测,流落异国。徐平羽立即召开党员会议,首先在领导成员和党员中统一认识,然后在全体人员会议上分析形势。他说:“当前西方世界的反苏反共浪潮,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次暂时的波折和插曲,它不可能破坏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更不会酿成世界大战。我们有伟大的几亿人口的新中国作后盾,有兄弟党和进步人士的支持,谁要敢破坏我们的演出,就是破坏中国人民和欧洲人民的友谊,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们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概,专心一致,演我们的戏。我们演出愈成功也就愈安全。”徐平羽面临危机,从容不迫,妥善处理,他的讲话安定了人心,使艺术团的演出一直坚持到最后,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托付的重任,表现了一个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赢得了全团的钦佩和尊敬。在他的感召下,不少青年演员经过那次锻炼,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后来成为共产党员。
尊重知识 保护人才
徐平羽长期在文化界工作,与知识分子结下了深厚友谊。在艺术上,他理解他们;在工作上,他支持他们;在生活上,他关心他们;在思想上,他帮助他们。他曾经积极建议安排昆曲大师俞振飞担任上海戏剧学校校长;他亲自登门邀请丰子恺、沈尹默主持画院、书篆研究会的工作;他对刘天韵的弹词艺术和语言成就给予很好评价。越剧《红楼梦》的主要扮演者徐玉兰、王文娟,后来一旦回忆起徐平羽,就非常激动,她们说:“当时我们两人对能否演好宝玉和黛玉毫无把握,顾虑重重。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的徐平羽,了解到我们的思想后,百忙中专门到剧团,鼓励我们一定能演好贾宝玉和林黛玉。并说要演好他们,一定要在原著中去找‘自己’的形象。你们主要演员要把《红楼梦》读十遍。”在多次通读《红楼梦》后,徐玉兰、王文娟找到了感觉。在日后的彩排和演出中,徐平羽又多次提出改进建议,最终《红楼梦》剧大获成功,拍成电影后,更是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上海有些知名戏曲演员家庭开支较大,生活困难。徐平羽思索良久,提出对少数艺术家采取高薪制,最高达2000元。征询各方意见,大家反应不一。他顶住压力,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得到肯定和批准,其后,北京部分剧院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此举对调动戏曲名家的积极性,和后来的京剧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的反右派斗争,对知识界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徐平羽则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坚定地保护了一批艺术家。当时文化单位都必须按人数比例摊上几个“右派分子”。上海京剧院反右斗争领导小组上报“右派”名单有八九名,在徐平羽的坚持下,最终减为4个。我国著名的导演、戏曲评论家刘厚生被点名在大会上做检查,有人认为检查不深刻,必须划为“右派”。徐平羽坚持认为刘厚生的检查深刻,不能划为右派,最终保护了刘厚生的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京剧名家言慧珠在当时也说过一些错话,有人提出要把她划为右派,徐平羽主张要言慧珠检查自己的错误,在处理上则应从宽。正是由于徐平羽的保护,上海的一批知名艺术家,才有幸没有在反右斗争中进入“右派”行列。
1956年徐平羽率中国艺术代表团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莱比锡剧院院长合影
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
徐平羽身为党的高级干部,始终保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美德。他在“反胡风”斗争中受到了牵连,遭到了错误的审查,能正确对待。“文革”中他被“造反派”揪回上海,遭受到残酷迫害。1967年夏天,在上海博物馆底层的那次批斗会上,被批斗的除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书画家程十发和著名戏曲史家、文学家蒋星煜,还有两位党政领导同志,其中一位就是徐平羽。“造反派”要徐平羽交待包庇程十发《海瑞罢官》黑画的经过和用心。徐平羽说:“我根本不知道程十发画过《海瑞罢官》。”这使“造反派”大失所望,于是百般谩骂。即使自身难保的时刻,徐平羽也不忘保护这些艺术家。十年动乱期间,徐平羽刚正不阿,曾当面抵制过江青对周总理的攻击,致使江青对他极端仇恨。他不仅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还被投入牢房,关押七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全身瘫痪。
1986年徐平羽不幸在北京逝世,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失去这位贴心人而无比悲痛。徐平羽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善于团结专家学者共同工作的风范永远留在知识分子的心中。
(作者陈立系中共扬州市委党史工办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