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湖光山色 洞天福地——苏州光福镇纪行
湖光山色 洞天福地——苏州光福镇纪行
作者:党亚惠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2-22 浏览次数:7330
太湖之滨有个嵌入湖中的半岛,属于苏州市吴中区,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誉,并且有个好听的名字——光福镇。全镇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多人。光福镇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积淀深厚。这里,还曾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
“冲山突围”的五人雕像
太湖之滨有个嵌入湖中的半岛,属于苏州市吴中区,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誉,并且有个好听的名字——光福镇。全镇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多人。光福镇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积淀深厚。这里,还曾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
时值盛夏,记者在苏州新四军研究会沈伟东会长和光福镇宣传委员许文清的陪同下,追寻新四军的战斗足迹,探访悠悠古镇,记录下光福镇的今昔变化。
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
追寻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足迹
汽车在山间小路蜿蜒穿行,记者一行第一站来到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纪念馆濒临太湖,巍然伫立在光福镇冲山北麓,主体建筑1996平方米,于2009年9月28日建成开馆。
记者拾阶而上,倚立在栏杆旁,极目远眺,太湖旖旎风光尽收眼底。碧波荡漾,远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芦苇荡在风涛中摇曳生姿,还不时传来野鸭水鸟的叫声,划破长空。忆往昔峥嵘岁月,正是在这里,新四军太湖游击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抗日活剧。
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系1941年11月中共太湖县委以新四军一个班为基础组建而成,初为“苏锡人民抗日自卫军”;1943年下半年改称“太湖独立救国军”;1944年11月改称“太湖县总队”;1945年9月,改称“太湖县武装工作队”,11月,随苏浙军区部队编入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太湖游击队活跃在太湖苏西、锡南地区,依靠人民群众,利用太湖有利的自然条件,同日伪军、国民党反动派坚持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游击斗争,直到吴县解放。
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抗敌故事数不胜数,“冲山突围”堪称不朽的传奇。当年这里有一个形似火炬的孤岛——冲山岛。1944年秋,为了加快发展苏西抗日力量,太湖游击队在冲山岛封闭训练抗日骨干。不料,因叛徒告密,走漏了风声。日军迅即纠集苏州、无锡的日伪军共400余人包围了冲山岛,企图一举扑灭太湖地区的抗日力量。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湖游击队司令员薛永辉指挥游击队和民兵骨干撤离。眼看敌人日渐逼近,大家只好分散隐蔽在湖边的芦苇荡中,伺机突围。游击队员分批泅水突围,31名战士壮烈牺牲。薛永辉、严月落、王坚、张云、李兴根等五人被围困在太湖芦苇荡之中,太湖的风浪一来,本来只有齐腰深的湖水,一下冲到了一人多高,几人只能手挽着手抵挡风浪。他们没有粮食吃,渴了喝湖水,饿了吃芦根。芦苇荡里的湿气令人胸闷难受,冰冷的湖水冻得人全身发抖。蚊虫、蚂蟥像吸血鬼一样,折磨着五个人。面对生死考验,薛永辉鼓励大家,只要能坚持下来,活着出去,就是胜利。最终,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在冲山群众的掩护下,一次次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捕,整整坚持了20天。一无所获的敌人悻悻撤走。此事被称为“冲山突围”,亦称“冲山二十日”。率部脱险后,薛永辉等人又重返抗日战场。
“冲山突围”彰显的革命精神永存。为了纪念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得以建成。纪念馆内以展板、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完整展现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队初建、重建、扩建时期的曲折历程。馆内不仅陈列了新四军战士用过的生活用品、作战工具、信件等,还展现了抗战时期的芦苇荡、通信船以及联络站,生动再现了游击队战士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情景,让人身临其境。
可以说,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见证了新四军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展现了冲山人民和新四军之间珍贵的鱼水之情,也寄托了世人对烈士们的哀思和缅怀。如今她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司徒庙内的千年古柏
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
光福镇历史文化悠久,镇内有香雪海、司徒古柏、光福塔寺、楞严经石刻等名胜古迹数十处之多。记者告别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一行来到了光福镇西的司徒庙。
司徒庙相传为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祠庙。司徒庙内的四株千年古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四株古柏相传为邓禹亲手种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们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雨雪,日曝雷击,却依然遒劲壮观,枝繁叶茂,岁月的年轮被雕刻在粗壮的枝干上,犹如天然盆景,堪称天下奇绝。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到此,被这四株古柏吸引,叹为观止,分赐为“清”、“奇”、“古”、“怪”。“清”者,主干粗壮挺拔,立地擎天。“奇”者,主干似被拦腰截断成两枝,一枝垂到地面却又郁郁葱葱,另一枝在离它几米远的地方钻进地里又重新生出新枝,长成一棵新的古柏,颇有枯木逢春之趣。“古”者,如蛟龙盘绕在身。“怪”者,似走地蛟龙,就地卧倒。
司徒庙的外围是层峦叠翠的山丘,导游告诉我说,山上广泛种植着花卉苗木,是光福的后花园。记者置身这古寺清幽之地,微风拂来,仿佛闻到了阵阵花香。
在离司徒庙不远处,有一片“香雪海”。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来此观赏梅花时,为之惊叹不绝,当即赐之为“香雪海”。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此刻虽然不是赏梅时节,但可一窥光福镇花卉苗木产业的红火。香雪海花卉苗木市场是政府的扶持工程,已成为集花卉苗木、优质景观苗木和绿化工程苗木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经营集散中心。
光福人在崇尚真山真水的同时,追求生存环境的绿化、美化。在国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花卉苗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花卉苗木种植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本地农民大显身手,加之政府的有力推动,种植花卉苗木成为光福全镇的支柱产业,也是光福镇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近两年,花木种植规模和创造的经济效益持续保持着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全镇农户11334户,农业人口36226人中,从事花卉苗木产业的农户超过1万户,人员22000余人。农户们以户为单位,种植适销对路的苗木,而且降低物化成本,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美化。光福苗木种植经营蒸蒸日上,种植面积超5万亩,已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品种全的苗木花卉基地和专业市场,是当之无愧的“花木之乡”。
光福工艺街
光福雕刻工艺源远流长
光福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丰富多样,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等“苏作”、“苏工”的发源地之一。记者只闻苏州雕刻之精细,这次来到光福古镇雕刻工艺一条街,一饱眼福,着实领略了雕刻工艺的精湛。
古街两边坐落着多家雕刻工艺的店面,雕刻工艺是光福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光福人的致富营生。全镇以光福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为代表的“四大工艺雕刻”美名远扬,其“精、巧、细、灵”的技艺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光福玉雕有着独特的“空、飘、细”工艺特点。造型灵空,线条流畅,琢磨精细。玉石光亮温润,色泽通透。高超的玉雕艺人,依照玉石上多种不同的色彩巧雕成物件,或花鸟虫鱼,或古今人物,形象逼真、随色赋物、栩栩如生。
光福核雕作品工艺精巧,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核雕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体积虽小,却设计精巧,工艺细密,其作品可作为颈项、衣带、折扇的挂件,或穿成珠串,可作为手腕、颈项饰物。
光福红木雕因所用木材是红木而得名,主要用于制作床、橱、沙发等高档家具,更多的用于制作卧室、书房等室内陈设的盒、盘、座、几、屏等小件。雕刻工艺精美,风格雅致。
太湖冲山村素以“佛雕之乡”著称,以雕刻佛教佛像、道教神像为主。雕刻的佛像神态逼真、惟妙惟肖。冲山村雕刻的大量神、佛像分布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四大佛教胜地以及全国各地的大小寺庙和道观,远销海内外。
全镇工艺雕刻产业顺势而为、飞跃发展。以个体、私营、家庭作坊等为单位的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剧增,工艺雕刻产品种类和数量也与日剧增,销售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镇形成了四大集中生产片区,四个产销一条街和一个集展示展销等为一体的专业平台。2011年,全镇仅“四大工艺雕刻”从业人员就近万人,产业产值达7.5亿元,约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0%。
如果说城市是一首凝固的音乐,那么光福古镇就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光福人勤劳智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真正将光福打造成为富裕安康的人间福地。